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高分经验 | 坚持下去,努力是唯一的捷径!
本文为欣途教育2019南京师范大学专硕学科语文洁洁学姐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本科是就读于南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前没有接触过教育学,算是半跨考吧。真正开始准备考研是在18年过完年的3月份,暑假没回家,在学校备考,到十二月份考试差不多十个月。
考研背景
我特别庆幸选择了考研这条路,能够认认真真地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真正地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否则大四可能就浑浑噩噩、混吃等死地度过了吧。
回想那十个月里,有过迷茫、欣喜、笃定、挫败、踏实,压力大到崩溃地大哭、无数次的豪言壮语、无数次的重整旗鼓,奔跑、跌倒、再奔跑……曾经我妈妈鼓励我写下“必须考研的100个理由“,我花了一个小时最后只憋出了40个。
现在分享一下我考研的主要的几个理由吧:
读书
想要继续读书,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实在太浅薄,想要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学到更多。
职业方面考虑
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
未来生活的城市
我很喜欢南京,文艺气息非常浓厚,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大家也可以花一些时间用书面的形式把考研的理由写下来,因为有了清晰、明确的理由考研这个过程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你才能够坚持到底。
考研经历
下面想从两个方面说一说我的备考过程,一个是每个科目的备考情况,另一个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公共课
英语
这个专业考的是英语二,相比英语一是比较简单的。英语的备考是因人而异的,很多经验不是普遍适用的,不过大的方向和步骤是可以借鉴的。
3-6月
主要是背单词和攻克长难句,每天大概花1-2个小时。(我英语基础比较好,所以在英语备考上没有花太多时间)。我百词斩背了两遍单词,词汇书过了一遍,长难句过了两遍。
平时上水课的时候会看英语原著,我那段时间看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觉得这种方式会提高阅读的速度,增强语感。
7-9月
主要是做英语一的真题,每天大概一个半小时。英语二的真题比较珍贵,难度系数也比较小,直接做英语二的就没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我是做英语一的05到18年的真题,做了两遍,我是先把所有的阅读做完,再做翻译、完型。每一篇阅读都力求懂、透,总结不认识的单词、长难句、题型、错题原因。
10-12月
主要是背作文和做英语二真题,时间还是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作文:十一结束了以后我就开始背作文了,王江涛的作文书,每天背半个小时,背了小作文10篇大作文10篇,大概花了一个月。
11月
开始写作文,我主要练的是历年的真题,每周写2篇小作文,一篇大作文。
12月
总结了自己写作的模板,然后就一直背自己的模板。英语二的真题只做了一遍,题目真的很巧,答题技巧很重要。
政治
我是过了暑假才开始准备政治的,全程跟着肖大大走,政治选择题是拉分的关键,所以要多刷选择题。大题大家都说背肖八肖四,没有太大的差距。
9-11月
看肖秀荣的书,做1000题(做了两遍)。
12月
背肖八和肖四,肖八背了2遍,肖四背了3遍。(肖八和肖四都要背,今年有一个大题就是肖八里的)
专业课
【867】
现代文学30年知识点很琐碎,而文学理论又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难理解,考题有很多记忆性的东西,所以这门专业课要下大功夫去记忆。
3-7月
把两本课本看完一遍,总结了整本书大的框架。因为我是暑假才报的欣途,所以7月份的时候才接触到课程,我首先把所有的基础课视频看了一遍,对30年和文学理论一些细节性的东西理解地更为深刻。
8-9月
开始看强化阶段的视频,根据学姐的讲解,补充一些知识点到《高分秘籍》上,然后直接开始背《高分秘籍》。刚开始背第一遍有点吃力,但坚持下来,每天设定背诵的任务,每天背一点点,为接下来的二遍三遍打好基础。
10月
第二遍背完,并且开始完善我自己总结的框架。(有了前两遍的背诵,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和掌握度,这是在总结完善最后的框架效果会比较好,有血有肉);并且开始简单地做真题。选择题全做,答题只写要点。(记得留一年真题最后模拟的时候做)
11月
背第三遍,继续做真题。这一遍背的时候,我开始严格地每天晚上复习背诵的知识,第二天早上回忆,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我的小老师也会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查我的知识掌握情况。
11-12月
第四遍背完,所有的真题做完。做了欣途的模拟卷的选择题,然后做了一份2018年的真题。
12月
考试前一周,时间很紧张,所以可以选择背一些重点和历年考过的真题,对知识保持熟悉的感觉。
【333】
333我背了五遍,基本上到后期就是天天背书(很多东西重复记忆才能真正掌握)。南师的333考的题还是比较基础的,东西比较多,把那些应该掌握的背熟,到考场上就不会慌。比如今年我们的题:杜威的教育本质、如何培养学习动机都是非常基础的。
3-6月
把所有的专业书看了一遍,熟悉了一下基本内容。(包括冯建军的那本书,这本书是一定要看的,南师的很多辨析题都是从这个上面出)
7-9月底
把所有的专业课背了一遍,每天大概背4个小时。
10-10月底
(大概40天) 背了第二遍,开始零零散散地做历年真题。
11-11底
(大概35天)背了第三遍,开始分题型做真题
11月底-12月上旬
第四遍背完 12月上旬-考试前 背第五遍(主要是背一些重点和历年的真题)
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上岸的学姐,我能给学弟学妹提供一些什么经验,才能更大范围地适用于他们?毕竟“经验“是具有个体适用性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所以有没有一些本质性的规律和认识是他们可以借鉴的呢?一个人要考研成功他必须具备一些什么?以下是我的想法。
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知识、能力、意愿。
知识
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事实、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在上面每个科目的备考情况都有所提及,只要认真努力地去理解、记忆,这一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主要想说一说元认知知识。所谓的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元认知的知识,那么什么是元认知呢?通俗地来说,就是对你自己学习、思维过程的认识,比如自我计划、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等能力。
那么元认知知识就是对自我计划、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等能力的认识。这是学习的源头,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学习才会更加顺利。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关于元认知在考研过程中的应用。
自我规划
回想我们人生中重大的考试:高考,我们所有的学习阶段和计划都是确定好了的,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每天上课的内容,什么时候考试,我们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但考研很不一样,你没有老师同学,你只有你自己,学什么,怎么学,都是要自己去认真规划的。
可以思考两个问题:1.规划什么?2.怎么规划?
我提供一些思路,大家也可以结合我上面的每个科目的复习情况多方面考虑。
第一个问题,确定大的学习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每天的学习时间,自己的学习节奏。第二个问题,考虑自己的生物钟和习惯(是喜欢早上背书还是喜欢晚上?喜欢每天娱乐一会儿还是喜欢连续学几天再娱乐?)以及学会一些规划的方法,例如24小时表格,四象限法,任务法等等。
这些做计划的方法要不断去尝试和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我暑假的时候用的是24小时表格法,每一个小时任务完成以后打一个勾,这种的话对于自制力弱的人比较有用。后来自制力强了一点,就用任务法,会每一天晚上评价今天的学习效率,写好第二天的学习任务,一周也会总结一次学习情况。
自我反馈、自我反思
我觉得这个意识在考研的过程中最最最重要!反馈这个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对下一步学习方向、内容、方法的选择、心态调整有很大的作用。
那么获得反馈的方法有哪些?在高中的时候是作业、考试成绩、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在考研中能够借鉴到的只有作业、自我评价。(周围同学们对于自己考研意见和建议我感觉是比较片面的,因为他们不是非常了解我自身的学习情况,了解的信息不充分所以建议可信度也不是很大)
自我评价的方法除了每一天反思自己学习的情况和效率,还有复盘,总结自己做的好的经验。还有写日记,我从三月份坚持到现在,几乎每天写日记,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它让我对自我的了解更加清晰,更能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更懂得如何激励自己……总之,写日记是我发现的一个大宝藏,我从日记里发现全新的自我。
能力
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一件任务时所表现的心理特征,是一个相对确定的因素,但大家也还是可以在一年的时间有所积累和提升。有几种能力的训练对考研很有帮助:记忆力,书面总结的能力等等。大家可以到网上搜一搜相关的资料,如有效记忆的技巧,尝试一些方法,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意愿
我所指的意愿是情绪、态度、心理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的两个小经验:
(1)自觉
什么是自觉?就是自我决定,自我知觉。曾经高考的时候自己其实是处于一个混沌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努力,按部就班地听课、做题、考试,因为知道自己一定会考上,只是看考的好不好了。
但是做出考研这个决定,是我真真正正作为一个成年人,为我的未来做出的一个重要谨慎的决定,是我内心有一股力量,催促我努力向上,我必须要对我自己的这个决定负责,对我的未来、我的人生负责。所以在考研前一定要解决好动力问题,考研的原因最好是来自于内部动机,例如求知,求自我发展,而不是盲目从众或将就。
我在决定考研前,花了一个小时,逼自己写下“必须考研的100个理由”。虽然最后只写了40个,但是这每一个理由都是我内心非常认同,我看到它们就像被鞭子抽打的马一样,想要撒了欢的跑。
后来的每一天,我都带着这一张“理由”,心态不稳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进行自我鞭策。我还在这张纸的背面写了“我一定会考上,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语文专业:”自己给自己洗脑,不过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积极的期望和心理暗示能够带来积极的行动。
(2)找到你生活的解药
考研过程中你会遭遇到许多烦恼,在这个时候你需要用“解药”来为自己解毒,你用了它们你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不见,然后重整旗鼓、重新上路,可以是一些兴趣爱好、可以是和父母朋友聊天等等。
我生活的解药是音乐和慢跑,在音乐和运动的享受中我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也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动力。
复试经验心得及复试建议
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的内容涉及到《课程与教学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标这几本书。
笔试相对于初试来说简单一点,而且留给我们复习的时间也不多,因此复习时要更有针对性,根据考试的题型来复习每一本书。
考试的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古文加标点和翻译、教学设计这几大类。名词解释主要是古汉、现汉、课程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准备的时候背课教论的主要名词解释以及总结的古汉、现汉的名词解释就可以,这一部分是记忆性知识,范围要广,要多记几遍背熟。
简答题主要涉及到课程与教学论、课标、现代汉语的应用,准备时就可以背课教论的简答,熟悉课标的内容(课标要重视起来,今年我就是因为对课标不熟悉就丢了很多分),以及找一些现代汉语应用题做一做,掌握答题技巧(如同义词辨析)。
古文翻译从刚开始准备复试时就要练习了,每天读半个小时古文,培养阅读古文的语感,在考试前两周做一些古文加标点的题,总结答题技巧;教学设计部分可以在网上看一些优秀案例,结合学姐们的讲解,总结这些优秀案例的特点,形成自己教学设计的框架。
面试更为灵活,有三个部分。
第一是英语口语问题。
第二是抽两个题并回答。
第三是针对你自身的专业情况,随机问你一些问题。
英语口语问题比较简单,提前准备好一些常问的问题(向学姐们搜寻以前问过的问题),态度自信大方,流畅自然;抽的两个题目一个是教育类的,一个是文学类的,都是比较基础的,在准备时一方面收集所有以前问过的题目,把这些题目背熟,因为还是有可能考原题的,另一方面大量背文学类的名词解释,因为你只有网撒地广了才有可能捞到鱼。(教育类的问题初试时已经非常熟悉,拿到题时基本上都有话说,不必花太多的时间。)
第三个随机问问题时,最重要的是有真诚的态度,不欺骗不说假话,老师们都是有火眼金睛的人,他们很容易从你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你这个人的水平如何,其次思路清晰,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尽量做到有逻辑、有理由。
可以在网上搜一搜考研时老师会问的问题,在平时休息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你应该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让你的观点清晰、明确、独特,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2020届学弟学妹的鼓励与指导
鼓励: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和基石。你已经听到了远方的呼唤,大胆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