回应话题“原生家庭”
最近豆瓣上不少讨论话题引起我的关注,其中包括“我们要如何对待原生家庭”。看到豆友的留言分享,不少观点确实酌情合理,我也赞同。但是最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满意,那么要原谅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自己。很明显,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已经形成,可悲的是很难丢弃,除非你离开原生家庭生活并且同时接受高等教育,否则很难脱离和忘却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流在血液里的,是甩不掉的影子,也是双刃剑。
此类话题还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家庭和教育以及这些带给我的影响。
说到原生家庭,我是幸运的。我的原生家庭不是完美,但是有爱我关心我一直支持我的爸爸妈妈,就够了。父母对孩子的支持和帮助很重要。通常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是这个孩子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父母能站出来指点迷津,给孩子指引方向又留有自主选择权,那么这个孩子以后便知道如何做选择。我的父母并不是给我金山银海,但是他们在给我教育道路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比如从小,我妈妈就在新华书店里给我买来很多很多的书。那些新鲜刚出版的海外文学奠定了我对文字热爱的基础。我的世界不仅仅是国内的那些教科书。有时候妈妈带我去书店,我喜欢仓库里的油墨味,我认为那是世上最神秘的香味。
有很多人常年在讨论读书的意义。因为不读书的人也能活的好好的。这给世人一个错觉,认为读书无用,读书不是必须。可事实证明,把阅读当成生活一部分的人,他们的思维无限开阔。你会发现,很多年后,不读书的人遇到生活和工作中一点点事情比多读书人的更容易一惊一乍。他们遇到困难和麻烦更容易焦躁和愤怒。而多读书的人遇到同样情况可能更多的是去思考矛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多读书的人有学习新东西的能力,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相反,读书少的人仅仅追求一个问题的答案,忽略追求答案的过程。他们遇到改变时通常比较焦虑,不知所措。
我常年接受高等教育,生长环境和所处环境里接触的人基本都是类似家庭背景和社会阶级,所以一直没有很明显的意识到这些。直到这几年认识了没有高学历的人,通过相处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对比,于是才意识到这些不同。特别是近几年在教育行业,亲眼看到孩子们是如何被外界环境和家庭环境塑造和改变的,有些时候触目惊心,有些时候感慨万千。再回想自己,简直是感激父母给我的一切。
接触到没有高学历的人,和他们的相处简直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对他们是表示新奇的。因为他们的言行举止透露着和我以及我这些年来身边的人很不一样的气息。他们关注的东西永远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东西。缺乏辩证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很容易被媒体影响。当谈到一个事情时,很容易引用“他们说的”,来证明一个事情是真实发生的。每每听到“他们说的”,我心里都在想,“他们”是谁?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写过论文的人肯定知道,学术里最忌讳的就是“他们说的”。你必须要把来源出处写的清楚,否则就算抄袭,或者算杜撰。这些人对很多事情意识不到,导致谈话内容只能停留在表面。倘若你想要把谈论深入下去,便能感到周围的空气开始弥漫着尴尬。另外还有一点得到了我的特别关注,那便是这些人在人生关键时刻做选择时要不犹豫不决,要不冲动欠思考。我一直相信选择不分对错,你若把后续做的合自己心意便是对的选择,相反,那便是错的选择。
幸运的是,我认识到的这些没有高学历的人都是善良的。你有需要,又碰巧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他们会站出来帮助你。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解决了,他们在一边陪你。有时候外面的世界争斗的心累,其实跟他们处一处,会觉得简单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