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汉诗(下)之一(戊辰战争)
(接前文)
四、明治诗人
1、1865年,经历了二百六十年的德川幕府进入庆应时期,这是与幕府为善的孝明天皇第六个年号。西方强国以1853年的黑船事件为标志纷纷叩关,要求与一向奉行“禁海锁国”的日本通商。
而在此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德川幕府对日本的国际定位也有所规划,即“日本型华夷”的世界观,就是建立类似于中国与诸国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汉语化”具有市场,儒学大行其道。(《日中关系1500年》大意,冈本隆司著)
只是进入十九世纪中叶,清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近在眼前,幕府也深知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意图迂回应对,针对国内“尊皇攘夷”的呼声予以打压。
另一方面,幕府对外表现出的软弱,和日本有识之士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认识,以及“国难思变”的危机意识产生激烈冲突,倒幕运动风起云涌,最终导致日本政局的深刻变化。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坂本龙马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攘夷”未必理智,但“还政尊皇”却是相当一部分人痛定思痛的决断。

庆应三年,孝明天皇去世,年轻的睦仁天皇继位,但仍保留了年号。次年(1868年)初即在强大的倒幕势力策划下,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宣告大政奉还。
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一方,与政府军和西南的萨摩藩及长州藩交战败北,逃往江户。之后幕方海军战将榎(音甲)本武扬不甘挫败,携舰北上占领了后来的北海道,短暂成立过“虾夷共和国”。这一年的战事,史称“戊辰战争”。最终德川幕府投降,睦仁改江户城为东京,并改元“明治”。

明治维新从此开始,伴随着彻底的科学、政治、文化和生活变革,日本从此走向现代化国家。与中国的甲午战争、十年后的日俄战争都是其奋力军事扩张的结果。在丛林法则主导的世界,军事胜利带来日本国际地位的跃升。
2、江户幕府时代的“汉语化”也使汉诗得到长足发展,从儒家人物到武士阶层,往往都能吟咏律句。而明治初期发生了“王政复古”运动,其后即是波澜壮阔的维新变革,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又恰好能激发诗人的思考和感怀。诗言志,一旦以赤诚的气宇注入诗句,难免催生佳作。
正所谓清代诗人赵翼的诗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即使是这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也经历了血与火的动荡。外有列强的炮舰,国内本州岛“公(天皇)武(幕府)”对决,势不两立,战火还烧到北方的虾夷。战士赴死,也流露儒学当中的慷慨血色。

有一本《明治诗话》收集了明治时期有代表性的好诗。它纵贯整个维新的前后点滴,从戊辰战争双方战将的铁马孤灯,到1871年开始倡导食用牛奶、牛肉,推行穿着夷服(西装)对传统士人的冲击,还有新都东京风物的描写都可堪一读。
全书约二十万字,题材丰富,佳作琳琅满目。为能仔细鉴赏诗作,这里仅选取其中几首作分析,试图窥见其精致之处。
1)孝明天皇嘉永六年(1853年),美舰游弋到现在横须贺的浦贺,幕府派世臣小原忠宽(号铁心)前往戒备。他有这样的诗句:
孤客鞍头感慨催,
海门落日晚潮回。
谁知一片武夫恨,
戍迹秋寒本牧台。
这是首律绝,仄起平收,和“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格律一致。“催”、“回”、“台”都属《灰》韵,韵脚也十分严格。
这让人想起贺知章“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被念成cui的读音,就是因为“衰”通“缞”(读cui,指丧衣)字才强制“押韵”的,实际上“衰”从来不在《灰》韵当中,那是个被误抄的“哀”字(“衰”应该念cui吗——回乡诗考补遗)。
诗句是说,我孤军策马观察敌情,海天落日晚潮激荡。谁解求战心声,这里秋风萧瑟中的海防城池,本就是出征的点将台(牧台指黄帝拜力牧为将的力牧台。)

2)幕府方的重臣、会津藩主松平容保在戊辰战争中,被幽禁时作了一首七律。决绝明志,悲壮铿锵,有名士之风。
决意三旬守孤城,(仄仄平平仄平平
岂图低首降西兵。仄平平仄平平平)
自叹见义不能死,仄平仄仄仄平仄
俯入草庐闻雁声。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并不是一首律绝:第一句的“孤”和第二句的“降”都是当仄而平,“孤”违反了逢双必反,“降”出现“三平调”,都是不可救的拗句,所以它是古绝(古体绝句)。
尾联用了律句:第三句“一三五不论”,“叹”平仄两读、意思相同,这里念平声;末句则有孤平拗救,即“草”当平而仄形成孤平,所以用“闻”当仄而平相救。
诗意是,我决意困守孤城一个月,现在怎么会偷生降敌(西兵指江户城西面的朝廷和西南藩军队)?是为了尽义,在绝境里才不能舍生;此时只有坐困幽禁之地,等待远方鸿雁传书来。
一首明志的诗,因为“守孤城”、“降西兵”这样的语句不便再用指代来修辞了,不如索性舍弃格律的要求,写作古诗。后两句入律,全诗又使人感到严谨、自然而真诚。也可见稔熟规律的诗人,灵活运用句式,作诗自由洒脱。
(未完待续)
秋分饮酒 意趣在焉——异体诗笔记之四(终) 意趣在焉——《异体诗浅说》读后(上)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