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孤独》文章 美国文化入门级三本书 《了不起的盖茨比》 《富兰克林自传》 《瓦尔登湖》 「孤独」 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卓绝。——汪国真《孤独》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了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生命的一隅。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一个从开始到结束都存在于你身体里的东西,你能做的就是和它和平相处。 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 文艺复兴时期后出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 启蒙主意时期17—18世纪 浪漫主义时期18末—19世纪 超验主义时期1836—1855 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 超验主义——美国浪漫主义的巅峰 「超验主义」 你不要去看你经验和感受的东西,你要问你的心灵。你可能会问,那我不体验,只问心灵,那我一天不活的迷迷瞪瞪的吗?你们有没有觉得我们有时候就是体验太多了,就是缺少和心灵的对话,你有多久都没有问过自己心里的感受了?你现在快乐吗,你现在做这件事幸不幸福?你现在幸福感高不高?这本来就是我们已经缺失的东西了啊。通过学习超验主义,我们就是在弥补一点一点流失的东西。 想太多和自己对话是两个概念。「想太多」是一个人混在一坨情绪当中。你那不叫和自己对话。 「超验主义来源」 德国理想主义哲学,欧洲浪漫主义哲学,东方传统思想。 「超灵」 人要挖掘自己的力量,靠自己可以完成自我救赎。 爱默生对超灵的理解 1每颗心灵都存在于一颗共同的心灵中。 2所有人共享一颗心灵 3每个人在个人生活之外能感受到一个共同的灵魂。 你会发现你不再那么关注小我。你不会总是想我很痛苦,我的感受很重要,我就现在很难受很痛苦。因为你痛苦别人会有这种痛苦,当你觉得你痛苦的时候别人也在痛苦的时候,你的痛苦其实就减少了。你就会不那么觉得你很惨了。人的同理心,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这基于你要相信别人也很痛苦。人为什么有时候很痛苦呢,是你觉得别人很开心而你很痛苦。要有同理心,要学会换位思考。但你无法换位思考,思想的局限性,让你活在一个小监狱里了。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是我们囚笼,我们的一个小监狱一样的。读书越多,思想越大,思想大了,你的城墙就越来越宽,你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了。 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第一个内核:圣灵 超验主义者认为灵魂或圣灵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元素。圣灵是全能的无所不在的。万物来自于圣灵,归属于圣灵。超验主义者这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显然是对18世纪牛顿学说的反抗。 18世纪一种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有物质组成的。这也是对美国的资本化,机械化的反抗,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领跑而忽略精神富足的反抗。 超验主义思想的第二个内核:个人 >社会的更新进步只有通过个人的更新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超验主义崇尚个性的思想奠定了美国式个性文化的基础。 >超验主义加强了美国平民的自立自强,激励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完善。 >罗伯特贝拉说“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我们相信个人的尊严,乃至个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我们为自己思考,为自己判断,为自己决策,按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生活。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关心的一切人,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整个世界,我们最高尚的愿望都是和个人主义息息相关的。” 世界属于每个人,世界为他而存在,人应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通过塑造世界而塑造了自己,也通过塑造自己而塑造世界。——爱默生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一个人懂得如何作自己的主人——蒙田 嫉妒是无知,模仿是自杀。——爱默生 美国文化的根基就是个人主义,相信自己的力量很强大,开发出活着的所有潜力。这个就是爱默生提出的,所以他是美国的精神之父。美国的电影就是强调个人主义,强调自己的力量很强大。 美国文学的发展 18世纪富兰克林的《自传》培养了当时美国人的务实精神。加上爱默生精神之父的出现,出现了美国自己的文学。 超验主义核心之三:自然 对于超验主义者们来说,自然不再单纯是物质的,宇宙是由自然和圣灵组成的。他们认为自然是最纯洁的。对人的道德有最神圣的影响,他们提倡直接用内心的洞察力去感知这位有灵的无所不在的上帝。在自然中。他们感到完全与外在世界融合了,完全沉浸在自然中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 道家认为大自然就是“道”的化身,敬仰作为“道”的化身的大自然,就是敬仰“道。超验主义和道家都认为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心灵就会得到净化。” 爱默生说,大自然永远带着精神的色彩。 爱默生的演讲《美国学者》 他唤醒了你作为自己活着的最大的能量。 「扎心语录」 人内心有一种很强大的精神力量。有的人活得软趴趴的。有一种人活的非常塌陷。每一个人都像一个能量泡一样,每个人都是有能量的,用接地气的话来讲就是每个人都是有气场的。有些人的能量是饱满的,有些人的能量是塌陷的,是瘪的,是向内塌陷的。那你为什么会向内塌陷呢?你不光不能支撑自己,更别说去影响别人了。你向内塌陷其实是因为你里面没有东西能够把你撑起来。你内心是有很多东西你没有挖掘,没有把它开采出来。 「大道至简」生活过得简单富足。这个富足,物质够了就行了,更多的是心灵的富足。你其实还没到经济领跑的阶段,心灵已经开始麻木了。你整天想自己没有什么会更痛苦。这时候,你要和自己对话,要反观自己有什么。从书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别人可能就没有。你看到的那些很富足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开心。 女神大学那会每天没有钱也很开心。为什么那么开心呢,真正的原因是做了那个年龄段该做的事儿。那个年龄就不该有太强烈的物质欲望。因为你的年龄就不允许你有太强烈的欲望,那你为什么要在一个你能力还不能够达到的年龄去培养你的物质欲望呢?你培养它相当于在心中培养一个魔鬼一样,你天天用你的欲望来喂食它,用你的欲望来喂食你心中物欲的魔鬼,你越喂养它,你越痛苦,因为你现在能力不行。你不能出去赚钱,你要读书呢。每天读书啊,在图书馆的大桌子上,偶尔还会有阳光洒进来。这种精神的富足背后的原因就是在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该做的事儿。读书就做读书的事儿,今后工作就好好工作,成家立业就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而更多人的痛苦是该干什么的年龄不干什么事儿。 只有读书是你自己能够控制的事儿,而且在20多岁的时候你有很多事儿是你无法控制的。学习本身就是很快乐的。 超验主义的伟大在于让一个人回归到自己的本源,让一个人明白全部的力量都在你一个人的身上。你完全能够也应该依赖你自己,你不应该依赖任何一个人,你也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旅行的意义」 旅行,就是能量恢复的过程。自然,就是一个能够让你恢复精神的能量场。 巴塞尔说,《瓦尔登湖》是关于什么是人,他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的书。梭罗相信人类内心的美德和精神上的崇高。他认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是如何做到自给自足,达到个人精神上的完美。 自己能够满足自己,伤痛,能够自己学着去治愈。快乐,能够和自己去分享。痛苦,也能自己把它消解。这种能量很厉害的。达到精神上更好的变化,自愈的能力。自我能量无法供应,什么都要问别人,向别人求助。内心是塌陷的,总是想寻求别人的帮助。 生活并非只有一条死路。 现在的环境中有太多的声音,太多的信息了,我们活在一个信息过窄的时代。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都是信息。一会儿这推一个那儿推一个,我们活在一个很乱的时代,信息泛滥的时代。导致越来越被这些东西所牵拉,人的脑容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别说和心灵对话了,你连坐在那儿十分钟都坐不住。信息过窄,你又被它分散,体现了你心不定啊,你内心缺少一种能够让人安定下来的力量。这个力量你没有的话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为什么有些人活在这个时代人家依然可以认真学习啊?爱默生说,最重要的不是孤立的空间,而是要有独立的思想。 想随大流的吸引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跟大众背道而驰会让人感到不自在,甚至还会让人感到痛苦。 “不熟悉的自由”“陌生的自由” 好久都没有这种自由的感受了。 现代都市的繁忙已经让人忘记什么是自由了。自由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陌生了。 《孤独》文本中说,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完全和自然沉浸在一起,所以周围的景色完全没有吸引我。 教育除了要教知识,还要让学生有感受力。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本身就很美。应试教育对感受力培养的缺失,导致你最后长成一个干瘪的人,只有分数,只有做题技巧,你没有感受力,生命力,没有作为人的丰沛的情感,能够把心中所想讲出来的能力。 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不要设想和奢望去改变其他任何人。改变别人,给你带来的只有痛苦,因为别人是改变不了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从来没有为了别人而改变。你要通过别人来照你自己,你从来没有为任何一个人改变,那你凭什么要求别人为你改变呢?因此,改变别人就是痛苦的。对于别人的态度,只有一个,就是平静地接受,你能做的是慢慢地影响他,你的观点,你的个人的东西慢慢地影响到他,那么到底会不会改变,那是他的事儿,你不能要求他们你要怎样你不能怎样。因为人是有逆反心理的,你越要求他们怎样做,他们偏不那样做。你高中反叛老师的事儿还少啊? 可以做的还有就是脸皮厚,人脸皮厚的时候会有其他的一些事儿有抵抗力的。 新东方的校训: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什么东西能让你彻底改变呢?就是一个极度痛苦的事儿,很多人一直没有找到生活的希望是你从来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绝望。你都不知道绝望是啥,希望是啥,你永远活在一个灰色地带,总是不上不下,不死不活。特别痛苦,已经痛苦到没法痛苦了,你的人生已经烂到没地儿烂的时候就会蜕变了。你一定在未来会经历的,每个人经历的点是不同的,绝望的点是不一样的。或许是考研失败,或许是一些东西的离开或失去。绝望绝对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它才会让你成为一个真正和过去不一样的人。你如果那种慢慢吞吞地改变,慢慢吞吞地行动,那么它给你带来的改变不会很快也不会很透彻。如果你未来经历了,你也不要害怕,你也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你只能花精力去改变自己。 了解自己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很多心理垃圾的真正构成根源,了解自己不快乐的根源。我们每个人有很多心理垃圾。你有时候讲话很刺儿,可能是你爸妈从小和你讲话很刺儿,他们讲话就像刺一样扎到你,于是你长大后就会变成这样子,你就是嘴里再嫌弃你爸妈,你都会有他们的影子,这才是教育造成的一个最可怕的深入骨髓的影响。于是你慢慢地变成了他们的那个样子,虽然你嘴里说不要这样说我,其实你也在用同样的方式伤害他们。你要能够觉知,这是自我认知里很重要的一课。最重要的是你在做着和你爸妈一样的事儿的时候,你还觉察不到。你觉得他们老在伤害你,其实你也在做和他们一样的事儿,只是你没有觉察到。要多读书,以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能够自我完善的好父母。能够觉知的意思是,以后你在干和你爸妈一样的事儿的时候,你能够意识到,这个点是很重要的。你觉察到了,你就会告诉你自己,你不能这样做。等你当了爸妈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父母对你的教育有多重要。 你轻易接受了别人的伤害,是因为你已经遍体鳞伤,你只能听懂伤害,痛苦,煎熬的语言。——《奥修传》 别人说好听的,你听不见。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柴静 如何看待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及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有没有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更好?进步会给人带来一种幻觉。我们应该把心里和尽心的点放在那些我们已经远离的地方,你曾经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的时候,下了雨,只能在家里呆着,在家里看一本书,是很美好的记忆。不出门,一个人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放空自己。小时候练毛笔字,一点也不觉得生活枯燥啊,很沉静。从20多岁开始,时间会变的越来越快,和小时候相比,时间越来越快。在一切都越来越快的时候,你需要的恰恰不是慌张的脚步,因为你每天都很焦虑啊,很着急,你一着急,就啥都想要,人很容易急功近利。你就很容易这样想,不行不行啊,时间过得那么快,我这也没学好,那也没学好,就赶紧学赶紧学。就不能再忍受,不能再接受自己脚踏实地的那个样子了。你当年在中学的时候,你很踏实的,你每天学点儿是一点儿,学点儿是点儿,你反倒现在什么都想一下学到,什么都想一夜飞天,人不可能一步登天的。时间一快了,周围的一切一快了,信息过窄了,会导致人内心的焦虑,这个焦虑会导致人内心非常非常急功近利,,然后你还意识不到自己急功近利了。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当你学一个东西学不会,你就要不就不想学了,碰到一点语法搞不清楚,你就说算了算了,我就不是学英语的料,就去搞别的了。然后你搞别的呢,因为你曾经做事有一个行为,就是碰到困难就放弃了,然后慢慢就形成习惯了,就有点困难就放弃了。人际障碍遇到点困难,就逃避,不停地逃避。于是,你也养成习惯了。这样,各个线路,学习,人际,交往,沟通,一遇到困难就逃避,最终结果只有四个字,一事无成。你没有想要去迈过它,没有想要去等待它,什么能一下子就做好呢。做一件事啊,你去学习面对他,不要去放弃他,是为了形成一个习惯,你只要养成一个习惯,碰到一个困难,想着去面对他,攻克他,而不是逃避。你接下来遇到其他问题,也会习惯性地去面对解决,而不是逃避。这就形成一个习惯了。经常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很多人就是养成一个习惯了,每天就是像打了鸡血,就是不像浪费时间,遇到人际困难就是想着去沟通,和父母出现矛盾的时候就想着去化解,也不想着去叛逆。你养成了叛逆的习惯,你将来对谁都叛逆,对你的孩子都会叛逆。经常思考这些事儿不叫想的多,想的多是不动脑子,沉浸在一团情绪当中。思考很多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你今天变成这样,背后真正地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导致的,然后怎么去克服他们,怎么一点一点地去改,去克服。从哪里开始?从最小的事儿开始,从你看到一个东西很费劲,想要逃避的时候,不要想着逃避,什么都不用想,就直接去想去做就可以了。 《闻香识女人》 如今我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疑问,我知道,但我从来不走,为什么?因为太他妈的艰难了。 其实你难道不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吗?其实你是知道的,你只是用一些借口来说服自己,其实我走那条路也可以,真正地原因是你知道那条正确的路太难走了。你别问别人,你要不要考研啊,你只是想借助和别人沟通,让别人给出你一个不走这条路的理由,来支撑你不走这条路。 一旦你了解一个人从情感的角度了解的话,会发现他更加有人性的光芒,这个光芒也许不是好的,但它是作为人的真实的光芒。当你了解了这些后你会觉得你生活中的幸与不幸啊也就很普通了,因为那些你经历过的事情那些大家也都经历过,他们不像你以为的那么璀璨,有那么多的辉煌,他们也有在人世作为普通人的痛苦。不是一谈情爱就变俗,是一谈情爱就真实,友情有爱才是真实的人啊。 你自己要跟你自己对话,告诉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路,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你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就算有一天你没有获得世俗上的成功,起码你走在这条路上你是舒坦的。很多人是走在别人要求你走的那条路上各种拧巴,即使取得了一些成就依然不开心不幸福。 你花那么多时间背单词,为什么阅读还是看不懂?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正确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方法。就是学习是要有深度的,没深度,肤浅地学,一切都白搞,你不觉得你现在白搞了很多事儿吗?一定要有深度。才能培养起学习能力的,要有深度就要学的很慢,慢就是快。你当年倒是学的很快,你学啥了?你听力很差,是因为你从来不练精听啊。精听很花时间的,你从来都不愿意干这种事儿,你以后就这样的,老是很肤浅的,老是只会那么一点点,着急啊,你着什么急啊?你每天都有所获得怎么会让你着急呢?你着急是因为你花了时间,又没有学到东西,才会着急啊。着急的原因有之前浪费了太多时间,或者学的方法不对,或者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听练八个小时啊,不觉得慢也不觉得浪费时间,更不觉得着急啊,因为学到一点儿就是一点儿。 短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时记忆——长期记忆——背景知识 中间要不断地搭建知识网,搭建的时候要不断地重复,自然地重复,不是僵硬地重复。什么是自然地重复,就是在建立知识网的过程中,无意中两个知识点重复了,就自然地重复复习一下。很少一部分同学进入到长时记忆了,进入到长时记忆后,很多同学觉得很辛苦,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所以就又放弃了,于是,永远都变不成你的背景知识。所以,学了这么多年你啥也没学会。首先要知道一个学习过程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像very已经变成了你的背景知识,而像新的知识没有变成你的背景知识呢,因为新的背景知识,你没有遵循这样一个过程。你觉得学了very就够了啊,你永远就只有这点知识了,你不去延伸啊,不去延伸当然就只有这一个了。 要从一个「无趣的学习者」变成一个「有趣的灵魂」。当你变得有趣的时候,人家也会喜欢和你相处的。幽默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滑稽和幽默不同,滑稽不需要智慧。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你跟在人家背后想成为谁谁谁的朋友,想追某某某,你会发现过程是很勉强的。 做事和做人 做事和学习,是一个层面的事情。学习属于做事儿的一个环节。做人是另一个层面的事儿。 很多人总说自己很自卑。因为你把你做事儿这个能力的欠缺等同于你这个人很差。 这其实是两个概念,你如果一直能放平了,理性地把自己的情绪摆正,你就应该知道,做事儿。就意味着这个事儿没做好。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习能力。你如果老因为做事儿没做好,就说我人很差,人很low,那你这辈子都不会自信起来了。你要相信你做人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你做人的努力,你肯定也努力,只是你努力的还不够,你就接着努力。你不要因为自己没努力,就说自己我这辈子是不行了,我就这样了。 「就事论事」。学习别带情绪。 罗曼罗兰《忙碌与进取》 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忙,就是心灵死亡。 当你忙的天天不和自己对话的时候,没有自己每天安安静静地和自己对话,思考的时候,就会感到很累。这时候你忙的时候就会难受痛苦。很多人忙的时候也是开心的,因为他们会和自己对话。 蒋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 当艺术变成一种功课,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其实是看不见美的。 我喜欢东方古老的哲学家老子的比喻,他说,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个空的部分。 罗曼罗兰《忙碌与进取》 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自助是人际交往当中的一个原则。 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忘记了自助,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就立刻变成了他助,他觉得我干嘛要跟你沟通啊,我干嘛要和你诉苦啊,我就希望你帮我啊,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在和别人分享你的想法,而不是哐哐哐地像倒垃圾一样给别人倒出一些话。没有人喜欢负能量的人,不管你们的关系有多好。 独立比索取有价值的多。 很多人的痛苦都来自于索取,你总是问别人要。要感情,要陪伴,要这要那,只要在索取,就会有痛苦。 只要你在付出,其实会更快乐一些的,但付出是有前提的,付出呢是你的能量和气场本来就有,你不是一个塌陷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内在塌陷的人,你根本无法去付出。你没有力量。自己都这样了,怎么去付出啊。所以先得让我们自己独立起来。 你小时候有没有看蚂蚁的快乐? 不要老说那是小时候老蚂蚁,现在没空看蚂蚁了。你不是没空看蚂蚁了,也不是没有蚂蚁了,而是你没有那个心境了。没有那种从自然当中寻找快乐的心境了。现在你会觉得浪费时间啊,你觉得我小时候看过了,现在看那干嘛啊。你不再活在当下了,你天天说要活在当下,真正地懂什么叫活在当下吗?你活在当下就是,哪怕你在看蚂蚁的时候,你就专心致志地看蚂蚁,你那一刻就是感觉到快乐了。大多数的时候你觉得浪费时间是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只要你没有真正活在当下,没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儿,你就觉得你现在在浪费时间。比如你听课的时候,你就在想,哎呀,我今天中午要干一个什么事儿呢,你没有活在当下,你没有专心致志地听课,所以你享受不到听课的快乐,于是你会觉得听课浪费时间。你要睡觉的时候,你又想的,哎呀不行不行,我明天作业还没做呢。永远没有活在当下的人才会觉得浪费时间,只要你认认真真地干现在干的事儿,在干嘛就给我好好干,你就不会觉得时间在浪费,因为你就在利用它啊。就像小王子反复地对成年人讲,每一个成年人都曾经是小孩子,只是大多数成年人都忘了这件事。 小时候很多快乐都来自于大自然。小孩子的感受力是非常强的,以及他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几倍于大人的。他每天都很开心,不是因为他傻啊,没经历过什么人世,不懂什么的,是因为他很专注地在玩,小孩讲话特别直接,没有学会成年人的那种委婉啊虚伪啊。 「超然」 只要你心中始终是清醒的,你有意识地能够控制自己去努力,那你就能超越很多现实当中的行为和后果,就算这个行为和后果暂时没有给你带来想要的结果,但因为你的头脑很清醒,你没有因为短暂的一下有一下没有迷失方向,左右摇摆,你就还可以往下走。就像你站在你做事儿的行为之上在俯瞰着你做的事情,而不是沉浸在里头。你在那个行为之外,你会发现,所有的那些好与坏,它不会像泥沙一样留在你自己心里了,好的不好的东西就不会就像泥沙一样卡在你心里流不出去,很不舒坦。很多事不要只问结果,很多事要做很久很久才有结果的。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点。 你心中要培养出一个很中立的自己在你的心中。你可以有一个在舞台上生龙活虎的一个自己,但是你始终要有一个在台下很冷静的自己。这个冷静就好像你坐在底下,像看别人一样看着你自己,在那里装吧你。你得试着去剖析你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你就会放下很多的。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不完美,承认这些东西不需要太大困难的,承认自己没那么强大,没有强大到什么都能干,而且干的不一定那么好,都不是圣人。 「孤独」的真正含义 真正与自己对话 (与自己相处) “有了思想,我们就能够在我们自己身旁。”你自己还在你自己身旁吗?能陪着咋们自己的不永远都是自己吗? 泰戈尔《飞鸟集》 人走到喧哗的人群中里去,为的是要淹死自己沉默的呼号。 梭罗所指的孤独并不是孤寂或隔离,而是自我的交流和沉思。 表面上很热闹,内心却一片荒芜。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Peace of the mind is impossible without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solitude. 梭罗说,每个人都应负责照顾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每个人都是神殿的建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