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的诚实
曾经我与一位朋友因为哲学上的争论而分道扬镳。我想我必须向他道歉,尽管我不奢求他的原谅。
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或许有不足,但理性主义者一定是最诚实的。他们将自己的一切观点置于怀疑之下,只有那些完全说服自己的观点才会被采纳。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论证,斯宾诺莎的“世界是一元的”,到莱布尼兹的“monad”,理性主义向人们展示了只靠思辨可以将世界认识到什么程度。尽管他们的观点与现代科学的思想格格不入,但他们那种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的品质却流传下来。
相比之下,我作为一个物理学者只能接受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者是世俗的,他们的观点随着经验而变化。其中物理主义者认为只有物理学描述的物质才是真实的,但物理学却是不断发展的。几百年前,光子、夸克、中微子这些词还没有任何意义,但现今它们却被认为是我们世界的底层构造者。我感觉这种世界观的不稳定性是不诚实的根源所在。然而它是我们认识自然和自身所必须的途径。
维特根斯坦无疑一直处在这种矛盾中。一方面,他受到欧洲古典文化的熏陶,崇尚精神的力量。他深受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对于他而言,诚实是康德式的绝对律令。他同时也崇拜克尔凯郭尔,认为诚实是上帝的命令。另一方面,他的恩师罗素却是不折不扣的英国经验主义者。《逻辑哲学论》6.4前后风格的反差可能正是这种冲突的体现。止步于命题6,维特根斯坦已然建立了一阶逻辑框架下的形而上学,完成了罗素和弗雷格想要完成的使命。但随后对伦理、死亡、宗教、神秘之物的论述则更多地像在这个形而上学框架下做的个人体验的总结。这里他秉持者绝对的诚实。他让“不可说”真正成为不可说”,但内心的激情却让他不得不说。可以说,他将自己生命的矛盾毫无保留地暴露在《逻辑哲学论》中,而这正是理性主义者的诚实。
我明白这种诚实的力量。我会试图去做。这或许不会实现。但已不重要了。开篇我曾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或许将是我人生的主旋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