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
查看话题 >印度德里国家博物馆 · 塔克西拉金饰与贵霜钱币
塔克西拉金饰
摆放金饰的展厅灯光昏暗,很难拍。不过居然是希尔卡普出土的,比较稀罕。
希尔卡普位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曾经是巴克特里亚(大夏)希腊人的首都,公元前二世纪孔雀王朝覆灭后月氏人越过阿姆河建起了塔克西拉。城市战略性地建在了亚洲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人、印度人、希腊人和罗马商人都到过这里。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爵士挖掘了这个遗址,发现了一座布局良好的城市,并出土了一批黄金珠宝。
希尔卡普出土的所有1世纪首饰都是典型的希腊或希腊-罗马风格,跟当时的印度首饰有本质区别。从桑奇、巴尔胡特等印度早期流派的浮雕中,可以看到当时印度样式的首饰。
塔克西拉金银首饰的制造工艺,跟希腊和希腊-罗马世界通行的完全一样,更说明了工艺和样式受到了很大的外国影响。用金片制成的精美耳环,饰以比沙粒还细小的黄金微粒,金丝制作成的精致项链,这些项链的花卉图案镶嵌着彩色的石头和绿松石。引人注目的精致手镯和手镯是用金片制成的,端口装饰有狮子头和漂亮的扣环。

直径2.5英寸,宽1.87英寸。手镯主体装饰包括四行S形,S形交替着上下颠倒,形成常春藤叶子图案。外边是锁链边。叶形中本来镶嵌着宝石或人造宝石。在希腊和希腊-罗马首饰中,常春藤图案在所有时期都是常见的。

直径2.4英寸,宽1.75英寸。手镯主体上装饰着叶子、结。方“大门”式形状的扣环,宝石已遗失。出自希尔卡普附近的田地里。

长3.62英寸。“水蛭加垂饰”形状的金耳环。上面是个无花纹的水蛭状新月形,有扣环。水蛭上挂着可移动的圆环,圆环上挂着一个“花蕾”形状的垂饰。水蛭由薄金片构成,核心为紫胶或沥青。吹着的“花蕾”上是细腻的颗粒。希腊人有一种做法在塔克西拉的首饰中很多见,就是把薄金箔构成的空心饰物中塞入沥青、蜡、乳香等。希腊得洛斯岛(Delos)的神庙物品清单中就提到了这些东西。

呈金字塔形,长1.7英寸,底部宽0.7英寸、包括三个椭圆形镶嵌部分,朝顶部逐渐变小,还有9个比较小的镶嵌部分,有心形、叶形和圆形。最顶上的镶嵌部分中镶嵌着白色的正长石,其他镶嵌部分中的宝石已经缺失。

表面装饰着万字纹。万字纹的轮廓线用压花珠子来勾勒。边长2.12英寸,厚0.9英寸。中央是个钻石形状的凹陷,四角上是心形凹陷,以便镶嵌宝石或人造宝石。护身符用薄金片做成,其核心为紫胶或乳香,背面连着四个铜圆环。1世纪的。从很早时候起,万字纹在印度就很普遍了,而苏美尔人、阿卡得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基本上不知道万字纹。


由23个垂饰构成,另外还有20颗起阻隔作用的珠子,两个末端。垂饰高1.87英寸。两种图案的垂饰交替出现,一种中央是一颗卵圆形水晶,其背景是珠子,两个面对面的海豚环绕着水晶,从海豚尾巴上垂下来三条链子,链子末端饰扁圆盘。顶部有球形纽,其表面是细颗粒。纽上横向穿了孔,以便悬挂。海豚很薄,由金子压花而成,背面是焊接上来的,颈是另外做的。另一种垂饰是一朵四瓣花,有7个“隔室”,“隔室”中镶嵌着扁平的白色正长石。底部垂下三条链子,链子末端是圆盘。顶部的金纽没有颗粒。垂饰之间的珠子是透孔的,每个珠子由12个圆圈构成,圆圈上镶着白色正长石,并用金颗粒来加固。两个“末端”是牛头形状的,镶着正长石、黑色玛瑙,用珠子般的颗粒来勾勒轮廓。项链穿在两条细绳上,一条穿过垂饰顶部的纽,另一条穿过垂饰后面焊的一系列横向小管子。


31颗垂饰构成(其中包括两个末端)。垂饰高1.19英寸,有两种图案交替出现。一种图案是小金圆圈,圆圈中央为红玉,红玉周围是两圈珠子般的颗粒。底部连着透孔的倒心形,倒心形中有三串颗粒。圆圈上方是一颗球形珠子,珠子表面是细颗粒,珠子上横着穿了孔,以便穿绳子。另一种图案是四瓣花形状,由7个“隔室”构成,“隔室”中镶着白色正长石。底下的倒心形中,环绕着一个心形小“隔室”,“隔室”中镶着白色正长石,而不是多个颗粒。四瓣花顶部的珠子没有装饰颗粒。两个“末端”分别由9个“隔室”构成,“隔室”中镶着白色正长石和天青石。

由116颗百合花形构件串成。构件是薄金片,里面空心,穿了两个横向的孔,以便穿细绳。宽0.56英寸,1世纪的。

上为金项链,由74个垂饰构成,垂饰上横向穿了两个孔,以便穿绳。垂饰是空心的,由两片构成,背面是焊接上去的。每个垂饰表面都有5个外切的圆圈排成一行,圆圈中央凹陷。垂饰长0.75英寸,这些垂饰的制作方法是把一片薄金子压到一个金属模子中。
下为金项链的4个末端,由两条小鱼构成,两条鱼尾合二为一。鱼用薄金片制成,是空心的。鱼头上有两个孔,以便穿细绳,细绳在鱼尾处合二为一。长0.75英寸,1世纪的。在印度与在其他国家一样,从很久以前人们就普遍用鱼做装饰品或护身符。

实心金丝手镯,末端呈螺旋形环绕在对面那一端,使手镯可以扩大。直径2.25英寸。

直径约4厘米, 公元前2世纪早期出土于皮尔丘。由捶打过的薄金片构成,核心是紫胶或乳香。狮子头是另外做的,装饰着波浪线来模仿鬣毛,后面的末端有双股边。这种手镯在希腊东部,可以一直上溯到古典时代早期,并沿用到了罗马时代。





下面两件年代更早,公元前3世纪,出土于哈拉帕遗址


贵霜钱币
钱币不好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匆匆拍了一些,我对钱币毫无认识,资料多来源展厅说明,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随着贵霜的出现,印度货币出现了各种有趣的特征。正是在公元1世纪,黄金首次被引入,定期铸造。虽然肖像画被认为是一个共同的特征信息的问题,贵霜金币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将神性赋予皇室。在从中亚到印度的沿袭过程中,贵霜受到的罗马和希腊的货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贵霜发行的货币主要是金和铜,很少是银。库朱拉·卡普希斯(Kujula Kadphises 丘就却),第一位贵霜国王发行了类似于赫尔梅乌斯发行的钱币,又增加了印度神话。赫尔梅乌斯是最后一位印度-希腊统治者。他的继任者维玛·卡普希斯(Vima Kadphis阎膏珍)在金币上引入了希腊神话和和佉卢文(Kharoshthi)。维玛·卡普希斯的金币和铜币的背面都刻有湿婆,有的有牛,有的没有。维玛铸造了大约16克的铜币。除胡维什卡(Huvishka)以外的所有贵霜统治者制造铜币都遵循维玛·卡普希斯铜币的正面图案。迦腻色伽系列钱币上刻有伊朗、希腊和印度的神的名字。双语铭文被希腊铭文取代。他用希腊语的“basileos Basileont”取代了伊朗语的“Shao Nano Shao”。胡维什卡的金币和铜币表现了他冷漠的肖像和姿态。胡维什卡的继承者韦苏提婆(Vasudeva波调)采用了迦腻色伽的设计。反面的神被降为湿婆、娜娜和女神阿多克斯肖。在韦苏提婆之后,贵霜货币的质量渐渐变差,在贵霜后期变得越发粗糙。

金币正面是迦腻色伽一世向左站立,头戴王冠,身着贵霜大衣,腰挎宝剑,左手持矛,右手向小祭坛内贡献祭品。金币外缘铭刻希腊式铭文:万王之王,贵霜迦腻色伽。金币背面是两河流域一带的太阳之神弥若,太阳神面左站立,背太阳光环,左手紧握剑柄,右手做祝福状。家族徽记在左侧,右侧为铭文:弥若。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弥若金币和赫里俄斯金币在刻画的人物以及想表达的意境上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只是名字的改变。而弥若金币较赫里俄斯金币制作稍晚,从这一点上看,此时的贵霜境内,两河流域诸神在渐渐取代希腊诸神。 弥若,国内常音译为密特拉,是古波斯拜火教所崇拜的太阳神、光明神、战神,也有象征契约精神之意,其最早可追溯至史前文明。在伊朗文化和希腊文化结合的中甚至发展成一种神秘主义的宗教:密特拉教。


迦腻色迦一世,公元127-147年1第纳尔金币
正面:迦腻色迦面向左站像,手持权杖,贵霜文“王中之王贵霜王迦腻色迦”。

背面:湿婆神,面向左站立,左上手持金刚杵,左下手持瓶倒圣水,右上手持三叉戟,右下手牵一只公羊,左前方徽记,右边文字湿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