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娟《我的游荡》
我是读着散文长大的一代,工作后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变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读过散文。《单读》在国庆长假很劳模地推出7篇代表过去70年的文章,最后一篇是李娟的《我的游荡》。之前我从没有读过李娟的文字,初见之下,被其中的力量激荡得三天也没缓过来。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读这些文字,通过熟悉来消减震撼。
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如此打动我呢?要从开篇说起。它简洁而完整地描述了游荡地图,广阔却不虚无,就像蒋勋解析的“独立小桥风满袖”一样充满自我意识,作者怎样在游荡中建立自我和现实世界连接,怎么找到稳稳当当的感觉,是一个有格局的立意。
其实现在社会一点都不缺乏对自我的关注,但流于贩卖情绪。这篇从自我出发的游荡文字,观照了天地物,观照了他人,既准确写实了作者游荡的那个当下,又激荡出阅读者每个阅读的当下,改变或加深其对世界的感知。当我一如既往无所事事走在城市的街道,踏过行道树投下的树荫,似看非看地掠过车辆行人,我对此有了文字定义叫“游荡”,这个定义赋予内心某种幸福感,是阅读之后获得的体验。能生发出脱离文章固有场景的不同个体的共鸣,是文字独立的生命力,有生命力的文字才有力量。
深刻而准确让文字有意义,节奏及方向让文字有韵律。比起意义,韵律来得更早,浸润得更深,作者写来源于天然,读者读来全靠契合。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