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做个诺奖不爱的男子
“假如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开心,不就只能自己一人开心了嘛”
欢迎关注微信读书公众号:聊聊吾己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我村叔的书评了,一直找不到机会。直到本周四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我们劳模村叔又一次光荣“陪跑”,多少人又站出来老生常谈似的分析“村上春树为啥不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我决心站出来拥护一下去年豆瓣自动为我评选出的最爱作家:猫咪爵士狂热分子 - 村上春树。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大概是我去年深陷论文创作瓶颈时期阅读的。和很多人不一样,我并不是从阅读村叔小说喜欢上他的。我对他的好感来源于有阵子村叔热衷于在网上回答读者七七八八的问题,可爱的回答和自我吐槽,剥离了我看《挪威的森林 》时期积攒下来的对他“颓废,迷惘”气质的印象。
村上春树原来是个喜欢和大家热络的萌大叔
今年顺势读了两本早就出版了的村上杂文集《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和《爱吃沙拉的狮子》,这下可被村叔给萌坏了。这个外表沉静的摩羯座老头,想不到心里住了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古怪精灵。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讲述了村上从年轻时痴迷读书,到偶然入行作为新人拿奖,再到扬名海外,国内却饱受业界人士质疑的心路历程。当然他也针对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村上先生一直领跑的心情”,做出了耐心不耐心都不大重要的回答。

村上的《挪威的森林 》是伴随着“小资,残酷青春”这股热潮活跃起来,位列“文青必读”小说之林。村上喜欢写年轻人,十五六岁的少年,二三十出头的青年,他们心底既躁动又迷惘,多少还有点“作”。因此村上一度被人们误解为“小资”作家,被指责缺乏阅历的沉淀。
村上承认自己年轻时的确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爱好在那个时代的确也挺小资:阅读西洋小说,开爵士酒吧,妥妥一枚“大潮人”。但是很少人注意,村叔投身于爱好付出的代价。他这样写道和妻子四处举债开酒吧的日常:
“当时我们(所谓我们,指的是我和太太)过着非常节俭的斯巴达式的生活。家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甚至连一只闹钟都没有。也几乎没有取暖设施,寒夜里只好紧紧搂着家里养的几只猫咪睡觉。猫咪们也使劲往我们身上贴过来”。
但真实的村上并未以“艰苦奋斗”为荣,而是老老实实地表达出“能不吃苦少走弯路有何不可”的态度,完全没有老一辈人高高在上教育年轻人的傲慢。也不奇怪,因为村上年轻时就是那个长辈眼中的“逆流”。
村上总是说自己能够投身于写作是个偶然,我只当他是在谦虚。他阅读量惊人,仅仅是依靠兴趣就能阅读完语言艰涩的外文小说。恐怕,被他称为“epiphany”,即“本质的突然显现”令其初次提笔的那刻,恰是往日的水滴汇聚成溪流的好日子。

村上的创作过程也是“鬼点子”颇多,为了彻底挣脱母语思维的束缚,他干脆用自己不“上手”(日语里意思是“擅长”)的英语创作,有模有样地搬出了家里的英文打字机,仪式感爆棚地开始了他“不同寻常”小说创作生涯。用这套方法诞生出的浅显易懂的文字,奠定了村上文风的基调。
某种程度上,简单质朴,纯粹天真是村上一生的偏爱,他的职业也好,业余爱好也好,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写作,拿起一支笔,抽起一张纸,随时随地都可以写。例如跑步,只要衣着鞋子舒适,天上没下刀子,围着城围着林围着湖,都可以跑起来。但最难的永远是坚持,所以我们终究成不了村上春树。
村叔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小说家,天赋比不过很多“惊鸿一瞥”的早逝英才,经历也比不得像海明威一样“身经百战,历经沧桑”的硬汉。他赞同天书级别鬼才作家乔伊斯的话:所谓想象力就是记忆。并擅长将自己脑中的记忆编织成一个脉络清晰的大网,这就是村上春树式的创作。
他自认自己非常幸运,几乎没有遇到过“文思干涸”的情况。这也和他对于题材保持的乐观积极态度有关:不给自己设限,认为每个时代都没有优劣之分,都可以提供特有的素材。和电影《午夜巴黎》里颇为执着想要回到过去的作家不一样,村叔的作家之眼里,每个时代都是黄金时代。

村上从不理会外界给作家这一职业贴上的种种刻板标签。他不酗酒,也不花天酒地(年轻时就不知道了。。。),坚持每天跑步,固定写四页稿纸,一板一眼地像个机器。但村上将这样的规律视作“长期写作”的基石,正是强健的体魄,稳定的创作赋予了他最坚韧最自由的意志。
对于村上春树来说,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无限地延展了人有限的生命。他在创作每个角色的同时,仿佛也经历了无数次重生,作为形形色色的人。
由此可见,村上写作的第一要务,是让自己经历地足够“爽”,因此他打从一开始就未曾想过“取悦”所有人。这份态度也令其不曾被“芥川龙之介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多年领跑者的名号所束缚,他坚持要写自己热爱的东西。同时他也婉拒了很多担任评委的邀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作为作家的村上的豁达。
面对记者如同家长逢年过节逼婚式的追问,村叔早就准备了非常实在的标准答案:
“每当接受采访,被问及与获奖相关的话题(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不知何故常常问到这个),我总是回答说:‘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的书的读者更有实质意义。’同样的回答说了一遍又一遍,连自己都觉得腻烦了,却几乎没有人真心相信我这番说辞。多数场合都惨遭无视。”

我常常在想,拥有“村上春树式心态”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如今自己也活到了村叔提笔写小说时的年纪,三十岁的村叔已经获得了群像新人奖以作家身份出道,而我还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章,两百页的论文就让我脑细胞半数阵亡。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没有成为想象中“三十而立”的了不起的大人,反而沦为了庸碌无为平凡油腻的中年人。
温暖的村叔曾经这样回答过一个奔三读者:
“大人这东西说到底就是个容器,往里放什么东西进去,那是你的责任。要有所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当你把东西一个接一个地放进容器里去的时候一切才开始。28岁的话其实还算不上是大人哦,才刚刚开始呢。”
套用我最近非常喜欢的一部日剧《我们由奇迹构成》里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希望能带给大家带来元气满满的一天。

<< 图文编辑 | Soda << 封面图片 | フジモトマサル << 文章插图 | Sam Bosma/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