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怎么“破”
最近,豆瓣评分9.4的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大结局了,该剧的平均收视率高达10.8%。相信不少小伙伴在这个夏天都被暖暖的治愈了吧。

女主“小凪(zhi)”是一位职场白领,她工作勤勉,胆小内向。对于同事她有求必应,处理他人的工作、主动给同事“背黑锅”、总是迎合他人。

做这一切,只是因为她太想融入这个集体里,以至于放弃自我,无条件的付出。

因为男友喜欢她直发的样子,小凪会每天花1个小时来梳直一头的自来卷。

然而生活给了女主重重的一拳,同事的的鄙视、男友的利用,让她彻底崩溃后决定辞职、分手,搬到郊区开始新的生活。


最终,小凪摆脱了“讨好型人格”,勇敢的做回自己,开启新的人生。
现实中,也存在很多小凪,明明心里委屈到要死,却做不到开口说“NO”。信息秒回,每一句话要再三思量,别人每个表情,每个语气都牵动着他的神经,仿佛让别人开心是他最大的使命。
做回自我是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怎样看待讨好型人格,破除讨好型人格是今天分享的内容。

讨好型人格长什么样?
1、内心敏感脆弱、情感细腻,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2、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别人的情绪、需求总是能快速的体会到。
3、即使对方提出不合理的需求,也难以做到拒绝。
4、害怕与人产生冲突,为了避免他人不悦,不会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想法。
他们永远将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宁愿不断地牺牲自我,以致于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

为什么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1、没有感受过“充分的爱”
童年时期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或者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今天考了高分、表现的很乖,父母会开心的表扬他们或者给予奖励。明天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得到的便是生气和指责。
为了获得更多的爱,避免被指责、抛弃,许多孩子会倾向成为“乖小孩”,遵从父母的意愿行事。
但这不仅让孩子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也形成了“我不配拥有无条件的爱”的错误观念。
即使长大后,这种潜意识也在支配着他习惯性的迎合他人,以此获得关注和爱。

2、自我价值感不高,需要他人的肯定。
讨好者往往内心是空虚的,他们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价值的。他们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对于自己的认知也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
他们不断地讨好他人,奉献自己其实是想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是否体会到了我的价值?”
然而现实是“无底线的付出”只会让他人看轻自己,甚至成为伤害自己的利刃。

如何做回自己?
“天才少女”蒋方舟坦白自己曾在同事、朋友面前不敢表达真实的情绪,甚至和男友相处中也害怕产生冲突,一旦有问题就选择回避退让。

这样的讨好型人格让内心十分的煎熬,仿佛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不属于自己。

在她只身前往东京的一年里,每天只做两件事,写作和看展,远离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了更多的时间细细体会生活,慢慢思考自我。
因为没有长辈和朋友需要讨好,渐渐地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挖掘出清晰的自我需求。
回到国内后,当她面对不同观点时,也能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了。

但对于大众来说,“逃离”似乎不切实际。那么如何切实有效的做到破除讨好人格?
1、直面“讨好人格”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缺点,了解并承认自己的缺点是改变的第一步。
记录下自己的讨好行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自己怎么做的,后续的心情如何,并尝试写出解决办法。当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大脑就会提醒自己采取解决措施。

2、觉察自我的需求
写下自己想做的,但又一直顾虑他人不敢做得事情。比如换一个发色,从小事逐步开始,会发现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后果并不可怕。
“需求清单”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内心的想法,发现真实的感受。逐一去实现,重新获得生活的掌握权。
明白说“NO”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当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大胆拒绝,你会发现遵从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那么难。

3、创造自我价值
发展兴趣爱好,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比如读书、写作、插花、学习厨艺。你会发现自己掌握的技能越多,你的内心会越充实,视野也越开阔。
每个人身上缺的不是闪光点,而是缺少发现闪光点的意愿。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自我成长。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是改变讨好人格的根本。

如蒋方舟所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放弃自我,通过迎合他人吸引来的,也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真正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
愿每一个小凪都能寻回骄傲的自我❤

扫描二维码,收获更多心理学小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