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最爱喝的冰峰,涨价了?
生活在陕西,
减肥是不可能减肥的。毕竟早上的胡辣汤油条油茶麻花杂肝汤煎饼果子豆腐脑枣沫糊,中午的锅盔辣子夹馍水盆羊肉锅贴牛肉饼粉蒸肉蘸水面臊子面,晚上的羊肉泡馍擀面皮丸子汤烩菜麻食酸汤饺子浆水鱼鱼核桃馍,都!不!答!应!

不过大家有没有从这些好吃的里面发现一个现象?
无论是大菜还是小吃,
都没有哪一种食物
可以像冰峰一样,
在陕西的饮料圈里
独 占 鳌 头 !
近期这款“国民饮料”,陆续被爆出“涨价”的传闻。有网友反映,在某些餐饮店里,一瓶200ml的玻璃瓶冰峰已经卖到了3块钱。 辣么,冰峰到底涨价了么?目前还没有得到确切的官方消息。不过从网友的反馈来看,涨价的可不止这一家。 事实上,2011年的时候,冰峰从1块钱涨到了1块5,后来又涨到了2块,即便是这样,也从未动摇全年龄段的西安人对于冰峰的热爱;等到西安成为了网红城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冰峰也更是高歌猛进,陆续推出了易拉罐包装、酸梅汤、冰峰果果等一系列产品。

那么,冰峰为啥这么受欢迎呢?
1
为啥爱喝冰峰,一时半会儿说不清
时代是冰峰的襁褓
上世纪五十年代,各省市本土的特色汽水开始了发展壮大:天津的山海关,上海的正广和,北京的北冰洋,沈阳的八王寺,成了年代感十足的烙印,而陕西的冰峰也开始在三秦大地生根发芽。所以陕西人爱喝冰峰,其实也算是个历史选择。
对于七零八零后们,刚好泡在了甜蜜的汽水年代。在零食很不丰盛,零花钱更不丰盛的那些年,冰峰就是正义,就是略显贫瘠的物质生活里为数不多的梦幻。

一种集体记忆的具象呈现
一个外地游客在陕西地面儿吃饭,很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点了凉皮夹馍以后问老板有啥喝的,老板大概率会带着怀疑的眼光上下打量,仿佛这人不知道吃饭的意义,或者根本没下过馆子;而一些热心的乡党,甚至会略气急败坏地为冰峰张目:不豁冰峰腻弄撒泥么!不豁冰峰窝奏不行么!
而在陕西人去了外地,冰峰则会成为化解乡愁的点睛之笔,不管凉皮肉夹馍能被本土特色同化到何种地步,吃是不难;而冰峰,这一口带着气泡的酸酸甜甜小精灵,却不容易喝到。虽然在本地喝玻璃瓶才是硬道理,可这个时候的陕西人,绝对会为了易拉罐包装的畅销而欢呼。

独爱这口“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柑橘香
作为陕西地界最有情怀的饮料,冰峰的日销量在50万~70万瓶之间,年销量可以达到2亿,连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在西安餐饮界也只能当个小弟弟。 有人说,因为冰峰是吃完肉夹馍后,让人最为爽口的饮品。柑橘味的汽水和饮料虽多,却都没有冰峰这般平衡:美年达甜味太足,芬达的橙香不够浓郁,甚至于国民老牌饮料健力宝,也因为没有冰峰气儿足而逐步消失在西安市场。 虽然没有将这些饮料一一对比,但夏天里那一个柑橘味的饱嗝,不就是对于幸福感最质朴的咏叹吗?冰峰,永远是陕西人点了油泼面或者凉皮夹馍套餐后,站在饮料柜前不需要思考和选择的直接结果。
2
“冰雪奇缘”成了“冰峰”的机遇和名字

冰峰的诞生,有点戏剧性。谁也不知道一个没什么不同的下雪天,会给西安带来怎样的礼物。
第一场雪,让西安有了汽水

1948年,一名新疆来的老板,斥重金从天津购买了一套荷兰的汽水设备,准备回去建厂。没想到在西安时,一场大雪截住了他和机器的去路。没办法,设备和人就都留在了西安。这就是冰峰诞生最早的先决条件。
1951年, 这批设备成了东大街马厂子最稀奇的玩意儿,依托于它们,西北汽水厂成立了。很快,汽水厂被收归国有,并入了西安食品厂,成为了六大车间之一。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洋汽水”的“洋”,就在于会呛到人的碳酸。最开始的时候,汽水并没有什么品牌,就叫洋汽水,喝了就能洋气。
第二场雪,让西安有了冰峰

如果说第一场大雪,送来了汽水,那么50年代末的第二场大雪,则决定了享誉内外的“冰峰”这个名字。 清澈甘甜的水是冰峰的灵魂。冰峰的用水,最早是南小巷的一口老井。一个冬夜里,狂风夹杂着雪花怒号一夜,次日清晨人们发现,井口的辘轳被积雪堆成了一座小小的冰山。一时间,这口井成了冰峰井,而汽水也成了冰峰。
3
70年,冰峰还将是更多人的记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可口可乐再次进军中国市场。冰峰面临的,是可口可乐多50ml却便宜5分钱的销售政策,除此之外,津美乐、野刺梨等品牌也陆续上线,一起抢夺市场份额,冰峰的占有率一度跌到了30%~40%。 1997年开始,随着汽水行业的陆续退潮,以及市场化转型,冰峰终于重新回到了主宰地位。 现在,冰峰已经是“古稀之年”了。在流量当道的年代,它也并没有从流量出发,而是坚持以始终如一的品质,为更多的受众输送着最正宗的味道。这位老当益壮的勇者,依然呈现出一往无前的趋势,不断焕发新的面貌。

伴随着“啵”的一声
一缕白汽嘶嘶地冒出来
甜蜜金黄的气泡上下翻滚
喝上一口
味蕾便敲打出一首轻快的旋律
从口腔到神智都是清爽
冰峰,带给人的就是这样的记忆
那么,如果冰峰真的涨价
你还会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