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话-唤醒国魂,争取光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月光下“看瓜刺猹”的闰土,
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到“茴”有九种写法的孔乙己
经历过九年义务的我们对这些话应该是耳熟能详了,没错,这些话均来自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但凡是中国的孩子,只要是读书,都绕不开鲁迅。自从鲁迅先生的文章走进教科书后,出题的老师们开心了,而我们的痛苦日子就来了,不仅要背诵他写的文章,还要分析他写的文章的思想,表达了什么?批判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
简直搞得我们欲仙欲死!因为,那时候从课本上读鲁迅时,根本不懂鲁迅,不过,长大后回忆起来,别有一番乐趣。历经世事后回看才发现,鲁迅锋利的笔尖下,写尽了人间百态。

有些时候,一些话即使讲出来旁人也不会理解,鲁迅的这句话最能表达这样的心情: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呐喊》
当你发现自己对别人太宽容,反而会让别人得寸进尺时,会想到鲁迅说的: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呐喊》
当你觉得工作忙碌还挣不了多少小钱钱的时候,就会想到: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娜拉走后会怎样》 鲁迅的书对如何做好父母、对整个社会的状况都一语中的。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我们怎样做父亲》
祖辈因袭,未必都是正确,因此父母应该驱除陈旧无益的观念,接受新 思想。
毕竟,鲁迅还有一句话说:
“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
可是,近年来,鲁迅先生的文章,慢慢的从课本上删除了。现在的人教版初中课本,已经删除了《阿Q正传》、《药》、《风筝》......
我为此感到非常遗憾和可惜。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一面鲜明的旗帜,他以笔为刀,批判封建主义,批判官僚主义,批判麻木不仁的群众,批判充满着腐朽味道的政府,他让我们意识到思想上的疾病比身体上的更可怕,他让我们感受到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可是,回想起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会慢慢的从课本删除了呢?我想可能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公认的比较晦涩难懂,他的文章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界,读鲁迅的书,总有间歇性大彻大悟的感觉,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领悟,所以,鲁迅先生种种的思想,应该是成年后才深有体会。或者今天读不明白的,特别是经历一些事情后才会恍然大悟。
时过境迁,已经是21世纪了,人们早已不在麻木和封建迷信,因此,学生们接触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体会到鲁迅先生创作的心情,也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在文章表达的思想,故而删掉一些鲁迅先生比较晦涩难懂的文章,是顺应时代教育的需要。虽然说时代在变化,但是对于好的东西我们从来都不会疏远他,就像鲁迅先生一样,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和敌人做斗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他的方向就是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即使从语文课本中删除了,但是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依然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在这样一个网络文化铺天盖地,信息爆炸,五花八门的稀奇物事充斥眼帘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除了调节神经的快餐文化、随看随扔的速朽文字,鲁迅先生的文章仍旧值得这个时代,每个年龄段的我们诚心捧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