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
本日记大部分文字内容整理自深圳市中医院赵强医生2019.05.23关于“毒蛇咬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的培训内容,并参考下列网上资料及文献。无特殊说明,本文图片皆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毒蛇分布与常见品种
地理分布和特征约有600种不同的毒蛇已被报道。除南极洲以外,毒蛇广泛分布于各大洲,纬度范围从西半球的北纬50°到南 纬50°,东半球的北纬65°到南纬50。在温暖、热带地区,毒蛇的种类更多,尤其是广东、湖南、福建等野外地区。
流行病学全球每年有高达500万例毒蛇咬伤导致每年至少10万-12.5万人死亡和40万例截肢
十大毒蛇品种:
银环蛇、金环蛇、眼镜王蛇、眼镜蛇、灰蓝扁尾海蛇、五步蛇、白眉蝮蛇、竹叶青、圆斑蝰蛇、原矛头蝮


我国毒蛇的毒性,以银环蛇毒毒性最剧,但眼镜王蛇的体形大,一次排毒量大,其咬伤人后的致死率最高,几乎达100%
(近几年来有些饲养的眼镜王蛇毒性稍低常见毒蛇蛇毒对人的致死量(毫克/千克体重)及咬伤死亡率

毒蛇咬伤类型
1、神经毒类毒蛇咬伤:能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弛缓型麻痹,导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毒液均含有神经毒。

症状:伤口初期不红、不痛、不肿,仅有麻木感或轻徼痛感,1~6小时后出现头昏乏力、视物模糊,继之病情迅速发展,很快出现神志朦胧、表情淡漠、眼睑下垂、部分或侧向凝视的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直到昏迷、最后常于急性呼吸衰竭。一般发作1-6小时内发病,可疑被咬伤时可能需要长时间观察(最长至咬伤后24小时)。
解决:心肺复苏,人工呼吸(一般有意识)
2、血循毒类毒蛇咬伤: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有毒性作用。心脏毒(眼镜蛇、蝰蛇、竹叶青蛇等) ;促凝毒(蝰蛇、五步蛇);出血毒

症状:被咬伤后数分钟即出现伤口剧痛或灼痛,伤口出血,肿胀迅速蔓延。伤口周围可出现水疱、血疱、淤点、淤斑,附近淋巴结肿大、触痛、血尿,严重者可出现咯血、呕血、便甚至出现休克、昏迷,发生急性循环衰竭与急性肾功能衰竭。
3、混合毒类毒蛇咬伤: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
症状:兼有血循毒和神经毒的中毒症状。局部症状类似血循毒类毒蛇咬伤,咬伤后即出现局部疼痛,肿胀伤口周围出现淤点、淤斑、水疱、血疱,甚至发黑坏死,形成溃疡。全身症状类似神经毒症状,伤后1-6小时出现头昏,视物模糊、四肢乏力、恶心呕吐,继之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吞咽和呼吸困难、昏迷、呼吸麻痹等。
4、组织毒类毒蛇咬伤: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常见于多种蝰蛇科的毒蛇咬伤,某些非洲或亚洲眼镜蛇。

症状:出现肿胀、起疱、瘀斑、组织坏死和疼痛。
解决:切足够大足够深的伤口,完全暴露组织液和坏死组织
无毒蛇和有毒蛇的区别:



- 被毒蛇咬伤后如何进行急救处理?
1.缚扎患肢:不推荐
止血带可能会阻断动脉血流并导致严重的缺血性损伤,使用时间较长时尤其明显

原因:不推荐,管状的止血带压力不够大只能阻断静脉,不能阻断动脉;阻断动脉不利于循环
2.扩创排毒:不主张

原因:出血更多,增加感染风险(除了眼镜蛇都不要切开,一般被咬伤的都是养蛇的)
3.吮吸排毒:包括机械吸引装置,不推荐
项使用机械吸引装置在人类志愿者中模拟毒液抽吸的研究这一点,其发现抽吸只能减少2%的全身毒液负荷。此外,用于蛇咬伤的局部吸引专利设备会在伤口局部施加强烈的负压,可能会破坏邻近组织,并通过加重局部组织损伤而增加毒液的吸收

4.烧灼解毒:意义不大
原因:效果不大,皮肤坏死,毒液扩散很快
- 蛇咬伤的一般急救原则:
蛇咬伤的一般急救原则
-把患者转移到蛇的领地之外
-使患者处于静息状态,尽量保持不动
-在安全距离拍下蛇的照片可能有所帮助
-去除患肢上的所有首饰
-冲洗排毒:
对于野外来说方便操作,大量清水冲洗。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伤口,以去除伤口残留的毒液。双氧水、高锰酸钾属于氧化剂,有解毒作用。

-伤肢制动: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
-加压包扎固定,适用于神经毒类蛇咬伤,咬伤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患者转运到急诊机构治疗时,建议进行加压固定。人类的毒蛇咬伤病例报告也表明该技术有显著益处,对毒液全身性吸收的延缓可达6小时

毒液可引起局部组织严重坏死时,不建议进行加压包扎固定。在这些患者中,毒素局限在局部区域可加重组织损伤,还可能会增加骨筋膜室压力。
尽快转到有条件的医院(深圳地区:深圳市中医院)接受系统的综合治疗
1)选用抗蛇毒血清
2)选用治疗毒蛇咬伤的中成药
3)局部封闭治疗
4)预防破伤风感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