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宣传,让你失去阅读一本书的欲望?
查看话题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年轻人会买来看吗?
又到了一年一度让文化类编辑兴奋的日子——诺贝尔文学奖又开奖了。
2018文学奖因丑闻停发一年,延后至2019年发布。再加上今年有残雪、余华、杨炼几名中国作家的上榜,让编辑们更兴奋一些。
大概半个月前,99%的中国人都没听说过的作家“残雪”,因为一度在博彩公司Nicer Odds发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跃居第三,甚至高出村上春树1位,(大家都选择性忽视,其实几天后残雪又掉下来了,村上又赶超了残雪)一度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好奇,纷纷议论:
残雪?残雪是谁啊?

再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出生于1953年的作家,经历过文革,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赤脚医生,骂过王蒙、王安忆、余华、格非、阿城……说过“当代文学没有希望”。
上一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在颁奖前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要他预测当年诺奖的获奖人,他说,我不预测,但是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获奖。
在亚马逊网站上,残雪的作品一举从31.14涨到79.99,卖点是“2019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作品”。

编辑们也都很希望是残雪这个小老太太得奖啊,毕竟大家都查阅了很多残雪的资料,还在价格高点买了残雪的书提前看起来,如果她得奖了,随随便便就能找出好多点,村上春树得奖都没她那么多话题。还有的已经偷偷写了半成品的稿子,只等获奖消息一公布,就可以轻松抢个头条。
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像小时候猜语文作文题一样,非常刺激?
遗憾的是,让大家期待的残雪最终没有获奖。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残雪电子书的实时价格:

只剩29.99了……
但这一次残雪提名,绝对不亏,且不说现在在国内的知名度大大上涨,很多跟风去买书的人也真的被她的作品吸引:


或许经过这一次,人们此后讨论残雪,更着重于讨论她的作品,而不是她这个人。
但至于为什么一个在国内无人知晓的作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并突然成为诺奖获得者的大热门,值得去探讨一下。

▲ 自1901年以来,瑞典文学院一直负责颁发享有盛誉的诺贝尔文学奖。(图片来自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诺贝尔文学奖有非常严谨的周密的评审流程,团体和个人都无法主动申请参加评审。
每年9月,评委会会定向给全球几百个文学团体、知名教授、往届得主等人发邀请函,请他们提名次年诺奖候选人。
邀请函的总数在500份以上,整个过程中,彼此并不清楚其他人邀请了谁,所以很有可能有些候选人收到了不止一份以上的邀请函。
残雪的作品有几个数据:
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这一切都让她有良好的收到诺奖邀请函的基础。
最终,2018和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分别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很朋克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又是两个很陌生的名字。
我身边一位很年轻的90后作者,正在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感受是:
“才看了一点,目前感觉她的表达方式很独特,感觉她的文字是表达日常,又是日常之外的表达,比如梦、潜意识、一些说不出来的感觉。
她的长篇小说是每篇独立,可以当作一小篇小篇来看,符合当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但是整体看下来又是有伏笔和关联的。
不难读,如果读到有同感的地方会觉得有点奇妙。” (@ 牡蛎)
因为诺奖,这两个遥远的作家开始为中国人知悉,无论是线上还是实体书店,在最近一段时间内,都会将他们的作品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很多人会因为好奇买来他们的书看一看。


那么,我不禁想问,现在的年轻人,愿意看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有多少?他们真的可以放下手机,打开这些文学作品吗?
今天因为颁奖而仔细看了一下之前的历届获奖名单,发现这份获奖名单并非和我想的那么有距离感,又问了一下身边的朋友,发现仍然在看文学作品的年轻人比我想像中的多得多。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
#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百年孤独》曾是我初看没看下去,再次看花了三个晚上一口气看完的书。它对我的影响是,之后去南美,几乎每一栋在艳阳下的房子,我都觉得它们很快就会被藤蔓爬满墙,开始变形,充满了魔幻感。"(@咕咕)
2001年

维·苏·奈保尔,印度裔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
#获奖理由#: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很喜欢,写漂泊和无根让人很有共鸣,描写和叙述很厚重,他的小说也很有非虚构的感觉。
发现这种发展国家的作家,比较能有共鸣,奈保尔的背景和他的写作很相关,出生在加勒比群岛上的印度人,又成长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就,很漂泊,一直有身份认同的问题。”(@祁十一)
2003年

库切,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钢铁时代》等。
#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我在很年轻的时候看到他的小说,感觉里面写的就是我自己。
而且他虽然是英文写作者,但他来自南非,所以不像英美国家的作者有一种天然的中心感,他的笔调里一直有一种边缘感,更加克制冷静,也是我更喜爱的地方。
是读完很久之后回想起来还会心里有感觉的作者。”(@ Amy)
2006年

奥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主要作品有《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寂静的房子》、《白色城堡》、《黑书》、《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红》、《雪》、《伊斯坦布尔》等。
#获奖理由#: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我和很多人一样,是因为帕慕克的作品才开始了解土耳其,知道了细密画,也和很多文艺青年一样,去土耳其的时候包里要揣一本《伊斯坦布尔》。“(@Laviga)
2012年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获奖理由#: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很多人是先看过《红高粱》、《丰乳肥臀》,然后莫言得了诺贝尔;再年轻一些的读者,是“在他得了诺贝尔奖后才关注到的,感觉有很浓厚的民族性和历史感,还有作家个人风格也很明显。细节很细腻,有时候会细腻到头皮发麻读不下去那种。”(@ 牡蛎)
如果不是获奖,年轻人不会关心他写的上个世纪的故事。
……
更不用说还有以歌词获奖的鲍勃·迪伦,诗人叶芝,海明威,还有中国读者的好朋友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还有长(陪)跑运动员村上春树。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总是被人诟病,也错过了当时一些很优秀的作家,但它的的确确记录了一百多年来的伟大作家,也给了我们机会,去读很多非常小众,可能之前连本国人都没有听说过的作品。
获奖的作家无疑是幸运的,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这个领域最高奖项的认可,商业价值可能成百上千倍的递增,也有的,是在获奖之后,发挥了更大的创造力。
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一年中不会有其他任何一天像今天这样关注文学,关心这些作家们究竟写了些什么。
所以,尽管今年的两位作家我之前闻所未闻,我仍然想要:
致敬诺贝尔文学奖。
并且将书架上往年跟风买的书,拿起来重新开始阅读。

本文作者:伊甸(Eden),休闲学硕士。悲观人生,乐观生活。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你最喜欢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哪一部
请留言和我们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