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为之流泪的文艺作品
还记得的流过泪的最早是《李卫当官》。结尾下着瓢泼大雨,老百姓们举着万民伞挽留李卫的情节感动了当时幼小的我。那是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某个寒假,快开学的时候,天气已经转暖,杜鹃花已经开了,在背阳的一些地方还结着冰。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家里只有我和一个堂姐,好像还有姐姐,我去山上摘了杜鹃花,掰了一根冰条拿回家玩。晚上关着灯看《李卫当官》大结局,时间已经很晚了(那时候十点就已经很晚了,哪像现在),两个姐姐好像已经睡了。小时候没有电脑,上学一个星期回一次家,所以能看到一部电视剧的大结局是件很难得的事。
第二个是《忠犬八公的故事》,大学的时候看的。因为当时是在宿舍,所以其实并没有真的流泪,但如果没人的话,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大学四年,匆匆而过,我除了看了一两千部电影和几十本书以外,什么事都没做过,虚度了光阴,现在非常后悔,哪怕当初少看几部电影多看几本书也好。
第三个是去年看的《风吹麦浪》。当主角不得不枪毙出卖情报的未成年的战友时,主角的不忍与纠结,战友的后悔和害怕,深深的感染了我。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导演拍的电影更加坚定了我的无产阶级立场。
说到与死亡有关的东西,我突然想起来我第一次看哭可能是《济公》。当出家的济公在父母坟前看到疯了的妻子时,我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他们回答我说这是人死了,他们告诉我人都是会死的。这对当时年龄还小的我(好像连幼儿园都还没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死亡正式闯进了我这个刚来到世界没几年的幼儿的脑海中,我躲在被窝里哭了。
第四个或者说第五个,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就是刚才,雨果的《悲惨世界》。冉阿让临终时说的每一句话都狠狠地打在我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上。不知道为什么,我和家人的关系一直不太亲近,而年纪越来越大,心也变的越来越疏远,美国电影里的那种家庭关系是我不敢想象但又极度渴求的。冉阿让对珂赛特无私的爱,那种得到又失去的感情,正是我偶尔会在被窝里幻想的那种虐恋。我想象冉阿让一样,有一个值得我为之付出一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