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一部超越同时代半个世纪的科幻小说
“漂浮在离地球两万光年之远的双星火焰之间,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一个婴儿睁开了眼睛,放声哭了起来。”——《2001:太空漫游,第45章》

提起2001:太空漫游,首先映入人们脑海中的,应该会是由库布里克导演拍摄的同名电影中的画面。尽管电影的内容是如此的晦涩难懂,尽管每位观看电影的人需要先看半个小时的”动物世界“,甚至大多数人还没有看到一半就会放弃电影逃离。但就凭这部电影响亮的名号,就足以让人们牢记于心了。
诚然,电影中的许多元素,融合了导演的主观想法以及艺术的延展,我在这里就暂不多讨论这部电影,而是想将我看过的这本名为《2001:太空漫游》的原著小说以及一些心得,泼墨于纸上。

这本科幻小说的原作者,阿瑟·克拉克(1917-2008),于1968年完成了《2001》这本著作,电影也于同年上映。而在那个年代,中小集成电路计算机才刚刚被发明出来,火箭载人航天技术也仅仅是起于萌芽不久。
但在小说中,他对人类智慧起源,航空航天,太空旅行,实时通讯,人工智能,探测技术, 木星引力弹弓效应,空间跃迁,甚至是与外星高等文明的接触,都进行了跨越时代的预言,并在今后的岁月中,逐渐成为了现实。这也是他领先于同时代半个世纪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阿瑟·克拉克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被称为”哈尔9000“的人工智能,在太空旅行的途中进化出了自我意识,背叛并杀死了太空飞船上的成员。这一经典的人工智能的形象,被广泛借鉴到了现在的电影和小说之中。例如前段时间大火的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人工智能莫斯(Moss),便是对该小说中哈尔9000的致敬。

小说梗概如下:几百万年前,一块被未知高等文明投放在地球上的神秘黑色石碑,启迪了人类的祖先,并让他们进化出了高等的智慧。多年之后,发展出航天科技的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同样的石碑,从而确定了外星文明的存在。于是,人类在2001年踏上了寻找地外文明的旅程......
在小说中出现的那块黑色方形石碑,象征了最初启发人类智慧的事物。阿瑟·克拉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人类祖先是如何第一次在脑海中产生了抽象思维,如何第一次想到了使用工具来征服自然,如何第一次在观望星空的时候,被宇宙那无限的空灵所震撼。其中所代表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人类自身进化的思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至于小说后半部中对于太空旅行以及穿越时空的描述,要更加偏向阿瑟·克拉克主观的幻想,那段瑰丽的,离奇的,不可言喻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人类在宇宙面前,在地外高等文明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在物理法则的限制下,在时间的限制下,在宇宙接近无限宏观的尺度的限制下,我们每个生命所能够做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记。 这种对于自身命运极端的无奈与无助,让我们感受到近乎绝望的空灵感。而一旦想到这些基于科学的幻想很有可能在某一天成为现实,那种被宇宙海洋所淹没的窒息感则会扑面而来。
这本能够让我们用伟大来形容的科幻小说,在科技上的前瞻性,或许的确超越了同年代半个世纪左右。但其在哲学思考上的前瞻性,可能会影响数代人对于存在本身的看法。本文稍有剧透,但我相信并不影响小说的阅读体验。如果你看了我的描述,对这本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我希望你去看,并且是认真的看。如果在看了小说之后,真本书让你体验到了更广的世界,让你看到了另一种不同的人生,那么我会很高兴写了这篇文章。
最后,用小说首版序中的一句话结尾。
“今天每一个活着的人身后,都立着三十个鬼魂——三十比一,正式死去的人与活人的比例。开天辟地以来,在地球上火活过的人大约总共一千亿。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也就是银河系,也有大约一千亿颗星星。因此,每一个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在这个宇宙里都有一颗对应的星星在闪烁。”——《2001:太空漫游,首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