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莎士比亚好榜样!
神父和奶妈,就是整部剧的荤段子担当。
“酌言太阳底下无新事”专栏:阳光下就没什么新鲜事儿,古今中外都一样。

因为人类基因的改变的速度是以十万年计的,所以我们和五千年前的祖先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全世界人类都携带者6万年前一位被称之为“Lucy”的老奶奶的基因,所以人种和人种也没什么不同。
既然材料相同,就做不出啥新鲜菜,新鲜的只是手段和形式。就像我小时去父亲医院打饭,同样的一个茭白,大厨可以跟猪肉炒出“丝、片、丁”三个菜,为什么呢,实际上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更加惧怕单调乏味吧,一定要给平淡中增添难度。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闲着,闲着就会惹事。要让大家不惹事,就得好好管理大家无处安放的情绪。这可是个千古难题!简单的生活小事儿上,可以换换菜的形状聊以自慰,但在另一些大事上就会有更多的表现形式,比如:施法,念咒,唱大戏.. !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终极方案。而且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人类会越来越闲。
米兰昆德拉写过一本书叫“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虽然是个💗爱情故事,但我猜,大师也应该对一切的刻骨铭心都来自于闲的发慌有所感悟吧!当然,自古以来人类还有闲暇的重灾区,那就是漫漫长夜,比如秋收后的整个冬季,这时就得启用宗教,戏剧,诗歌等等行业的大神了。而我最佩服的大神就是:莎士比亚!
这位大神在过去的400多年里的大半个地球上,为无数人高质量地打发了闲暇,历久弥新,晋久不衰。如果有人能复刻莎士比亚爆红史,那么这将成为最吸金的投资项目,没有之一!

在开始聊这位大神之前,先说一下,为什么要介绍这位大神,他和我们的主题——太阳底下无新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都学过物理,物理是怎么学的呢?定理公式例题。我们这个专栏的定理就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分析解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例题集。
希望能通过这个专栏,帮大家用更简单的判断方式来选择正确的方向,至少也能更简单直接得解读身边的乱象,趋吉避凶。虽然人闲着就会闹事,成为不安定因素,但是我们也不需要焦虑的困惑来填补它。我们需要的是有目标的忙碌,而不是无所适从的恐慌。

另外,我之所以会对莎士比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我的宗教归属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任何一种环境都会给你带来深度和局限。我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外公和舅舅都是牧师。信奉一个叫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adventist)的清教小教派。幼年时体弱多病,没怎么去过幼儿园,上小学时也时常请病假,大多数时间都在家修养,与社会的联系非常少。所以基督教对我来说,民俗文化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宗教的意义。
而在我长大之后,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文化差异带来了极大的沟通误解。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地缘差异给大家提供了不同的工具而已。就像虽然我们用筷子,意大利人用叉子,但我们都能优雅地捞起面条。我在此以西方大神举例,不是觉得西方比东方更高大上,更占有优势,而是我个人的只是局限而已。我拿叉子吃面条,不是因为想标新立异,而仅仅是因为去食堂晚了,筷子被人用光了而已。

好戏开始了!先说说莎士比亚的背景!我并不认为莎士比亚是个具体的人,而是一家400年前开在伦敦的娱乐公司。就像我们今天的一些娱乐公司会起名为xxx工作室,怀疑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他的生卒日期。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去世。这就是现在每年的4月23日被定为了世界读书日的原因。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任何证据能知道他的真实生卒时间。
因为我们唯一能查到的是在莎士比亚故乡的教堂在1564年的4月26日洗礼记录。洗礼是大事儿,类似中国的百日宴,需要准备的时间,而且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规定。所以唯一能得出的结论就是,他应该出生在4月26日的几天前,至于具体是哪天?无从得知。死亡也是一样,只知道1616年的4月25日举行了葬礼。
1616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识字率在欧洲大大提高。更何况莎士比亚在去世时已经是故乡最有钱的大人物了,没有理由连个具体的时间都没被记录下来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被隐瞒了。而隐瞒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创造一些模模糊糊的神迹来为莎士比亚这个娱乐符号增加些看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并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那37部作品是莎士比亚写的。莎士比亚当时能被确认的身份有两个:宫内大臣剧团的男演员和位于伦敦公园街的环球剧院的股东。这下容易理解了吧!就像今天的某个娱乐偶像的经纪公司为偶像运作的各种光环加持一样。

创造这种合理的巧合,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只要你不是个像我这样的病入膏肓的强迫症和阴谋论者,你一定会在看到这个生卒日期时感叹一下他的幸运和神性的暗示。这次移花接木非常成功,成功到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觉这是神迹,把世界读书日都定在了4月23日。
那么这个为莎士比亚编光环的人,为啥要选4月23日呢?而不是21,22,24⋯因为这一天是圣乔治节。对于英国来说圣乔治是至高无上的。有多高?高到了国旗上。
大家都知道英国国旗是米字旗,也知道英国是个标准的基督教国家。国旗上的米字,其实就是由三个十字架组成。这三个十字架分别表示守护英国的三位传教士,白边红色正十字代表的就是传教于英格兰的圣乔治,白色斜叉的是代表传教去苏格兰的圣安德鲁(因为安德鲁殉道时是大字形地被盯在个斜放的十字架上的)另一个红十字就是代表传教去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
英国本来也是北方蛮族,基督教的到来使其走向文明,所以对圣徒顶礼膜拜。圣乔治节,起源于西班牙,传说也是个关于传播文明的故事。简单讲就是乔治打败了邪恶的恶龙,从那里救出了姑娘,并送了一朵玫瑰花给姑娘,而姑娘回礼就是一本书。
让我们再感叹一次吧,多么成功的移花接木啊!真的巧了,有这想法的人还不是一个。另外一位在西班牙的大文豪也在1616年4月23日死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塞万提斯。

编一些不那么容易被拆穿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多么恶心的事,我觉得这才是善意的谎言。目的也无非是增加一些对方的更好的体验感而已。莎士比亚是个演员,他的剧场以后还要天天演戏。让观众们隐隐约约地误认为莎士比亚和圣乔治和文学大神有些关系并不会导致观众有其他损失,正相反,只会让他们更好收获一晚上的视听享受。就算有一天被像我这样的疯子发现了,也没关系,因为至始至终他们也没打着圣乔治的旗号来骗人。我绝对不会diss他的品格,而只会为他的智慧而献上膝盖。
认真读一下莎士比亚的作品,随便哪本,就会发现一点也不好玩,根本读不下去了。
唯一的感觉就是:适合拿在手上装一下x,或者背个一两段下来装一下x。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疑惑:难道我们真的在堕落吗?400年前的人真的比我们有素质那么多吗?如果说我们现在的通俗文学是平底球鞋,那么莎翁之类的古典作品就是模特们穿的14cm高跟鞋。

400年前的人都能穿着高跟皮鞋飞奔,穿着高跟鞋去种地!而我们呢?经过了400年的进化,我们连穿着高跟鞋站着都嫌费劲。哈哈哈!怎么可能呢?400年前的英国正处在文艺复兴时期,连大部分贵族都刚刚能认字,更别提普通老百姓的识字率了。不识字就没法增加阅读量,没有阅读量就不可能有什么赏鉴能力。
那么可能性就只有两个:一是当时穿高跟鞋的人并不需要飞奔种地,二就是那压根不是什么高跟鞋,就是些当时的平底鞋。答案非常肯定,就是二。因为如果是高跟鞋,那么只会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肯定无法广为流传。造成我们误解的元凶,就是中译本。我们中译本的确高大上,翻译家都是大儒,肯定不能把那些三俗段子直接翻译过来。外加中文天生就更适合写诗,适合朦胧。
你觉得我在胡扯吗?让我们回顾一下孔子对待诗经和柏拉图对待荷马史诗的态度吧。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而柏拉图呢?必须把诗歌和诗人赶出城邦!到底是谁搞错了呢?都没有,他们本质上的态度是相同的,就是不谈文艺谈道德!
荷马史诗是长篇叙事诗,有点像可以吟唱的评书,里面充满了各种三俗段子。而且诗人不识字,都是口口相传的。所以赶走诗人就等于彻底赶走三俗。(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单田芳先生的自传,他多次在里面提到评书艺人因为不识字,没法学习新内容,创作新作品。往往靠着一部书就混一辈子。一部书说完,就得换个新地方了,所以生活一直都很漂泊)。

而诗经,大家都非常熟悉,最多也就是郎情妾意。即便在最开始的时候有过二人转级别的内容,识字君子也不好意思记录下来。圣贤们都把诗歌当作教化工具,那么教人三俗的就要禁止,教人道德的就要推广。所以不论孔子和柏拉图说出了如何看似不一样的言论,但作为圣贤对待诗歌流传的观点来看,免俗化都是最后的结局。
莎士比亚不是大儒,他就高中毕业,职业是演员和剧院股东。但是他的中译本是大儒翻译的,专门出大儒写的书的出版社出版的,所以,你懂的⋯

最适合来说明这个问题的作品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整个故事情节大家都熟悉就是为了爱而殉情的故事。
主人公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为着童话般的爱情痴狂,应该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青春偶像剧,完全没有办法三俗啊!主角不行,还有配角嘛。这剧中的另外两个关键人物就是为他们主持秘密婚礼的劳伦斯神父和为他们穿针引线的朱丽叶的奶妈。

神父和奶妈,就是整部剧的荤段子担当。在他们的影响下,你再去听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对话就再也不单纯了,而是句句语带双观。特别是从朱丽叶这么个清纯小萝莉的口中说出来就更加令人觉得色情。
如果你无法脑补,那么我建议你可以去看一出京剧“游龙戏凤”。剧情是皇帝大叔撩小萝莉。下面给大家来两小段:
1.(李凤姐把正德皇帝推进客堂,并锁上了门,两个人开始隔着门对答)正德皇帝:这是做什么?你们梅龙镇上好紧的门户啊!李凤姐:遇上你们这样的人是不得不紧啊!正德皇帝:大姐,你好紧啊!哈哈哈2.(正德皇帝不小心指甲划到了李凤姐的手,为了表示赔礼,摊开双手,让李凤姐随便划,在李凤姐正要划到他的手时,就欲握住划过来的手。)李凤姐:哎呀,我这还没划呢,你怎么就翘起来了呢?
读完了以上的所有部分,就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古今中外,畅销作品的第一要素:就是三俗!呵呵呵,好吧,我们就是那么的低俗。仔细想想吧,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我们就只能这么低俗下去。是大屏幕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到男主角帅气的表情,英俊的脸庞。是小屏幕造就了能够在家里反复反复再反复地看着自己女神的宅男,是声光电的联合特效使我们没空再去关心剧情的跌宕起伏。想想在没有这些科技的情况下,能够迅速给性别不同,背景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的人提供带入感的渠道,就只有香艳的三俗段子了。因为我们都是人,有着同样的躯体。
存在即是合理,有谁不想阳春白雪呢?有谁想冒着被钉在耻辱柱上的风险去创作色情作品呢?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成本最低的点燃所有观众的内容只能是它。莎士比亚戏剧中流传度最高的也就是这部罗密欧与朱丽叶。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意识形态完全不过问,也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公开支持三俗淫乱社会。莎士比亚当时演出的剧院也是三天两头的被要求停演整顿。更何况英国还是一个新教国家。如何能够体面的无伤大雅但又能深刻触碰人性地去三俗,是每一个创作人的永恒难题。莎士比亚作品无疑是目前为止把这对矛盾的平衡做的最好的。其流传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宽度是最有力的证明。
🔍
未经 @酌言问对 授权,以上内容均不得转载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邮箱
zhuoyanwendui@fox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