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个两岁的小姑娘吓的差点心梗,看这片需要内心足够强大
你们认为的恐怖是什么,是对压根不存在的鬼魂头皮发麻
还是对未知的事物产生的莫名恐惧
又或者对于社会不法分子的厌恶及害怕
而票票认为真的的恐怖并不是这些,而是当你知道有人马上要遭遇危险,而你能够救她,却没办法赶到她的身边。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里,发现了一个光亮的地方,却怎么也走不到,这种窒息感,才叫人真的恐怖。
而印度电影就将这种恐怖用一个两岁的小女孩来体现,确及其让人揪心,那一刻你恨不得你能进入到屏幕里,解救这个天真的小女孩。


《皮胡》

清晨,小姑娘皮胡从梦中醒来,家里散落着气球彩带,礼物玩具。
昨天是她两岁的生日,爸爸一大早出差走了,妈妈睡在自己身边。

独自醒来的她面对高大的家具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向妈妈求助。
厨房水龙头没拧紧,皮胡去喊妈妈,妈妈没醒。
电话响了,皮胡去叫妈妈,妈妈依旧没醒。
不管皮胡怎么推搡妈妈,妈妈始终都没有反应。
两岁的她,以为妈妈睡着了。
看着电视吃起了饼干,厨房的水管依然再流,而两岁的皮胡早已忘记。

以小女孩的视角进入电影,是《皮胡》的第一重危机。
电话不断响起,皮胡继续推搡妈妈,这时,妈妈手中的安眠药瓶掉在了地上。
我们才明白,皮胡妈妈吃了大量安眠药。

原来,在皮胡生日当晚她的爸爸妈妈大吵了一架,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就出差去了外地,而妈妈则吃了安眠药。
现在妈妈已死,爸爸第二天才会回来。
空无一人的家,只剩两岁的皮胡,想想都可怕。
也有网友说:这是小女孩和死神的对手戏。
水管哗哗流先不说,电话不断响起让人好奇,直到皮胡搬来凳子拿到手机。
里面的内容,更是让观众魂飞天外。
夫妻冷战,丈夫在电话里继续控诉着妻子的不可理喻,最后加了一句:早上走得急,电熨斗没关,自动开关也坏了,你记得关。

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没有父母家人在身边,真是无处不在的危险。
我觉得死神就蹲在床底下,无人看护是《皮胡》的第二重危机。

电熨斗烧的通红,皮胡在玩气球时还被烫了一下。
趴在妈妈身上哭到睡着,醒来接着玩。
玩具电话带翻了桌板,熨斗翻在了桌板上,貌似一场火灾就要发生。

玩饿了,见妈妈还没醒,就准备自己热一张饼。
微波炉只顾着按,不知道自己设置了十分钟,把饼烤得炭黑,厨房浓烟滚滚。
熟的饼烤坏了,皮胡又打开煤气灶,直接放上面一张生饼。
饿字当头的她,看着饼一点点被烧着,还用小嘴试着吹灭火苗。
刚两岁的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看着孩子在危险中跑来跑去时,所有人都为她不住捏了一把汗。

可能是被燃气烤热了,皮胡打开了冰箱,自己钻了进去。
她在里面想出来却推不开冰箱门,摇摇晃晃的冰箱让很多人倒吸凉气。


不知道危险,最危险。
冒烟的电熨斗,没有关闭的燃气灶,不断溢出的水,旁边就摆着电插排。
爸爸打来电话,让她找妈妈,她说妈妈睡着了,男人也以为妻子在和自己冷战。
却不知道家里已经变成了地狱。

皮胡玩着妈妈的口红,镜头上推,我们得以看见女人的遗言。
因为无法忍受丈夫的冷漠与暴力,她选择了离开:
你说只有我离开了你才会回来,那我走了。
女人脸上的伤,男人电话里的控诉,我们不难猜出他们的矛盾有多深。
女人不接电话,女儿说她在睡觉,男人丝毫没有觉察到危险,也说明冷战不是第一次。
不负责任让人十分气愤,夫妻矛盾也是影片的第三重危机。

单纯天真的皮胡与危机四伏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而她本身的不自知更是加重了影片的惊悚程度。
以孩子的视角切入,母亲自尽出现的无人看护,长时间的夫妻冷战。
这三种危机相辅相成,让惊悚感不断升级,才成就了《皮胡》的恐怖。


这种恐怖来的真实,小演员本身就叫皮胡,床上躺的也是她真正的妈妈,我们可以想象。
一个两岁的孩子独自在家的后果,可能真是《皮胡》里演的这样,让人不敢设想。

影片中,男人整天忙工作,无暇顾及皮胡。
女儿生日回来很晚,妻子与他理论,他却暴力相向,第二天没事人一样的去外地出差。
他给了母女优渥的物质,却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
女人与丈夫发生矛盾,却让无辜的皮胡承担后果。
在绝望中自己服药自尽,她也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抛开夫妻矛盾,极不负责的父母,不禁让人想到之前大热的《迦百农》。
一个只生不养,一个极度自私。
都是只考虑自己,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处境。
看《皮胡》时,我多希望她妈妈醒来,或者爸爸飞回来。
帮她关上电熨斗,拧上水龙头,给她弄吃弄喝,避开所有危险。

一个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不知要付出多少精力,
而且养小孩不是养花养草,栽好就会自己长大,
也不是只给钱,给物质就可以应付了事。
既然生了她,就应该对她负责,伴她成长,教她明辨是非......
这,才是父母应尽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