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我们曾用双手抓住时代
在声入人心第二季中,“音乐剧国王”刘岩演绎的一首《练习曲》让出品人张惠妹声泪俱下。这一唱,不仅让很多人认识音乐剧界的沧海遗珠,也让更多人回味起那部《钢的琴》。

在《钢的琴》诞生的10年前,当时看了贾樟柯《小武》的张猛暗自呐喊:扛起摄影机把整个时代记录下来,真牛逼。2011年,王猛带着“陈桂林”来了,并让他再实现一次东北重工业时代的“辉煌”。

陈桂林说,爹给他起的这个名是希望能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可妻子小菊一早跟卖假药跑了,而今回来要把孩子小元带走。小元说了,“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陈桂林自己没法“甲”下去,可更不能孩子和“卖假的”一块走,无论如何陈桂林也要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整一架钢琴。

为了买钢琴,陈桂林挨个找原车间的兄弟们借钱,可惜从工厂下岗后,大家都过得不容易;既然钱不够,陈桂林决定拉着兄弟们“解放思想”,待大伙喝高之后,一起去偷钢琴!可惜天未光便东窗事发了。
为了小元朝阳的钢琴事业,陈桂林仍未放弃,决心“造钢琴”。“厂虽亡,手艺仍在。”陈桂林满怀信心地聚集铸造厂的兄弟们,铁下心要把这架钢琴,用钢铸出来。

《钢的琴》看似是一个父爱如山的温情作品,但电影隐藏着悲剧史诗般的内核。陈桂林对这座“钢琴”的执着,不仅是希望留住孩子,或许他想再次证明铸造厂工人能用自己的双手握住那个辉煌的重工业时代。
改革春风吹满地,时代与计划经济说再见。陈桂林与兄弟们在这个“被遗忘”的工业城市里,散落在不同的角落,和那个看不见的“南方”较劲。看着光鲜亮丽的小菊,陈桂林挖苦到:“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在这里,美好的生活需要一板一眼地建造。
但陈桂林看到的大东北,和我们看到的电影色调是一样——是灰的,那是铸钢铸铁后的尘霾,是烟筒烧尽的最后一缕烟,是厂房倒塌后的颓垣败瓦,是下岗工人堆砌起来的工衣。


电影中还有一条支线,铸造厂最后两根烟囱的结局。烟囱象征着重工业时代,“不知道是该竭力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着他离去。”工人们聚在一起,看着烟囱伴随着炸药声轰然倒下,滚滚的烟尘却把他们埋了起来。原来,时代发展要求“他们”离开,他们再努力也无法留下来。

陈桂林总是说“解放思想”,他挖苦二姐夫“你首先要解放思想,你解放完思想才能解放自我”。或许在造钢的琴过程中,陈桂林才与时代和解、和自己和解。

钢的琴造出来了。等小元的琴音一落,就是真正的曲终人散,陈桂林选择让小元离开,铸造厂的兄弟最终各回各家,一个时代也随着音符在大家的心里落幕了。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
——《张三的歌》
陈桂林就是那一群人,他们用双手创造了一个辉煌,但再用双手无力挽回消逝的时代。陈桂林也是我们,我们看着时代的翻云覆雨,我们等待着时代的下一束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