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三秦名胜之关中访古记(3):咸阳市淳化县
我的陕西关中地区访古计划,从关中东部的渭南市展开,目前为止已通过三次出行完成了合阳、澄城、大荔三县重点文物古迹的寻访。原计划是从关中东部开始寻访,逐步向西部过渡,可是厌倦之心泛起打破了计划,每当开车过灞河入临潼时,出行的新鲜感全无。为了调节心情,这回访古决定朝西北部进发,选择的地点是咸阳市淳化县。 淳化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北部,是山区县、农业县、老区县和国定贫困县。公元993年北宋太宗皇帝赐年号而更名淳化,有“淳德以教化天下”之意。邓小平、习仲勋、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工作和战斗过。淳化县境内的文物在咸阳市诸区县中算是较多的,对于访古者来说绝对不虚此行。
一、金川湾石窟(唐)
9月7日,天气闷热,早上驱车从西安出发,朝西北方向驰去,徒经福银、银百高速到达淳化县境内,用时近2小时。淳化访古的第一站是著名的金川湾石窟,这座石窟位于一处群山环绕的国道旁,幸好路边有标识提示,如不注意可能会一脚油门错过。由于石窟在山上,为了便于游人停车参观,当地政府特意在路边修建了一处小而精致的停车场,当然这里也不会有过多游客参观而造成车满为患,为这座科学规划的停车场点个赞。 将车停好,步行上山参观石窟,沿途可见文物保护碑,文保碑旁边屹立着高架桥的水泥柱,车辆呼啸而过的声音从头顶上方略过,行走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刚好遮挡阳光,路面铺有方砖,便于游人行走,步行上山近至00米,见一座镶嵌在石壁上的仿唐建筑就到了石窟。 金川湾石窟是唐代初期建造的刻经石窟,从我个人访古经验看,关中地区西北部山地较多,咸阳地区的淳化、彬州、旬邑均有石窟、淳化县的北面有铜川药王山石刻,铜川北面的陕北延安地区,石窟更是星罗棋布。北朝时期崇佛,历次作为都城的长安将佛教文化辐射至关中各个角落,所以有山之处必修石窟这是对佛教文化宣传的具体措施。 石窟大门紧锁,只得隔着窗户参观,从规模判断,石窟口约有10米宽, 径深约7米,石窟地面上有不少鸟屎,估计许久未有人进入。石窟正壁现存一座佛像,高约有2米,佛像头部双眉间为一圆孔,猜测曾镶珠石,石刻质感尚佳,尤其是施无畏印的右手,可谓有骨有肉,莲花座雕工也颇为细腻,佛像两侧有小佛龛,但造像以不存。 金川湾石窟最大的看点是东西壁两面的佛经、其中有《七阶佛名经》《明诸经中对根时深发菩提心法》、《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同异法》、《大集月藏分经略》、《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妙法莲花经》,经窟之中还有三处宋代游人题记。 这其中最珍贵的是《七阶佛名经》,它是三阶教的经典。 三阶教认为,佛寂灭后,佛教分为三个阶段,即正、像、末三个时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万年。所以当时已进入末法时期,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方能解脱。此种理论与主流佛教之理相背离,故被认为是歪理邪说,从隋开皇年始,历朝禁止,至宋初消失。现存佛教典籍之中,三阶教经文已不存。各种典籍中只有创教人信行禅师的生平和三阶教的少量经文残卷。所以金川湾石窟系统刻写了大量的三阶教经文,可谓孤本。可惜的是由于石窟大门紧锁,根本无法看见远在石壁上的刻字,不过也可以理解,如此重要的孤本文物还是远离人群,妥善保管为好。











二、淳化县文博馆
参观完金川湾石窟,开车驰向淳化县城,参观县文博馆。当日天热,博物馆内无人,犹如为我个人办了专场参观。由于文化的同属性,关中地区博物馆展出的展品相似性较高,基本是玉器、青铜器、瓦当、古墓中的陶俑等,看多了会产生视觉疲劳。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参观博物馆就是在相似性中寻找亮点和差异,通过寻找不断提升眼力和认识,所以务必要克制住厌倦感进行参观,总会若干件中意的展品映入眼帘。我自行挑选了几件淳化县文博馆的展品分享大家。补充一条,知名国宝级文物淳化大鼎不在此馆,如此重要的文物,县博物馆只有仿制品。























从淳化文博馆参观完后,已至中午,肚子饥肠辘辘,特意吃了当地特色荞面饸饹,淳化饸络在陕西是颇有名气的。可能是天气炎热的缘故,凉拌饸络最符合我的口味,满满喋了一碗恢复了元气,稍事休息,顶着炎热出发前往下一处古迹。




三、汉云陵(西汉)
汉云陵距离县城约有十几公里,开车一路行村道,虽七拐八拐,也可感受到地势逐渐隆起的变化,显贵之人墓地必然修建在开阔高地之处。汉云陵的主人是汉武帝爱妃、汉昭帝之母赵婕妤,也称钩弋夫人。 《汉书‧外戚传上》中记载:”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昭帝即位,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史记‧外戚世家》记述钩弋夫人死因记载较详细:“上居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也。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欲立少子也。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这就是常说的:“欲立其子,必先杀其母。” 从以上两段互相矛盾的资料看,钩弋夫人的死因未解,但无论是被杀还是郁郁而终,总归结局惨淡。自古无情帝王家,磋叹红颜多薄命,尤其是当日无人参观,四周寂静,树木葱郁,怀古之情泛起,这种悲哀感更甚。 汉云陵封土高约30米,边长有158米,在汉陵封土中已算高大,陵园东阙和南阙保存较好。据说不远处还存有云陵邑遗址,这类遗址找起来过于费劲,决定放弃寻访。





四、甘泉宫遗址(西汉)
寻访完汉云陵,就要去看看钩弋夫人的离别之地甘泉宫,甘泉宫遗址距离云陵西北约10公里。一路上开车持续爬坡走高,绕过几处山沟,驶上平坦开阔地,在远处的一大片玉米地中看见两座圆锥型的高大土台,这就是甘泉宫仅存的几座建筑基址。继续行驶2公里,绕过玉米地就到达目的地了。 战国时期,甘泉即以险要著称。秦时在此地建林光宫,通直道,防匈奴,屏障咸阳。西汉在此建甘泉宫,宴飨外国使臣,接见诸侯王,郊泰畤。对于汉武帝,甘泉宫是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活动场所,每年的5至8月,汉武帝会移驾至甘泉宫避暑,同时也会办公处理各类政务。甘泉宫所在,秦汉之前就不一般。《元和郡县志》卷一谓此地为“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史记》裴骃集解谓此地本“曰匈奴祭天处,秦夺其地”。 用非考古人员的视觉角度来看,现甘泉宫遗址中最显著的就要属两座圆锥形建筑基址,两座基址东西相距70米,西侧建筑基址高约15米,底周长220余米,东侧建筑基址高约15米,底周长200余米。据《汉书·武帝志》载:“元封二年(前109),作通天台”。这两座建筑基址有可能是通天台遗址。登上西侧建筑遗址环望四周,西南方向可隐约看到云陵封土,北面可看到秦直道的起点,大片的玉米地近处或远处均有凸起的建筑基址,农闲时节,土地闲置,可在附近田中见到不少汉时残瓦、幸运时可捡到半块瓦当。 通天台遗址下方放置着若干件西汉时期的石刻,最值得一看的是一尊石熊和石鼓。石熊高约1米,作蹲坐状,左前爪挠左耳,右爪放于腹部,憨态可掬, 石鼓如腰鼓状,高约1米多,鼓上刻有北宋政和丙申年刻字,刻写“政和丙申岁,种浩率胡临、李法、石彦政、尹天觉、张光祖、陈建登高”等字样,乱刻乱画古已有之,不过古人的随性之笔也比当下人技高一筹。 甘泉宫城墙遗迹实测周长为5668米,遗址隐藏于附近各个村落,如此专业的寻访,还是留给专业的考古人员吧。












五、 秦直道遗址 (秦)
秦直道起点位于凉武帝村北,西距甘泉宫通天台建筑遗址约500米。这前提到过,秦时在此地建林光宫,通直道,防匈奴,屏障咸阳。西汉在此建甘泉宫。 秦直道从此起向北经英烈山、马槽梁、鬼门口、艾蒿湾、乏牛坡、蝎子掌、箭杆梁,沿山北麓而下,穿越耀县、旬邑、淳化三县分界的七里川,入旬邑县庙沟村,再穿石门关,沿子午岭北行,逶迤到达九原郡(今包头市西北)。淳化县境内秦直道遗迹长约15公里。 步行至秦直道起点碑处,可以看到三座立于不同时期的文保碑,以及张骞出使西域和昭君出塞的典故碑。但是任何一条道路起点不会修筑在宫殿内,何况所标注的直道起点范围在甘泉宫内,所以这个直道起点是存疑的。千年已过,地质变化比我们想象中厉害,例如唐肃宗建陵神道,现在已经是一条深有几十米的沟壑,我们只能未来等更为准确地考察结果。






六、唐贞陵(泾阳县)
下午四点,结束了淳化访古,返程途中想去泾阳县看唐宣宗李忱的贞陵。我于2014年3月寻访过贞陵,其陵墓的气势犹如盛唐时的帝陵,这和小太宗李忱的能力是匹配的,但是“大中之治”犹如回光返照,唐帝国衰竭的命运无法挽回。比起5年前,贞陵的石刻周围建起了围挡,多少破坏了观感,为了保护文物也是无奈之举。神道尽头停了几辆车,石刻旁,有三两人拿着单反相机拍照,估计就是车主。记着五年前寻访贞陵,神道上只有我一人,偶尔见到几位当地老乡放羊,随着信息传播的发达以及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人造访唐陵,这当然是好事情,希望大家可以文明访古,用眼看勿用手去破坏就好。 在神道逗留一会儿,出发寻找大宋新修唐宣宗皇帝庙碑,这块碑是宋廷对于李忱的肯定。行至贞陵下宫遗址处,停车询问老乡,穿过大片农田和果树林终于找到此碑。此碑周围已建有围挡,碑额为六螭龙首,碑首为楷书和隶书两种字体,碑刻字迹清晰可变,只是有围挡阻隔看不清内容,碑座龟趺都大半埋在地下,比起放置室内的碑刻更加尽显历史沧桑。此时太阳已落至仲山西面,夜色将至该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