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孩子的起跑线到底是在哪?

莫扎特四岁开始学钢琴和作曲,六岁就开始进行巡演。他被称作音乐神童,是天才的代名词。
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靠着天生基因就能有所成就的天才吗?
没有。
因为天才的诞生,更大的决定因素在于后天。
莫扎特为什么小小年纪就知道什么是音乐,并且能系统学习?因为他的父亲就是搞音乐的。
父母的职业或兴趣爱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是本来就想要把自己所好传递给下一代,对孩子进行着意培养的父母,影响就更大。
越早进行系统学习,对孩子的未来也会产生越大影响。
或许正是在教小莫扎特识谱弹琴的过程中,父亲发现了孩子的天分。先天资质与后天教育都齐了,便成就了一位天才。
试想他若是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就算从小就对节奏旋律很敏感,但却没有机会好好学习,身边的人也根本不重视这样的能力,反而只觉得他不会好好下地干活,那么也不可能有未来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了。
这就跟仲永小朋友的情况很相似。
父母从小就发现了仲永在诗文上天分惊人,却没有让他好好学习,反而拉着他到处炫技,不务正业。当仲永的天分耗尽,又没有新的脑力补充,最终也只沦为庸人一个。
就像绿洲变沙漠,大河渐断流,枯了。
这是父母的目光短浅造成的。
常听一句口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孩子的起跑线到底是在哪?
是父母。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受教育的一方愿意主动学习。在这其中起作用的是多方面因素的合力。
但家庭有它不可取代的优势。
首先,小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会让他们愿意自然亲近父母所做的事情。
其次,很多基本能力和意识都是在幼年初步形成的,这个阶段的主要陪伴者正是父母。
然后,小孩子都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模仿刚开始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想做跟大人一模一样的事情。比如,如果见过医生给病人看诊,那可能就会模仿给人看病、打针之类的情境。
但若放在纵向时间长度来看,模仿更多的则是模仿做事的态度。
如果觉得家中小孩看书不够专心,看一会就坐不住了,最好的解决办法或许是,自己也打开一本书,陪他一起看。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做做样子,是要让自己在孩子面前能一直保持一种专心做事的状态。小孩子通过这样的身教,就会意识到专心做事是一种常态。之后在自己做事时,也会运用这样的态度。
除非是先天的基因缺陷导致的障碍,否则,大部分的儿童行为问题,其实都与父母有关。
说简单点,父母只知道要求孩子,自己却没能做好榜样。
而小孩子都是很有“眼力见”的。父母一边让自己认真看书,一边自己却玩手机打游戏不亦乐乎,你觉得他会怎么做?
古人有云,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修身之后才能齐家。作为一家之长,自己得先行为端方,才有资格严格要求其他人。说的正是这个理。

心理学上有将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分类,按照温暖和控制两个维度分为四种:权威型、专制型、溺爱放纵型和不作为型。
每一类教养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人际关系以及未来成就产生影响。
有研究证明,权威型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心理状态最为健全,获得高成就的概率也更高。
所谓权威型,就是一种高温暖、高控制的教养方式。不仅仅对孩子付出百分百的关爱,也在行为和学业上对孩子提出更高要求,并帮助他们解决可能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教养方式中,专制型的家庭或许更多。因为儒家文化千百年来的熏陶,我们早已形成了服从的习惯。
但随着西方更开放的教育方式慢慢为更多人所知,也渐渐出现更多的教育理念。
我们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两种极端。
第一种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督促着他们学这学那,一刻也不停息。但这同时也把巨大的压力堆给了孩子。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希望往往是一厢情愿,其中并没有多少孩子的自主自愿。一个使劲打,一个却不一定有多愿挨,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种则是绝对的放养主义。
现在有很多的家长也意识到了第一种情况存在的问题,于是反其道而行之,什么都不管了,还美其名曰孩子开心快乐就好。
开心快乐当然重要,但人生不仅仅是要享受最浅层的感官快乐,还应该有很多深层次的追求。比如事业成就。
这里所说的成就当然不完全是指物质层面,而是精神意义上的。通过做好一件有意义的事而获得成就感,这样的满足感可不是金钱能换来的。
而做事能力和事业心的培养,都跟家庭教育不无关系。
在家庭教育的环节,对孩子的要求就不应该只是分数和名次这些东西,而是更多基本习惯的养成。

比如专注,比如毅力,比如吃苦耐劳,等等。
我们还是以学校学习为例。
为什么有的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有的又觉得学习是种自然而然?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差异,也跟家庭有关。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学习型的人,在孩子面前也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并且乐于跟孩子分享。那么,在正式开始学校学习之前,孩子就对“学习”这件事有了自己的概念。
最重要的是,他们会意识到,“学习会有困难”是一种正常状态,没有任何新知识的获得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自己付出相应脑力来换取。于是,他们也将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上的挑战。有问题?那就想办法解决它,再等待下一个问题出现。而不会像其他学生,把精力都花在抱怨与畏惧上。
在这里就能够看出,孩子的起点高低有了明显不同。
而画出这条起跑线的,正是父母。
搞清楚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让孩子走得更快更稳。而在这过程中,父母的作用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