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大暑的故事
古书有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每年的7月22、23或24日是大暑,乃中伏前后,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我出生在这个时节,妈妈每次回忆起那年坐月子,总是心有余悸。在空调尚未普及的年代,夏天纳凉主要靠风扇和蒲扇。
我爸固执地认为产妇不可以用电风扇,担心吹了电子风会烙下病根,月子期间即便热的要出痱子,也不允许启动电风扇。
婴儿时代的我根本不懂得冷热,倒是把妈妈热坏了。拿着纸扇子拼命扇也无济于事,后来爸爸松口,可以用电风扇。却把电风扇放在地上,对着床底扇风。我妈哭笑不得,因为躺在床上的人根本吹不到一丝风。
大暑前后,全国各地温度居高不下。35℃已经是常态,更有的地区温度直逼40℃。如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下午的气温就可到达40℃以上,不负“火焰山”的称号。
清代诗人肖雄旅居新疆时曾经经历过吐鲁番的炎热天气,写道,“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
但是也多亏吐鲁番炎热少雨的天气,孕育出优良的葡萄和哈密瓜。可见,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
被冠以“火炉”称号的城市有武汉、重庆、南京,在每年的大暑前后,炉火烧得最旺。其实,与武汉毗邻的长沙也热得很。记得在长沙念书的时候,每逢夏天,我们都把宿舍的地面打扫干净,把凉席铺在地上睡觉。虽然地面硬的很,但是贪图凉快,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在福建的莆田,当地人习惯在大暑当天进食荔枝、羊肉和米糟,俗称“过大暑”。民间有“过苦夏”的说法。据说是因为高温天气使得人体损耗过大,需要进补以抵抗酷热。荔枝、羊肉和米糟是温补食材,吃了对身体有益。
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有“大暑吃凤梨”的民谚,据说这个时节的凤梨最是美味多汁。以前以为凤梨是梨的一个品种,后来知道原来是菠萝。
又因为农历六月十五是全年的一半,所以有在当天吃“半年圆”的习惯。乃是将糯米磨成粉加上红面搓成“半年圆”,加了糖煮成甜品食用,赋予团圆和甜蜜的想象。
曾经殖民台湾的日本,在大暑里会将煮好的面放到竹筒中冷却后再食用,据说吃了竹筒冷面可以预防中暑。
在记忆里,每年最热的时候,也就是冷饮吃的最欢的时候。大暑前后最受欢迎的冷饮,不能缺少凉粉。
凉粉是统称,又称为烧仙草、龟苓膏,但总归原材料相同,都是凉粉草、仙人草。
午后,热的一丝风都没有。孩子被大人关在屋里午睡,小巷子里静悄悄的。忽然,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响起。
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的孩子听到了“卖~凉粉~哎”的喊声,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旁边的大人早就进入梦乡,手上的蒲扇早就不再摇了。
小孩子蹑手蹑脚滑下床,趿拉着拖鞋就往外跑。跑到大榕树下,看到卖凉粉的大叔坐在树下乘凉哩。
大叔摇着帽子扇风,不停地用汗巾抹着脸上的汗。看到小孩子探头探脑,招呼孩子,“嗨,小孩儿要不要吃凉粉~”
孩子一溜烟儿跑回家,大人还没醒,没有办法去要钱。只好溜到厨房,轻轻揭开米缸,瞅一瞅里头还有多少米。
有时候米缸堆满,几乎溢出缸沿,孩子看了很高兴。从碗橱里拿出一个菜盆,挖了点儿米就跑出去。
不过才几分钟,卖凉粉的大叔已经被一群大人小孩包围了。大家听到叫卖声,都出来买碗凉粉吃了解暑。
小孩子端着用米换来的凉粉走回家,翻出糖罐,挖了两勺白砂糖。与凉粉拌匀,一勺一勺挖进嘴里。凉粉爽口滑润,混着尚未完全融化的砂糖,嚼起来有轻微的咔嚓声。
奶茶店里的烧仙草,淋上几大勺配料,有葡萄干、花生米、红豆、椰果。每次吃完配料已经半饱,吃到底层的凉粉,觉得有点寡淡无味,都是配料口味太杂的缘故。
在甜品店里吃龟苓膏,煞有其事地装在白瓷盅里。浇上一大勺炼奶,甜腻又稍带苦涩。
大暑过去,立秋就来了,天凉好个秋啊。物极必反,天气热到极致,其实也就是转凉的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