烬余温……

Part 1
九月落幕的时候,骑车漫步在大街的一排公路上,满街飘荡的尽是桂花的味道。记得前两年也是这样的秋,我走过了武康路、淮海路、巨鹿路、金科路、春夏路、银冬路、玉秀路,还有若干个我忘记名字的路。无一例外,它们的一旁都是桂花飘香,另一旁又是车水马龙。

想起前不久还听一位rapper唱,闻到远处飘来八月桂的桂花香,妈妈说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想要成为传奇是命运,也是从底层一步步爬起,一名合格的mc不会忘记来自哪里。
是啊,桂花总让人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过往,想起家乡的一切。《一代宗师》讲,在北方有句老话: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这些年,我们都是他乡之人。但我觉得我还不累,我未离开过故乡,我所有对生活的斗争和进步都来源于故乡那漫长的人事告别中,我自己本身就是一片故乡。
Part 2
今年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那就是我觉得上海一直在变,今年的和去年的不一样,去年的又和前年的不一样。那些你讨厌的,你厌恶的,那些你以为一成不变的,也一直在变。
上次和朋友打电话我还聊起这事,我说,17年那会我们来上海一些东西还不是这个样子的,现在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他问我,现在是哪一年,我说,2019年,他说,这不就对了吗。

这个“对”让我一时语塞,也许是我反应太过迟钝,跟不上这个城市变化的节奏。也许是是我过于怀旧,总是固执以为一些东西不会变。说不清什么原因,但总之,把上海当做一个翻脸无情的人就好了,不要妄想和它套近乎。 对上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年后回来工作,从虹桥机场返回住处,那天下了很大的雨,机场处灯光闪烁,提了行李,和一群乘客坐公交到地铁站点,路上看到连绵不断的雨和闪烁不停的广告牌,又想到隔天早上又要忍气吞声地工作,一瞬间,格外厌恶这座城市,想着第二天就递交辞职信离开。
这是不属于我的城市,不属于我的生活,我的上海早在2017我踏进广兰路的那一刻就与我说了拜拜。到了地铁站,搭乘一辆几人共挤的出租车,路上不断有人陆陆续续下车,街道上看不见一丝新年的余温。内心呵呵一笑,你有别的选择吗。
年轻人习惯于放狠话,但第二天总会偃旗息鼓。果然,第二天,我又不得不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各种工作。
Part3
整个九月,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天除了上下班,就是到处走走看看。沪上的秋过得极快,还未仔细体验,天气就已骤然变冷。早上骑车出行,穿件衬衫都能感觉风透过衣衫冷冷穿进来。
总觉得这座城市的天气没有过渡,除了对夏日高温记忆深刻,春天和秋天都似乎格外短暂,仿若车窗之外掠过的风景,未及多想,就已悄然失去。这种失去不带有遗憾,却会让你迷惘。 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对台风、云朵布满的天空以及日落黄昏格外关注,总是有意无意多看几眼。

台风过境天,我经常走进街道,空旷的天空之下,阳光照射,大风也席卷而来,吹着云朵不停走,那天,那云,广阔而辽远,有忧伤也有自由的味道。
这种忧伤和自由构成了上海郊区的风景,也变成了我的日常。好在我早已习惯这种生活,成年人的心早已平稳睿智,任何波澜起伏都打击不了,目光穿透波浪也能看到彼岸风光。即使看不到,也能摇摇晃晃、随波逐流的过。
斌仔今年离开上海后,我就鲜少有朋友了。有时候,就连吃酸菜鱼、火锅什么之类的都是一个人。普通朋友有一些,但能说得上话的没有几个。在网络上也很少和一些人聊天,大多数空余时间都留给打游戏、看书、写字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变得越来越少。有时候遇到一些人,大家谈一两句,我就知道TA就应该是普通朋友了。或许是磁场什么之类的吸引,有些人,注定只能做普通朋友。有些人,注定不会是朋友。
Part4
九月中,有一次我去嘉定图书馆还书,迟迟等不来15路的末班公交,站在街道旁,内心心急如焚,在这个等待过程中,我十分煎熬,不断质疑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还,为什么不早点读完,为什么不选择骑行或搭乘出租。后来就在我不想等的时候,公交车终于到了,最后离图书馆关闭只剩一分钟。我赶到还了书,出来的时候,我在便签写,等到和错过都是让人无法喜悦的事情,因为这两者充满了永恒的不确定和未知。

九月末的最后一天,我认识了一位同事,大家言语之间聊得还还十分投机,聊完之后,她告诉我,今天就离职了。听完这话后,我内心也没有什么惊讶,只是又聊了一会,大意是说前面,总有更好的在等着。
选择和告别我觉得是我们这一生最常做的事,选择那些我们心中对的东西,告别那些我们不想接受的东西。

前路风景宽广,去哪里都一样。灰烬熄灭后,自留余温。不期而遇,是对一段开始的告白,没有如期归来,也正是一段离别的意义。 作者:宁为玉,一个谜一样的精神思考者。个人公众号:宁为玉(ningweiyu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