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
关键词:事件;结构;历史;关系;人类学对事件、结构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研究经历了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功能主义和写文化四个阶段。在人类学的不同研究范式中,人类学家始终将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事件解释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的理论。在人类学诞生之日,文化就是非历史性的(ahistorical)进化论时期,人类学家将事件放入时间序列中排列,以说明某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进化。在传播论时期,人类学家将事件放入空间序列中去思考,以说明文化中心区的存在。进化论与传播论时期,事件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从结构功能主义时期开始,人类学家才以事件为基础,讨论了事件与结构,结构与历史,事件、结构、历史之间的关系。
一、结构功能主义时期:事件表现结构
结构功能主义采用的共时性研究方法首先关注到了事件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在马林诺斯基应用的田野工作方法中,事件是发生在看不见的社会结构之中,只有通过对事件的细致描述才能呈现出社会结构的特征。事件表现出结构,结构决定事件的进程,事件并不会对结构产生任何影响,结构处于时间中的均衡状态。(具体的方法)·布朗则是从方法论上论述了事件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将结构与历史推向对立,将民族学贬斥于社会人类学的门外,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仅仅提供了事件及事件发生顺序的知识。布朗与马林诺斯基对事件与结构之间关系的看法是相同的。人类学家对事件的解释可以看到事件背后的社会结构,事件具有维持社会结构的功能,事件却不会影响到社会结构。结构功能主义忽视所研究对象历史的原因:一是受到方法论的影响,二是受到田野工作场域的限制。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采取了一种共时性和社会学的导向,同这一学科的传统学术基础形成了几乎彻底的决裂,爱德华•泰勒和进化论者的理论框架已经不在,更看不到任何传播论的影子。[6]36英国学统中的历史就有必要用新的思想根基来改造和重写,直接和公认的思想源泉是埃米尔•迪尔凯姆。布朗继承了迪尔凯姆所主张的从社会内部环境解释社会事实,寻找社会现象存在的一般法则,社会人类学应该研究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功能,而不是去探究它的历史。马林诺斯基也曾受到迪尔凯姆思想的影响,但他的功能观点比迪尔凯姆更进一步。马林诺斯基将每一个社会看作一个封闭体,在封闭体内各种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维持封闭体的生命,对封闭体的历史和发展一概不问。布朗从方法论上放弃了探究研究对象的历史,马林诺斯基忽视研究对象的历史更多的是因为田野工作场域。理论来源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细致研究,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属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学理论的建构方向。研究者如何看待历史决定了如何对待历史,历史观的背后是以西方社会为价值尺度衡量他者社会的心态。马在后期关注当地人的个人生命史,他却视之为群体的发展史。单一均质社会中,事件对预设为不变的社会结构的影响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事件可能是过去历史的延伸,事件也延续了历史,但这种历史却是无结构变化的历史。
二、结构主义时期:通过事件消解结构与历史的对立布朗以及功能主义的全盛时期开始,结构与历史之间的对立在人类学中就已被奉若神明,并且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列维-斯特劳斯从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结构的意义——追求共时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他认为历史学应该和人类学一样去关注文化的无意识层面,他就说过神话与历史只有一步之遥,神话解释历史,历史不解释神话。列维-斯特劳斯对历史的看法当然使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不以为然。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仍然是一种非历史的研究范式。最先将历史与结构联系在一起讨论的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他只是想在历史与结构中找到一种对应的关系,然而事件-结构、结构-历史的二律背反依然存在其中。将历史与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意味着只有结构的变化才能导致历史出现,推动结构变化的力量是事件。这里的结构当然是非西方社会的,事件是西方社会的殖民势力与资本主义扩张造成。“结构-事件”历史观产生于西方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背景下,故而萨林斯才从西方与非西方发生文化接触的库克船长被杀事件中讨论土著人的历史。受到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人类学家才开始注意到对结构的非历史分析存在的问题。历史人类学的兴起,使人类学的研究开始转向关注时间维度、关注事件、行为、实践以及人的能动因素。历史人类学家开始反思历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萨林斯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萨林斯试图证明结构主义人类学并不强烈排斥历史,人们可以从历史中发现结构和从结构中发现历史。萨林斯围绕文化接触(cultural contacts)事件展开论述,使历史成为由事件造就的结构。结构主义也以其最强有力的形式阐明了历史的运作方式,即:结构通过事件而延续。在萨林斯看来,历史主体进行的创造性行动中,历史和结构这两个对立的综合被展现出来;一方面,人们是依据对文化秩序的既有理解,来组织他们的行动计划,并赋予其行动目标以意义。在此意义上,文化在行动中以历史的方式被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由于行动的偶然情境并不必定与某些群体可能赋予它们的意义相吻合,人们会创造性地重新思考他们的惯用图式。萨林斯试图化解历史与结构之间的对立,却没有解释事件对于历史与结构的能动作用。所以萨林斯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仍然是从历史的某个横断面出发,对单个事件的分析与解释来消解历史与结构之间的对立。这种研究方法仍然是种静态的研究方法。萨林斯所说的结构已经不是结构功能主义讨论的社会结构,而是一种类别关系,诸如贵族/平民、外来者/当地人等分类,其间都有特定关系,是列维-斯特劳斯意义上的结构。萨林斯讨论的事件也不是结构功能主义讨论的土著人的日常行为,而是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之间发生的互动过程。结构中不同分类之间的特定关系,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发生作用,事件的发生条件又涉及当地人对时间的分类。历史人类学研究引发了文化建构历史的讨论,引发了写文化的多元历史观。
*注意罗萨尔多与布罗代尔的区别。前者属于后结构功能主义,后者属于结构主义。
三、后结构功能主义时期:事件改变结构
呈现历史在结构功能主义基础上撰写的历史人类学民族志称为后结构功能主义。在许多人类学家的潜意识中,无结构变化的社会只存在时间,却不存在历史。沃尔夫就批评了这点。有些事件对文化秩序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在地方变迁的许多方面,有着更多全球性的原因和影响。有的从结构功能主义中发展出一套研究无文字社会历史的方法,罗萨尔多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位,他反驳了学术界对结构功能主义反历史的批评。《伊隆戈人的猎头》罗萨尔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注意到了事件、结构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将三者放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中讨论。其研究方法是通过考察多个事件对结构的改变来看历史的变迁。首先是批评了经典民族志对社会结构的定义,批评了马忽视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仅讨论了事件与历史之间的关系。马林诺斯基的传记方法强调个人能力、个体能动性,克服了人类学田野工作时间较短的问题;从而展现个人生命周期与其他社会机制的互动,并且增加了社会系统研究的时间长度和维度。不过马林诺斯基的生命史研究方法还算不上民族志写作的终极指南,改进措施是使用包括生命周期、年龄与性别角色、代际交往,以及家庭周期在内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作为个人史研究中社会结构方面的参数。罗萨尔多除了利用教会及官方档案等他者记录的文献资料之外,更多的是应用了伊隆戈人的口述史、生命史、田野观察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又以对伊隆戈男人的生命史研究为重点,并借用了人口学的“代际分析”(cohort analysis)概念。罗萨尔多引入了“代际分析”的研究方法讨论事件与结构之间的互动过程,将当地文化认可的生命周期过程、个体生活的生命史、历史事件对某一历史时段的巨大影响,以及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更替过程,整合在一个复杂的叙事框架当中。超越了“结构-事件”历史观中简单地将结构看作是非西方的,将事件看作是西方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代名词,是西方的事件才导致了非西方结构变迁的观点。伊隆戈人社会变迁的动力既有来自于殖民力量制造的事件,也有来自于社会内部几个部落之间的仇杀与通婚事件。罗萨尔多与萨林斯一样,将事件、结构与历史放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中讨论。引入了“代际分析”的概念考察社会结构的变动,从事件与结构的互动过程中呈现研究对象的历史。萨林斯从理论上辩证地论证了结构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罗萨尔多则通过民族志撰写证明了事件对结构的影响,历史是由多个事件与结构的互动过程构成。萨林斯是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讨论事件、结构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所以萨林斯只能借助从理论到理论的方法推导出结构与历史的相容性。罗萨尔多应用的是马林诺斯基的田野工作方法,在马林诺斯基的理论基础上探究研究对象的历史,明确论述了事件、结构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罗萨尔多的研究提醒人们,历史再现的方式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历史并非就是传统历史学所注重的文字书写记录。没有文字的民族也可以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将不同年代赋予不同的意义,历史也就隐含在历史意识之中,并作为人们行为的导向
四、写文化:文化界定历史
真正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必须同时兼顾空间和时间,不仅是因为历史是社会在时间中的开展,也是因为社会是历史事件的制度形式。探讨事件与结构的互动过程以彰显历史,不再坚持事件、结构与历史三者之间关系的唯一性和客观性。(与罗萨尔多相近)
要消除西方中心主义的事件定义对历史建构的影响,只有诉诸被研究者的历史意识与再现,才有解决之道。人类学的研究发现每个文化中的时间分类及社会记忆方式,最有可能影响乃至决定其历史意识的建构与历史的再现方式。换句话说,一个文化中的时间分类或观念,往往影响到人们对事件的认知,也就影响到人们对其历史的建构与再现方式。黄应贵对台湾布农人的研究表明:在布农人的文化中因传统时间观只能指示事情的先后,而不能精确指示时刻,使得他们所说的事件往往是意象式的文化界定历史的看法颠覆了“结构—事件”的历史观,也将运作历史的主动权交还给了被研究者。事件与结构不再对应,人们的社会记忆构成历史的多元性。文化界定历史也意味着文化有其自身的连贯性,甚至在外来文化和政治经济力量冲击下结构被改变,传统或本土文化仍然保持着强大的韧性。
摘自:《事件·结构·历史之关系的人类学研究》 — 路人甲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column/7549331/chapter/40780322/
-
eviekk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9 2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