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单身生日碎碎念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32岁了。
简单回顾今年初到现在的起伏。上半年做了一次重大变动:从香港回到内地,从研究转向临床。不曾改变的也有,就是依旧单身。甚至对异性完全失去了兴趣。
前今天收到编辑给我发来的两本样书。这两本书分别是2017和2018年交稿的,到前不久才出版了。
今年生日很奇怪,没有像往年那样提前几日开始期待,即使最后生日那天什么惊喜也没有,那几日的期待的心情也是很美好的。可是,今天没有。我甚至快要忘记了。本来想去吃火锅自己庆祝下的,结果,没时间。做完OCD(强迫症)孩子的个案,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我回来换上运动服,出去走了半个小时。散步时候,在那片空地上抬头,看见金黄色的月亮,不是特别圆,就是还行。
可能目前我的状态就和那月亮一样吧,不是特别圆,就是还行。这是思绪万千,胸内一股难以言状的感情,最后化作“还行”。其实,对自己很是失望的。
早上给两三个老同学发了我今天生日的消息。其中一个回“我知道的”,另一个问“你还过生日吗”。是啊,生日是不是尚有希望的人的才有资格够呢?好像青春还未热闹干净,需要给折腾来个推波助澜。
到了32岁,我的老同学要么还在忙博士等明年答辩毕业,要么已经在帝都买房落户了。好像人生已经尘埃落定了。而我呢,一无所有。我没有车房,存款不多,没有对象。如果老天肯继续眷顾,我还能做一份我喜欢的工作。我在生日的前一周刚好做了一个巨大的决定。大到我甚至怀疑10年后回望要么如劫后余生般庆幸感叹要么捶胸顿足恨不得以死谢今天不谨慎之罪。
这个决定是关于钱和知识的。我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坚信自己是要读博士的,所以一路想尽办法历练积攒相关经验和背景,讽刺的是,历练以后反而对读博士产生了质疑。在深入探索了一阵之后,我看见了自己的本心,原来我并不是对学术研究有多么纯粹的热爱。我有过研究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某种无意义感。心理咨询领域一开始就是在临床中发展起来的,但是现在整个学术圈做的似乎是在论证哪个技术对哪个症状有效。可人的心灵如此之复杂,绝不是靠论证便可得出凿凿可信的结论的。我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也看到为了追求出outcome而对实验设计进行有利于设想的改动的。还有发论文,我深刻体会到学术垃圾是什么样子的。当时身边同事在“建”论文的时候,我丝毫感受不到这是什么思想的结晶,只不过是一个产品,用来以后铺路的东西。至于在学术圈存活竞争的人,也并不是什么人文思想深厚或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过也是在人世间苟利谋生的普通人而已。有个朋友,在美国读完MBA后一定要留在美国,便觉得申请博士。他说他喜欢做研究。我问他:“你觉得读博士成功后,实现阶级跨越了吗?” 他说:“才没有,这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
临床?研究?我要选哪种生活方式?
我走临床。我在临床的体悟是,探知人类心灵的方式绝不是所谓科学方法可以解决的。“理性至上,知识万能”在人类心灵面前会败得一塌涂地。我常在想,哲学,甚至是东方哲学,才是人类心灵困境的最后出路。听多了别人的故事和内心的声音,我想:心灵困境最本质是生存焦虑。存在主义疗法就是在存在主义哲学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解决不了生活的意义,如何能自由的活着呢?有了生活的意义才有选择,有选择才能自由吧?可如今,有多少人在探索生活的意义呢?存在主义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全靠自己定义。我很是赞同。思来想去,通过临床达到我的人生意义——帮助有需要的人,才能给我满足感和幸福感。而我目前正在做这件事。
可是,以后是否就不走研究了呢,不一定。也许哪一天要换种生活方式,就去吧。
临床和研究可以一起吗?当然。只不过人的精力有限,一般人很难做到而已。
在目前决定走临床后,对于接下来的安排就是:
1.有系统地涉猎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
2.精进我的临床技术吧。专业书、录影带、讲座、同行请教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3.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吧(豆瓣和公众号)。
4.继续开发艺术心理活动课程。
写到这里,都是在讲我的职业。我不知前路如何,但也不似前两周陷入在巨大的失望里面。人生不可测的事情太多了。让现在做的事情慢慢带我前进吧。前方风景如何,且期待着吧。
谢谢你,我的31岁。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甚至遭遇很巨大的失望,但是一切还是好的。
你好,我的32岁。
基督山女伯爵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最短途径指南 (85人喜欢)
- 一份价值5000块钱的育儿书单 (45人喜欢)
- 做心理咨询后,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后遗症” (67人喜欢)
- 很难交到朋友的背后 (154人喜欢)
- 想挣钱的心理咨询师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咨询师 (6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