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之于幸福
她是快乐的,因为...
她将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她愿意继续、不想停止的活动上。
很少将时间用在不想做的事情上。
更重要的是,人生苦短,所以她也没将时间花在自己不在乎的事情上。
有许多事是我们愿意继续、不想停止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
全身心投入到某项工作种去,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被米哈里称为心流。
心流是艺术家在创作时、人们在被电影和书籍深深吸引住的一种状态。
人们处于这些情境时,往往不愿被打扰。
记忆自我的幸福感 VS 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人的记忆自我对幸福的评价 vs. 经验自我体会到的真实幸福
如何测量经验自我的幸福感——人无法不停报告自己的体验,同时像平常那样生活
经验取样法——通过手机定时采集样本——将手机设置成在任意时间振动,邀请被试报告她正在进行的行为,以及身边的人和环境,同时要求被试报告当下各种感受的强度。
包括:快乐、紧张、愤怒、担心、投入程度、身体上的疼痛等
经验取样法成本高且繁琐——>昨日重现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一个2小时的会议,将昨天的生活分为如同电影一样的多个片段,然后详细叙述出来
回答关于每个片段的一些选择题,这些问题时基于经验取样法提出的
从一个list中mark自己参与过的活动,并指明哪个活动吸取了最多的注意力
列出陪伴的人,并把上述的感受强度按0-6评分
U指数——个人处于不愉快状态的时间占比
A在16个清醒时间里有4小时不愉快,则U指数为25%
注意力是关键。你关注的事情才是直接影响你情绪的事情。
我们情绪状态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关注的事情,我们通常都会关注正在进行的活动以及直接环境。
有时候,我们主观经验的质量是由再现的想法来主导的,而非当时发生的事件主导。
正常情况下,我们只因此刻在发生的事喜或悲,前提事我们必须关注这件事。
如果你能管控自己的注意力以及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你可以多花点时间做喜欢的事儿,见喜欢的人。
人类的存在有个核心的事实——时间最终还是有限的资源,但人类的记忆自我忽略了这个事实。
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
——至少是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果你相信自己有个神奇的大脑。
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总体上取决于性情的遗传。
个人生活环境与生活满意度相关性低。
体验幸福的能力,像身高和智力一样,是可以遗传的。
年轻人的目标会影响他们将要经历的事儿,他们的未来,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
不要忽视过程,而过度关注结果。
结果会影响你对整段体验的记忆,“结局不完美,所以否定整个体验”
过程忽视效应&峰终效应:
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人们更偏好短暂却强烈的快感。
人们更害怕短期、强烈的疼痛,而对于长时间但较轻微的疼痛却更容易接受。
记忆自我的观点并不总是正确的:对过程的忽略,对峰值和终点的过渡关注,以及后见之明,歪曲了真实体验。
重视过程的幸福观——将生活中的所有时刻都看作相似的,有的时刻会获得更多的权重是因为它影响深远,而在当时你是不得而知的。——许多我们曾经说过要一直记住的事儿都会被忘记。
理性要求人们遵守逻辑原则,而我们有限的大脑却不能够实现这一点。
通情达理的人未必就是理性的。
人类需要帮助才能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