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读鲁迅有感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很多人都了解过,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很多人最初的理想都与年轻时不同。鲁迅先生幼年遇庸医而失去父亲,便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医生;青年时上课看到课件中国人的麻木神情,而想做一名思想上的“医生”;胡适先生幼时成长于农家,便想想学一点农学以便帮助家人,故于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以官费生的身份赴美国留学,所选专业为康奈尔大学农科,然而面对30多种苹果树名,胡适发现所学之物适美不适中,后转向哲学系及历史系,最终考取30多个博士学位。

至于我,看到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个初中考题时,我在想,如果连一点基础都没有的话,我该如何去思考更多更深的问题,所以最近我迷上了了解历史,了解鲁迅,自己鲁迅笔下的人物,我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看到什么是思想上的悲哀,正如鲁迅先生面对《新青年》的邀约时所说的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人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浑浑噩噩的按照既定的路线走完自己的一生,浑噩不代表不幸福,安逸的生活也许是很多人的希望和羡慕,毕竟有多少人真正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命定事业和人生路线,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这个铁屋子里面,绝大部分的人是幸福的,虽然是一种昏睡中的幸福。当然,虽然鲁迅先生这么作答,最终他也选择了加入《新青年》杂志,毕竟这个问题最后也是有解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希望”二字代表了鲁迅的理想,当他决定弃医从文那刻开始,就已经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人生是困难的,不一样的,很多坎坷的。可他依旧选择了最难的——改变思想,面对《新青年》的邀约,鲁迅先生提出的那个问题,与其说他是对对方提出来的,不如说那个是自问自答,在鲁迅先生看来,我有义务去叫醒你们,也许你们发现铁门打不破后会感到悲哀,但是如果惊醒更多的人,铁门就破了,那个时候会是极大的幸福,那个就是鲁迅先生的理想。

作为成年人,青年时期特有的激情以及精力都在减少,可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可以问一下自己,这一辈子,自己所选择的路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是否为自己现有的事业而感到自豪,是否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而表现出学习以及创新。没人能够回答,只有自己,我发现自己最近特别喜欢说杨绛女士的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你读书太少,想的太多。我应该怎么做,我适合什么样的路,学会从书中找答案,也许对我们来说已经晚了,可是相比于我们人生那最终结果,现在还挺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