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讨厌国学
如果一个人问你有什么爱好,你想用文艺点的答复:平时就爱好点国学,有点研究。几年前,你大概可以这样装装格调,如今恐怕要被人嗤笑了。这人会在心里说:老子讨厌的就是国学。其实细细想来,你研究的国学和他讨厌的国学,其实并不算是国学,可能只是伪国学。
伪国学门槛低,圈子大,极大地团结了哲学民科、职业骗子、鸡汤厨子、培训老湿、神棍等人群,已经严重引起大众反感。而真的国学,用现在的分科可以划为古汉语、文献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考古学、哲学等十几个专业,门槛高圈子小,一直在各大高校、研究所、博物馆默默的做研究。
国学只是陪你玩了一把,如此看来国学其实相当无辜,你既不会深入研究,也不会静下来读一下原汁原味的原典。国学只是你贴给自己的一个标签,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
如果保证国学的内涵不那么宽泛笼统的话,国学当指“六艺之学”,“六艺”即“六经”,是孔子删定的六门学问,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是我国学术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是完全可以与东方任何一国的学术区别开来的原初学术典范,是我国独生独创独有的民族文化的自性之源。要讲国学就是要回归“六经”,熊十力先生曾经说过:“六经为中国文化与学术思想之根源,晚周诸子百家皆出于是,中国人做人与立国之特殊精神实在六经”。《乐经》已经失传了,好在《礼记》中还有《乐记》一篇,可以探知其中些许内容。其他五经的现存版本,是经过秦的大火贬黜又经过了汉代大儒们的增窜,与孔子手订旧稿难免有出入,但毕竟“六艺”的原真性质和原典精神是无可置疑的。
那么“六艺”的原典精神或者说精神指导意义何在呢?《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概括如下:“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六艺”原典精神中涉及的都是人之为人的各种修养和品德。具体说来,“温柔敦厚”,是指一个人的品性,是《诗经》要教给你的;“疏通知远”是一个人的学识见闻,是《尚书》要交给你的;“广博易良”是人的和乐,是《乐经》教给你的;“洁净精微”是一个人玄思灼见,是《易经》要教给你的;“恭俭庄敬”是一个人的礼节恭敬,是《礼记》教给你的;“属辞比事”是一个人的正见直行,是《春秋》要教给你的。
当然一般人士研习“六艺”,需要有一定“小学”根底,即要懂文字、音韵、训诂。小学和经学是国学的两大根基。不懂经学,不懂小学,就很难真正望国学之墙,入国学之门,而不是仅仅会背几首唐诗,念几篇古文,看过《三国演义》,看过《红楼梦》电视剧就可以沾边国学的。
张汝伦在《文汇报》上说:“好在我们的古人(并不只是中国古人,而是所有人类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另外的可能性,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逻辑。今天提倡国学,已经不是为了要保国保种,而是为了避免人类集体毁灭,探索一种新的生存可能性;这当然不是说国学能救人类,而是说国学还能够提供今天人们需要的思想和智慧。”张汝伦的文章话说的太大太高,让人难以信服,这种以弘扬国学为己任,却尚高、骛远、好为大言的行为自然会惹人反感,让人厌恶国学,但这种好歹还懂什么是国学。而至于打着国学幌子的职业骗子、鸡汤厨子、培训老湿、神棍等人群和他们带来的弟子规、女德等课程,不仅严重引起大众反感,而且反时代潮流、反民主共和,甚至违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骗子们可以换个马甲换个地方继续骗人,而被骗子用过的国学则成了人人唾弃的低端货,以至于很多人提高国学就嗤之以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