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揽胜
‘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看到这样的诗,感觉人会羽化升仙,飘飘然超凡脱俗。去苏州园林,到与谁同坐轩坐坐,感受古代文人的那一份雅致,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情,去吧!
老妈今年七十有五,身体还健康,难得还愿意去走走,于我而言能陪老妈旅行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虽然苏州去过很多次,如今有那么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更应该去看看了。
买了高铁票,直奔苏州园林。
一早出发来到苏州站,苏州站在市区,离景区比较近。在高铁站转乘四号线来到北塔寺站下走十几分钟就来到拙政园,因为到的比较早,所以进园的人还不多,正好饱览风景。
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苏州园林》,总结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看,大师把苏州园林的特点总结的多好!
这次去重点看拙政园,所以写的是拙政园游记。蹭了两个导游,才对拙政园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些自己的感悟。

一 有钱有闲有文化,才能玩出格调来。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意为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御史大概是正二品的官,高官退位,才能有钱有闲,拙政园,拙者的政事可真够雅的。我曾经想把自己家老房子的院子改造成带那么点点苏州园林的味道,可是缺少经费,肚里缺少墨水,胸中缺少丘壑,也缺少精力时间,于是就一直几乎半荒着,等到有时间,一定要把自己的院子整一整,所以现在要多看看,或许能学到点哪怕是一鳞半爪的东西。
我跟老妈介绍说这是私家园林,有什么特点。古人生活的豪奢精致讲究,确实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看《红楼梦》,就常常会惊叹不已。
二 主题清晰,处处呼应
亭台楼榭等取的名字,一定与周围的环境相呼应,而且细节也一定照顾到主题。举例说明
比如有一个地方叫海棠春坞,事实上它是一个很小的院子。在白色的墙上前斜映着竹子、石头,还有一些小的点缀,海棠花现在不开,但为了呼应海棠,这个地方的地面全多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院内茶几装饰图案均为海棠纹样。处处有景点题,庭院虽小,清静幽雅。

类似于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主人在设计的时候,是不容有任何败笔的。
我个人最喜欢的地方是荷风四面亭,这个亭子四面都是水,水里都种了荷花。苏州的荷比其他地方的荷更高挺。十月份去,荷花是没有了,荷叶还比较绿,也有个别荷叶已经发黄发枯。别有一番意味。想到李商隐的诗“留得枯荷听雨声”,后来林妹妹把它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
不管是夏天赏荷花或是深秋赏残荷听雨声,文人们追求一种雅趣,节志。
想想看,夏天在荷风四面亭里,周围是盛开的荷花,清风吹来,再诵诵《爱莲说》,是怎样的一种况味,沉醉沉醉。

在园林里,载的最多的是竹子,荷花等寄寓了高洁品行的植物。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很精神。今人更物质。

“待霜亭”,等霜来到,“绿漪亭”主要看春景“雪香云蔚亭”,赏梅闻花香看云看像云一样茂盛的草木,“梧竹幽居亭”"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引凤凰啊!“浮翠阁”一定是翠绿满眼的地方,才使得阁似乎浮在翠色上。“小沧浪”取名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喻为天下安定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大胆的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是天下动乱的时候,人们就应该韬光养晦,不能盲目出风头。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十八曼陀罗馆”与“卅六鸳鸯馆”比邻,很有意思的命名。曼陀罗即山茶花,鸳鸯是指水里养的三十六对鸳鸯,十八,卅六都有出处,不会是随便的。


古人心思细腻!
三 景也可以“借”
家里不能造塔,就借一个塔景。报恩寺是离拙政园几里地的一座塔,相传是孙权为报答乳妈所建。拙政园巧妙地在塔的左右两边种高树,营造出家里建有一座塔的感觉。
还有宜两亭也是借景的典范, "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所以借钱借东西是俗事,能把“景”借过来够高手,真雅士!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与我,快哉!拙政园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