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一
从锦州出发,往此行的终点站盘锦去,过了辽河,高速公路的两边,就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稻田。早就知道东北是祖国的粮仓,但只有亲见了才会有这样沉甸甸的震撼感:阳光下的稻田,金郁郁地绵延开,几排挺拔的白杨树,在稻田间划开了阡陌,可能还未到收割的时候,成片的稻田里,并不见太多的农民,只偶尔有几台机器在那里运作。
我们来盘锦,主要是为了看红海滩,在来途能碰到这样的稻田,算是意外的收获。盘锦的红海滩在网上盛有其名:海边的盐碱滩涂上,生长着一些不起眼的碱蓬草,每到入秋,草色转红,于是这成片的海滩便成了深红色的汪洋。这种奇观,在九月底、十月初的时候最盛,国庆节去看,算是当季了。可惜到了现场才发现,现今的红海滩,早已不复如昔。号称十八公里长的滩涂上,90%以上的面积并未着草,仅有的一隅,也是斑驳不密,规模极小,称不上是奇观了。好在滩涂的另一边,有成片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海风里摇曳,算是稍慰人心,让人不至于太过在意交在景区高额的门票和昂贵的观光车票上的智商税。
下午三点半,我们从盘锦返程。这边的太阳在五点半落山,此刻已近黄昏。返程因为高速绕远,我们抄近道走了长达二十多公里的国道,国道的两边,照例还是稻田。夕阳西斜,白杨树影幢幢,车子在这样的景色里行进,颇怡人心,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在红海滩的遗憾和不快。稻田绵延不断,我突然想起《诗经》里的一首诗来: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二
从盘锦返程,还是要经过锦州。我们于前一日,在锦州稍停留了一晚,但并没有时间去些景点玩,只在晚上逛了逛有名的“凌河夜市”。因为此行计划地不周密,我们一路玩得很“佛系”,并未过于追求何处的风景,一直是随心而动,随心而止。
返程的车行近锦州时,太阳已经西沉在远处隐隐的山头上了,随时都可能掉进山里面去,那山的背后,应该就是锦州城。我们对锦州的印象非常好,前一天我们到锦州时,也正是落日熔金的时刻,在小凌河的大桥上,我们拍下了此行最美的一张落日照。
锦州城在我心里,有不一样的地位,来此城其实并非是为了看自然的风光,或者只是作为旅途中一个歇脚点。这座扼守在辽西走廊最东边的城市,有着太多的历史故事。
辽沈战役的时候,毛主席提出“关门打狗”的战略规划,首要的目标就是夺取锦州。拿下锦州,则辽西走廊关闭,国民党的部队来援或回撤,就要么越远海而来,要么翻崇山而去。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锦州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此战之后,国共双方的实力天平,也有了新的倾斜,此后国民党的处境,真不过是苟延残喘了。
如今的锦州在一般人的眼里,再不是如何重要的战略要地了,只是有名的“烧烤圣地”,网上看到一句话,说是“烧烤发源于新疆,光大于锦州”,在锦州“一切皆可烤”。承平日久,人们留心的更多是吃喝玩乐,这也不能过于多责,像我这样偶尔关注地理人文的,也不过是因为痴醉历史故事而已,并不具备家国大计的本事。所以这次国庆的大阅兵,震撼之余让人分外感动,所谓“忘战必危”,好在国家时刻保持着向上的精神,感谢那些奋战在国防一线的人们,为我们保护着这繁花锦簇的生活。
在旅途中和媳妇闲聊,感慨于一路所见东北大地的地大物博,捎带着风评了一些历史故事。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应该就在于“九一八”事变之后到“七七事变”之前,那时我们的东北大地沦陷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所幸当时的日本狼子野心过大,想要进一步鲸吞全中国,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如果当时日本有个具备战略眼光的人物,稍稍抑制其野心,吞下东北后花更多的时间去慢慢消化,则中国能否成今日之中国,实未可知。所幸张学良已于三年前改旗易帜,使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整个中国只有一个政府;所幸日本野心过大,妄图要灭亡中国;所幸张学良在西安又发动兵变,逼蒋抗日。所以我说,张学良再如何不堪,只因为“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两件事,已足以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已足以称“民族英雄”了。
三
整个辽西走廊,背山面海,从锦州往西,依次是葫芦岛,兴城,绥中,山海关。我们此行总共三天,最后一天返程,从盘锦出发,由丹锡高速转入京哈高速,再转秦滨高速,一路经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回到沧州。去程第一天,则是从沧州出发,先到北戴河。
北戴河是一座并不太大的旅游城市。我们中午时分到的北戴河,一看到海,都没顾上去吃饭就到沙滩上去了。这些天我和媳妇两个人,都不是太舒心,所以听到海的声音,吹吹海风,感觉心里畅快无比。可惜当天北戴河的雾霾很大,哪怕在海边也雾蒙蒙的,大海确乎辽阔,但风景给人的整体感受却非极佳。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从北戴河出发,取道沿海公路,先到山海关,略作停留,看了看城墙,又往兴城去了。这一天很不巧,寒潮突袭,当日的最高气温比前一天的最低气温还要低。天也阴沉沉的,我们又是环海旅游,海风吹来,寒气逼人。在山海关实在太冷,都没怎么拍照就走了,沿海公路也没有想象里的风光,海水灰蒙蒙地,海鸟也很少。但一路上左手边远山隐隐,山头簇动,右手边海岸绵绵,波涛涌动,深刻地体会到了“辽西走廊”的风貌。曹操从这条路北征乌桓,写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
兴城是辽西走廊上另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知:宁远。后文我想用“宁远”来称呼这座城市!
我们达到宁远,是在旅程第二天的中午。在“大众点评”上找了一家烤肉店,大吃一顿后,就去了宁远古城。这座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是一座方形卫城,城的中心是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的“瓮城”,城墙的四角还留有架设“红夷大炮”的炮台。
我们是从古城的东边而来,经瓮城而入东门,过钟鼓楼达西门,总共不到一公里路,走走看看,用时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古城的街道依然是青石板路,路两边照例是当前各种古城古镇通有的各种卖“特色”工艺品的店铺,不过店铺间,竟然出人意料地有好几家书店,仅从东门到城中心钟鼓楼四百多米的路上,竟然有五家书店,其中两家是卖一些旧书的,三家是普通的书店。书店的名字没怎么记,就只想得起“新华书店”和“三味书屋”——在锦州我们也遇到好多家书店——就此一点,可以想见此地的学风颇浓。
“蓟辽督师府”坐落在东门到钟鼓楼的中点位置。因为门票相对昂贵,我们并没有进去,只能在门外想见蓟辽督师袁崇焕在此调兵遣将的情景。和西安、南京的古城墙比起来,宁远的城墙实在过矮,目测不足十米,让人很怀疑,当年竟然是这样一座低矮的城墙,挡住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内侵的铁蹄,这样一座低矮的城墙,他们也只能望而兴叹,徒呼奈何,努尔哈赤更是因此城而丧命。直到明朝灭亡,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满洲政权仍未能攻破河西走廊上这条从锦州到山海关的“关宁防线”。后来吴三桂为红颜而冲冠一怒,满洲军队才得以穿过山海关。
如今站在古城的大街上,西风浸骨,让人无限感慨,如果不是崇祯自坏长城,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汉奸——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泱泱中华大地,怎么会被满洲政权统治两百多年,中华民族,也可能不至遭受近代各国列强的蹂躏欺凌。
四
关于宁远,我还想再多说几句。
明朝万历十年,大明这个腐朽的老大帝国经过张居正十年时间的铁腕整顿,已经重新有了生机,显现出新的气象来,但也是这一年,“明于治国而昧于治身”的张居正死后,遭到反攻倒算,人身死而名败裂。次年,即万历十一年,后来取代了明帝国的大清,其太祖努尔哈赤已开始弄兵塞外,蚕食坐大,三十余年,明朝中枢竟没有注意到。
至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后其子皇太极改后金后大清,即清朝),入犯辽、沈。万历四十六年,后金攻陷抚顺,明朝以杨镐经略辽东,组织兵马讨伐后金,明金之间爆发了“萨尔浒战役”,同时,因国库亏空,军用不足,大明朝廷先后多次增加天下田赋,增重了大明此时本来在土地兼并的状况下苟延残喘的底层人民的负担。萨尔浒战役,以大明大败告终,后金攻占铁岭。明朝又启用熊廷弼经略辽东,却因内部党争,熊廷弼未得专任,大才难展,最终也因而身死,并被传首九边。后金进占沈阳,并作为都城,积极规划对大明的攻势。明朝又启用孙承宗以内阁辅臣的身份兼任辽东经略,才逐渐收复辽河西边的土地。
此时的大明帝国,庙堂之外人民负担日重,变在旦夕;庙堂之上魏忠贤逐渐专权,天启皇帝专心木工,文武大臣意在党争,由上到下没有谁意识到大明帝国已经危在汲汲。对于东北的战事,朝野内外主要有两种意见:其一是放弃东北,守山海关;其二则以攻为守,步步为营,渐次收复失地。孙承宗、袁崇焕为第二种意见的代表人物。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意见,先筑宁远,渐图东进,进守锦州、右屯、大凌河,开屯田五千顷,并任用袁崇焕为“宁前道”,守前屯卫及宁远。
大明天启六年,明廷因党争,撤掉孙承宗的辽东经略一职,任用阉党高第代替。高第到任后,一反孙承宗的战略规划,认为“关外必不可守”,意图放弃孙承宗开拓的土地,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的守军。因为撤军计划不周,且上下意见不一,执行不力,所以军民死亡载途,哭声震野。努尔哈赤趁机举兵六万西渡辽河。袁崇焕反对高第的命令,力争“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于是和大将满桂、祖大寿、何可纲等,集合仅有的两万明军,在将士面前下拜,并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同时发檄书给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麟,要求有将士逃亡到两地则斩首。于是人心方才安定下来,大家同心共力,守备宁远。
努尔哈赤率军围宁远城,连日大战,最终未能攻克,这座城墙高度不到十米的小城,竟成了努尔哈赤一生的天堑。后金久攻不下,只好解围而去,战争中努尔哈赤本人也被宁远墙头的红衣大炮击伤,于当年八月“愤恚而死”。
此役史称“宁远大捷”:这是自“萨尔浒战役”之后,明朝对后金的首胜,仿佛抗日战争中“平型关大捷”的地位,战果却要更加辉煌些。努尔哈赤起兵后未有败绩,却在宁远这里搭上了自己的命,东北战场上明军的萎靡气氛一扫而空,举国欢动。袁崇焕也因此而登上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历史舞台。
天启七年,后金继承努尔哈赤的新汗皇太极起兵再犯锦州、宁远,袁崇焕指挥赵率教等击溃皇太极,史称“宁锦大捷”。
崇祯元年,袁崇焕以兵部尚书的身份督师蓟辽,并向崇祯许下“五年平辽”的承诺。而此时,明朝的局势更加衰败。崇祯二年,皇太极放弃打穿辽西走廊的战略,转而取道蒙古,穿崇山越长城内犯,包围北京,袁崇焕率领关宁守军入援。明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下狱。崇祯三年,袁崇焕因“通敌议和”的罪名,被凌迟处死。
宁远古城里,还有一座驿站,修建地相当精美。明朝时,驿站相当发达,辽东的战事爆发后,明帝国国库亏空,朝廷已几次加重田赋,但仍不足用,于是崇祯皇帝听从大臣建议,裁撤了全国的部分驿站。其中陕西榆林有一个驿卒,名字叫李自成,也因之下岗,又加上天灾,无计聊生,于是加入到流民造反的队伍中,十几年后,他让崇祯皇帝也下了岗,并且吊死在歪脖子树上。
五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许多年后,我趁着国庆假期,和媳妇环渤海自驾,这场原先准备看看北戴河,看看大海,看看红海滩的自然风光旅游,自打经过山海关(榆关)后,变成了人文旅游,我们一路沿着渤海,穿过辽西走廊,讲着历史里的故事,我们路过了许多历史书里看到的城市,山海关、宁远、锦州。在盘锦,又看到成片的稻田,惊叹着祖国幅员的辽阔,东北物产的丰饶。
袁崇焕的时代,盘锦应该还没有开始种植大米,不然他看着这样成片的稻田,会不会也想起《诗经》里的那首《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千古英雄,忧国忧家,应是同慨!
而如今的祖国已经开始强大富强起来,新中国七十周年的国庆阅兵,让人觉得震撼而又感动。曾经我们的中华民族,那样傲然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的大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们的大唐,“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我们的大明,“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自明朝末年以来,整个民族的颓势,也经过这百年的曲折奋斗,渐次反转了过来,大明朝的外敌“满洲人”,如今也是华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大明大清的是非功过,也已是历史了,不必再过多地去纠结,我们经过那些苦难过往的伟大祖国,也只会更加富饶强盛!


© 本文版权归 Jeffrey Do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