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挽救了胶片
胶片的复兴已经毫无疑问了,就在大家都认为胶片就要死了的时候,它却回来了,而且年轻人对它的热爱比真正胶片当道的年代更甚,有的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在数码相机的清晰度,细腻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同画幅的胶片的今天,为什么胶片却死而复生了呢,反而更受到年轻人追捧。
在中国,胶片的复兴离不开两样东西,第一样是2009年发布的iphone 3gs手机,从这台拥有更快的处理速度以及更快的3g网络的手机开始,人们手捧手机的时间开始越来越多。第二样东西,也是居功至伟的一个发明,那就是2011年腾讯发布的个人智能终端微信。与当时风头一时无两的微博对比,这是一个纯粹的手机应用,很快这个以手机通讯录为核心联系人的应用推出了一个朋友圈功能,那些不愿意在微博下暴露自己的隐私的小伙伴们终于找到一个,私密的圈子,可以晒晒晒,而不必担心隐私的泄露。
这里要插入一下我的个人经历了,我出生并成长在一个只有胶片一直拍摄介质的年代,而且小时候虽然对摄影有兴趣,但是摄影依旧是仅仅用于记录生活(由于胶片拍摄的成本确实对于中国当时收入水平来说,实在是很贵。)到了2003年的时候,我才拥有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可用,并且画质不错的数码相机,佳能的G5 当时的500万像素,可以打印12寸的照片(当然人们对像素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必须折换成最大可打印尺寸才能有基本的认识)

对于我们这些用相机来记录生活的人们拍摄成本的降低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肆无忌惮的按下快门,而对于专业的用户来说,无疑就是无尽的方便,与此同时,一个词“数字暗房”,也应运而生!当然现在这个词已经被后期代替。
相较于传统的暗房技术,数码照片加上ps毫无疑问是变态的存在,无穷无尽的后期方案,确实让传统暗房技术黯然失色!
哪个年代大家喜欢研究画质,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数码机身的推出,一代又一代的高分辨率镜头的发布,很多人玩相机实际上就成了放大照片数毛毛的游戏,大家对相机越来越高的分辨率,对不同镜头啊100%下细微的差别,对所谓的锐度、紫边,在不同的qq群、主流的论坛,不断的截图,上传原图,对比,骂战,各种站队。
因为我是经历过胶片年代的,知道拍张是有成本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用胶片的时候我会去珍惜每一张底片所拍摄到的内容,在用数码的时候,这个观念视乎就没有用了,我想大家应该也有过拍了一两千张照片,然而并没有找到几张是眼前一亮的作品。
有一种摄影师我称之为鼠标摄影师。
我记得在某群认识了一个初学摄影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被人称之为大师,大神的人。他拍摄的照片风格就是在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场景拍摄尽量多的照片,他自己说的,在一个场景可以拍2000多张照片,然后千里挑一,再疯狂p图,人不好看没关系,可以p,背景不好看没关系,可以换,光不好看没关系,可以p点光进去,总而言之,就是一切靠p。
我不禁要想,在到底是图片还是照片呢。照片的名词解释我记得我以前说过:用光画画=照片,这样说来用鼠标画画=cg这应该没错吧。
好了好像扯远了,不过这也正是我后来完全放弃数码重新回到胶片的原因,我想这是除了我一开始说的两个主要原因之外的一个原因。
好了时间倒推到2011年微信上线的那一天,随着朋友圈功能的开通,大家在pc端玩微信自爆的习惯慢慢变成了微信朋友圈的私密爆。同时随着那几年智能手机逐步强大,周边应用也逐步增加,大家在qq群分享照片的习惯慢慢变成了微信群分享照片,还有朋友圈分享照片,嗯当然还有各种应用的手机版。
哪个曾经被认为不可取代的qq,现在居然变得可有可无,大家下班回家更喜欢躺在沙发上面刷手机,而不愿意再端坐在电脑前面上网冲浪。由于屏幕变小,分辨率再高的显示器也不过是个手机大小,所以看起来整体舒服的照片比放大数毛的照片更加来的实际一些,加上朋友圈的图片压缩,让数毛的照片更加没有展示的空间。
在这个手机逐渐霸占我们业余生活的期间,胶片的价格已经跌到谷底,富士c200,柯达cp200这种狗粮卷,已经跌到不足够10元了,到2016年的时候,c200也不过需要10块钱一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朋友圈开始出现了一种照片,看起来很舒服的色彩、过度自然、高光就算很强也不会死白过曝、暗部的噪点很多但是色彩惊艳的,以及一些不会炒作功能强大的数码相机依然可以拍出好照片的傻瓜相机据说只要几十块钱一台。
在这种大环境下,好像能不能数毛已经不如一张有feel的照片来的重要,更重要的是,这样省下了买昂贵的全画幅相机的费用以及不需要买死贵死贵的镜头提高锐度,以满足数汗毛的需求。
于是大家开始争相打听这是什么东东拍的,原来是一种大家都以为即将消失但是又迟迟死不了的产品,菲林(又叫胶片)。这几年胶片相机价格有多便宜,我大概跟大家说说
contax t2 1500+
contax t3 3000+
canon eos3 700(据说有400的)
rolleiflex 2.8f 5000+也可以淘到
leica m3 4000
leica m6 6000
konica hexar af 2000
太多了说不过来了,反正很多现在看起来天价的相机,其实也是有便宜过。自动对焦傻瓜机,几十-200很多很多,当然现在三两百的也还是有。
而当年可以选择的胶片还是比较多的,cp200 c200 gold200 全能400 等等这些卷也不超过20,富士的月光卷还没停产,维纳斯800也还有,等等,甚至神卷pro400也还有。但是经过这几年富士每年地谋杀自己亲生儿子现在能买到的富士卷已经很少了。
而我也是在这几年玩数码拍照遇到了瓶颈,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ps的原因,实在厌倦了拍照也需要ps后期的这种事情,于是也重回胶片圈
随后一段时间,各种app都推出了胶片色调的滤镜,增加噪点,暗角成了修图app的必备功能。这进一步让更多的90后00后甚至是10后知道了原来在数码相机之外还有胶片的存在。
随着智能手机拍照功能的进一步强大,便携相机的市场进一步被手机抢占,而胶片却成为手机摄影清晰有余而氛围不足的有力补充。135底片相机有着跟全画幅数码相机相同的底片尺寸,这让很多新手感受到大底带来的优秀画面氛围,其实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包括我)去旅游的时候,就带一个便携的135相机跟手机就足够了。
从很多个角度看,发现都是智能手机,挽救了胶片。然而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一点,现在快餐文化盛行,有一部分人渴望慢下来,而每每按下一次快门都会产生成本的胶片,正好让拍照的人不得不慢下来,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作更多的思考(当然家里面有矿的例外),前面也有提到过,这也是我当初回归胶片的主要原因。
我美女徒弟前几天跟我说的,她有个同事跟问她:买单反好还是买胶片机好?(很多人的眼中单反=专业数码相机)她想都不想的回答买胶片,问及原因,她说答不出来,应该是感觉吧。对啊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在imax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年,看以前拍摄的8mm电影居然会觉得有不错的感觉,feel这个东西不是正如印象派油画一样用清晰度来衡量的,反正我也说不清......
讲到feel这里不得不提的是Lomography这个品牌,它把lomo一个俄罗斯品牌生产的一台叫lc-a的小相机延伸成为了一个叫lomo的摄影风格,后来更成为年轻人追捧的一种时尚,确实对胶片的延续有着功不可没的功劳。很多年轻人入坑胶片的第一台相机就是lomo相机,包括我也是lomo lc-a相机的忠实粉丝,至于lomo的神奇,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这个地方我就不展开说了。
觉得有道理的点个赞,分享一下哈哈
-
樵夫。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