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另一面——从知识基础看李白
多数人的印象里李白是天才,浪漫飘逸,桀骜不驯,卓尔不群,纵情不羁。似乎是不怎么读书不怎么努力的天外飞仙。但读完了李白的全集之后回味一下,却发现事实并不是这么回事。用一个新词来概括的话,其实李白一直是个“学霸”。
李白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铁杵磨针,读书匡山。之后李白也一直都没停止读书。哪怕是被永王李璘连累下狱的时候,狱中也在读《留侯传》。长安时期翰林院里“片言苟会心,闲引廊下笑”都是传神写照。“儒生不及游侠儿,白首帏下叹何益”只是少年时代一半牢骚一半羡慕的感叹,李白自有其学者的一面。李白活学活用,只是讨厌 “白发死章句”的读书人如《嘲鲁叟》而已。 就我的阅读经验,李白对神话传说,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典故张口就来。李白对兵法,墨子韩非子鬼谷子水经注等也很熟悉。少年时代任侠好纵横术的帮助很大。儒家经典,道家三玄,佛经都有涉猎。作为注册的道教徒,炼丹,吐纳,修仙等专业课程也要学习。诗歌方面风骚汉乐府建安风骨魏晋风度南北朝民歌等等自然不在话下。 经典的学习对李白是终生的,李白几乎浏览了时代之下能够搜寻到一切知识并且深入钻研了不止两三个大的门类。除了读万卷书,李白的漫游更惊人。万里路是说少了。各地民歌采集和深入互动。在这些过程中,李白自然阅人无数。 以上只是天才成长的基石。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的更深刻的原因是他自身。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而那独特的百分之一是决定性的。同时代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不在少数。但只有李白成为了李白。 诗仙的不着力只是相对诗圣诗魔诗鬼们而言的,相比其他绝大多数创作者和沉默的大多数,只是他的勤奋和努力也足够常人仰望了。眼高手低的中二少年们可千万不要被李白的表面给骗了。说李白是天才似乎是一句废话,因为李白近乎成为文艺天才的标准横亘在那里。镜不可自照,尺不可自量。想要测量李白的深浅宽窄广狭高低,同时代缺少坐标,只能搬出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这样量级的异代传奇来,也是无奈。
叹息之余,掩卷而笑,这些人都活成了汉语的坐标,都值得认真思考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