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独家旅行路线
查看话题 >"钢铁直男”?不,其实是“风骚绅士”!

“ 英国有个词叫stereotype,指的是对某件事物有着刻板的,先入为主的老套印象。
这个词非常适合曼彻斯特,因为说起曼城大家脑海中只有工业革命和足球。老实说,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曼城时也怀揣着这样的想法,然后就是不断地刷新认知。
曼城在北英格兰的南部,它具有一种南北方结合的矛盾性,既不野性又不都市,它既有英国城市的共同性,又具备独特性。
我无法概括这座城市的精神,但却可以告诉你这些关键词,也许通过这9个关键词,曼彻斯特对你而言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工业城市。”
01.
跳舞
#DANCING#
马克·阿德拉德克里夫说曼彻斯特是“一个以为桌子是用来跳舞的城市”(A city that thinks a table is for dancing on),这个形容对于今天的曼彻斯特来说形象极了,带着一股简单却火辣的劲儿,曼城人显然很满意,把这句话喷绘在大街小巷。

02.
建筑
#BUILDING#
曼城的建筑像这个城市里潜伏的蘑菇,在不显眼的地方恣意生长,丰富着城市的每个拐角。
混杂着纽约现代玻璃建筑和陈旧的维多利亚房子,教堂挨着工厂,红砖仓库毗邻居民楼,有点像柏林、东伦敦的气质,房子旧了,工厂落寞了,没有人的时候显得暮气沉沉,有人的时候,喧嚣、粗糙但还挺性感。

你可能会觉得它不够英伦,甚至瞧不见穿着风衣的老绅士,可是曼城人自诩为“英国宝箱里的一颗未经雕琢的钻石”。
在曼城,这样的建筑司空见惯,工业革命留下了不少于108家棉纺厂和近2000个仓库,砖、铁和钢筋混凝土构建了半个城市的结构,工人们的孩子要在这些父辈耕犁过的土地上重新播种。

03.
革新
#REVOLUTION#
试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城市像曼彻斯特这样如此热衷于革新?
工业革命发生在此并不稀奇。1760年以前英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圈地运动让粮食产量增加,一些农民失业转当工人,地下埋着的是生产需要的燃料煤,劳动力工资比较高而煤矿资源价格比较低的地方正是工业发展的温床。

第一台珍妮纺织机、第一家棉织厂诞生在此,曼城人又修建了全球第一条工业运河,并首次使用火车来运输大宗货物。
“如果伦敦做一件事,曼彻斯特会做另一件事。”这是一句流行谚语,说的就是曼城人喜欢打破界限,做城市改革的先驱、开拓者,并且他们根本不屑尾随伦敦。

曼彻斯特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城市,到后来成为公民权利的坚定捍卫者,整个19世纪,它在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许多领域都有激进的思想。
20世纪初,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曾在此成立了妇女社会与政治联盟(WSPU),为妇女选举权做出重要贡献,在曼城街头也能常常遇见她的人像。

“曼彻斯特改变了世界政治:从素食主义到女权主义,从工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每一个自命不凡的想法,每一个自命不凡的激进哲学街头斗士,都在曼彻斯特的街道、工厂、酒吧、教堂和辩论厅中滋长争吵。”
04.
蜜蜂
#BEE#
无论是市政厅、广场的地砖、街道涂鸦,还是洒水车,垃圾桶上,我们轻易就可以看到蜜蜂图案。

1842年曼城的徽章上飞来7只蜜蜂围成一个球,从此蜜蜂便成了曼城的象征。代表曼城人们的勤劳、团结与智慧。
曼城的纺织作坊则被称为“蜂巢”。像英国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认为的,任何一个努力工作、勤俭节约、崇尚勤奋的自我修养、自律和自我控制的人都会成功并变得富有。

05.
工人
#WORKMAN#
工人们的生活场景在英国画家L.S Lowry笔下呈现,他们穿着失去个体特征的着装,匆忙赶路,一副任劳任怨又营养不良的样子。
烟囱林立帮画家吐着青黑色颜料,厂房、仓库是城市的街景,工业污染危机四伏。

20世纪的曼彻斯特滚动在流水线上,可21世纪的曼彻斯特大换血,血管里不再流淌乌烟瘴气和污浊的臭水,大部分人开始着都市装扮,车间里的蓝领已被大批白领替代,金融、科技和教育业取代制造业。

06.
活力
#VITALITY#
曼城有一种别样的活力,跟那些被工业革命熏黑的房子有着巨大反差——建筑外观是破败滞重的,里面却是鲜艳生动的。

我曾被本地人带进一个黑色铁门,里面是回字型红砖厂房,窗户失修,鸽子在黑砸砸的电线上歇脚。
天井里突然回荡着鼓点声,然后是年轻男孩的歌声,听起来是一支乐队在排练。楼下停着的Mini Cooper 应该属于这些男孩们。

走进建筑,满墙的涂鸦一直蔓延到顶楼,简陋的钢琴、发旧的沙发,这里看上去像被叛逆的“坏孩子”占领了,他们可能就来自曾经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们的家庭。
07.
音乐
#MUSIC#
20世纪70年代曼城步入后棉花贸易时代,像很多虎落平川的工业城一样,经济和精神都陷入衰迷。
最先躁动起来的是摇滚乐,“曼彻斯特先生”托尼·威尔逊与新秩序乐队一起开了名为Dry Bar的现场音乐俱乐部,选址在北角(Northern Quarter)的奥尔德姆街。

当时市中心的房地产价格暴涨,北角房价低廉,出租方式灵活。他一语成谶“年轻人无所事事,只好去搞音乐”。
北角是我在曼城很喜欢的一个区域,短短的几条街,布满了不计其数的餐厅、书店、酒吧、咖啡馆、唱片店,每次来北角都会买几张黑胶唱片。

Oldham街聚集了近30多家唱片店,其中包括了皮卡迪利唱片店,这是被音乐周刊评为2006年最好的独立唱片店。

08.
动物
#ANIMAL#
离开曼城的当天,再次造访了惠特沃斯美术馆(Whitworth Art Gallery),我曾在那里爱上英国女艺术家Cornelia Parker的作品,各种锅碗瓢盆、单簧管、萨克斯被压扁,用钓鱼线悬挂,脑洞大开。后来才知道Cornelia Parker也是曼城人。

这次赶上MIF(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惠特沃斯美术馆也是重要场地之一,今年突发其想把各种动物拉到惠特沃公园里,借以寓教于乐,也做了一些非常人类化的装置给老鼠和松鼠,以此反思人类对动物的干预。
09.
宜居
#LIVABLE#
我穿过铁轨,坐在曼城的皮卡迪利公园(Piccadilly Gardens)的喷水池歇脚。这里宛如心脏,到哪里都方便。意外发现这个小广场是安藤忠雄在英国唯一设计的作品。

望着喷水池脉动着喷涌,我心里还在琢磨为什么曼城在英国本土率先摘得最宜居城市桂冠,还在全球最宜居的城市排行榜上不断跻身向前?
狄更斯笔下的恶臭工业城市一扫往昔,雾霾不再,物价比伦敦低,画廊、场馆和节日占据了媒体头条,废弃的仓库和昔日的贫民窟里不断酝酿着一场场狂欢。
要成为宜居的城市,还要拥有一些本土的文娱活动。

擅长制造纪念日的英国人,给曼城发明了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简称MIF),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独创、发表新作品和特殊活动的艺术节,也被纽约客杂志评为“现如今最重要的艺术节”。
我去市政厅前凑了热闹,不想跟小孩们蹦迪,就躲在旁边一个陶土工作室做了一个碗,黏了一手的泥。

关注好好虚度时光微信公众号点击视频
收看《ZHU在英伦》第三季第五集
温柔着陆你的视线


你喜欢曼城吗?
请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