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二)
我们接着昨天,呃,不对,是前天的内容继续聊。你以为封面定了、内文好了,版权页也有了,出了蓝纸,下了印厂,就万事大吉了。错,如果你没有去盯印,也有可能接到来自印厂的电话。为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组成。这本书由3部分组成:书本身、别册和夹页。所以它是这样子的:

我们先把关注点放在别册上,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别册的后面是书中的人物关系图谱,而这个图谱在与书塑封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是放在了书的后面,代替了书的封底。所以开始的时候我在这个别册的封底也加上了条形码。但出版社不让放,说别册只是赠品,如果加了条形码怕被单独用来卖。说的也有道理,所以之后就被我去掉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代替书的封底的别册上没有条形码,就会导致买书的时候其实是看不到条形码的,当时我的想法是:如果在网上卖是不会有影响的,如果是实体店,就在结款的时候在柜台前扫已经拆封的书的条形码。事实证明,我想简单了,在接到印厂的电话后,我醒悟了,还要在塑封的外面贴一个条形码的不干胶。哎,想省的成本一分都没省下来。
顺道也把夹页和人物关系图说一下吧!夹页最初同事建议和关系图一起做一个大拉页,但一是担心体量不够,二是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三是考虑到了实用性,所以我将他们分开了。把关系图放在后面封底,增加它的曝光度。在这里想要重点说一下图中的高长虹这个人,这个人原本跟鲁迅的关系被写成的是“情敌”关系,但出版社说不让涉及历史人物的八卦,所以便改成了现在的关系。其实也不算我八卦,是鲁迅先生在《两地书》中自己说的,哈哈~(这里的人物关系其实只是把主要的罗列了,因为这书里大大小小涉及到了不下几百个人名,有些跟鲁迅都没啥关系。以后要是我不懒的话,把书中的人名都挑出来,好好研究一下。)

夹页上是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的手印复制件。这封信其实还有另外一半,只是由于篇幅过长而只选取了一部分,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自己上网搜索一下,想看真迹的朋友,可以去北京鲁迅博物馆欣赏。信中提到的“乖姑”“小刺猬”都是许先生本人。书中二人的昵称不可谓不多。(另作文赘述)当时做这个夹页的时候也是一波三折。大家看上图,问题就出在那个信纸的背景图上,那个背景图应该不是出自鲁迅之手,看真迹,应该是信纸的一部分,是被印刷上去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影印版就会出现黑字与红字的重叠,且极难剥离。所以印厂给的数码样出来,背景是有些黑的,感觉脏脏的。后来让美编紧急做了调整,才是大家今天看到的样子。

最后,来说一下这本书的用纸吧~这可是小编我纠结一下午的结果。纠结到底是用轻型纸还是纯质纸?先说一下这两种纸的区别吧~简单的说,“轻型”顾名思义:就是拿起来很轻的一种纸,别看拿着轻,但体积却不小,通常给人营造出书很厚的假象。纸张略泛黄(我一直觉得轻型纸是除特殊的护眼纸以外,最保护眼睛的),从价格来讲也较便宜一些。适用于印张较薄的书,或者一些平装书中。“纯质”这两个字就给人一种高端的感觉。纯质纸的特点我总结为几点:“白”“重”“手感好”。“白”,纯质纸给人的感觉很干净;“重”,相同页数的纯质和轻型放在一起,你会觉得有满满的厚重感;“手感好”,不同于轻型纸麻麻的感觉,纯质纸摸起来的光滑的,很有手感。但价格也相对高一些。不过也是各有各的好。《两地书》除了封面都是用纯质印刷的,也希望读者们能喜欢。
签了装前样书,生产的环节终于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等待书入库和上架啦~下一篇,谈点啥呢,谈点有意思的事吧~《两地书》里到底都讲了啥,有没有你们想听的八卦在。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