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小心得:父母是孩子的裁判

孩子做错事时,惩罚要有原则、有态度、有方法
中国父母:“孩子做错事也惩罚他了,但他怎么一再犯同样的错?”
旭日家教的真心话:“亲子沟通才是惩罚过程的重点,别把重点放在惩罚的行为上。
Case 惩罚孩子吃肥皂的妈妈
我吃过肥皂。
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妈妈曾惩罚我吃肥皂。
妈妈叫我吃肥皂不是没有原因的,我是家里最小的,有一个比我大三岁的哥哥和大六岁的姐姐,虽然我们现在感情很好,但就跟所有兄弟姊妹的关系一样,小时候我们三个常常吵成一团。不过,因为我最小,常常成为被欺负的倒霉鬼。
有一天我跟姐姐打起架来,因为我力气小,不是她的对手,情急之下就住她的手上咬下去,姐姐痛到尖声大叫。妈妈听到这一阵混乱声跑来阻止我们,刚好看到我的牙齿正咬在姐姐的手上,妈妈急忙喊:“小旭,给我放开!你这样咬姐姐会痛!”
妈妈通常不会那么凶骂我,可见当时战况有多激烈。不过妈妈很快就恢复冷静:“我们家第一个规矩就是不打架,因为打架不能解决事情,只会让对方的身体与心理都受伤!”
听到妈妈这么说,我指着姐姐小声地说:“但是,她欺负我啊……”
“被欺负也没权利咬人!咬人的行为真的很不对,你过来浴室,我要惩罚你!”
接下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因为我乱咬人,嘴巴不干净,所以妈妈便用吃肥皂处罚我。
旭日家教小行为
可以惩罚孩子,但必须有一套SOP
——事先警告、违反规则马上惩罚、不在公共场合惩罚孩子
虽然用吃肥皂作为惩罚是很极端的方式(不过也得佩服我妈的创意),但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来:父母普遍认为惩罚孩子是教养必要的因素。父母在家会设立“禁止性规矩”,面对违反规矩的行为,若是不加以惩罚,有规矩就跟没规矩一样,甚至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会惩罚“调皮”的行为,他们会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爸妈的话也会失去可信度。
我喜欢看运动类的比赛,在我看来,父母有一点像家里的裁判,尽量让“球员”自由地玩耍探险,只在违反规矩时插手“比赛”的过程。
那么,父母如果是裁判的话,他们怎么插手孩子比赛的过程呢?这也是有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的喔!
Step1孩子将要违反“禁止性规矩”时先警告
其实像我妈看到我咬姐姐,马上就给我红牌的惩罚方式算是少见的,大部分的父母看到孩子快要违反“禁止性规矩”时,会先警告他们,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Step2一旦违反“禁止性规矩”马上出手惩罚
不过,有时候孩子在闹别扭的时候,怎么警告都没有用,孩子不改正自己的行为,父母应当出手惩罚,让他们理解不好的行为会有不好的后果。之所以要马上处罚,是怕如果隔太久,孩子可能会忘记被惩罚的理由,甚至觉得被惩罚不公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看到孩子违反“禁止性规矩”,就会马上惩罚。
注意事项给孩子留面子,不在公共场合惩罚他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家里马上惩罚是一个可行的做法,但在公共场合却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孩子可能因为在公共场合被惩罚觉得丢脸,所以更生气、更不接受父母的惩罚,双方陷入了意气之争,反而失去教育的机会。此时,为避免在公共场合引起一发不可收拾的亲子冲突,父母会先跟孩子宣布他将被惩罚,但等回到家之后再执行。

旭日家教小想法
亲子沟通才是惩罚的重点,当下跟孩子说明被惩罚的理由
同样是惩罚,对许多父母而言,惩罚还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让孩子进一步理解什么行为是不对的,也让他知道“禁止性规矩”背后的道理。亲子沟通才是惩罚过程的重点,千万别把重点放在惩罚的行为上。
为了创造沟通的机会,建议父母,在惩罚当下就要跟孩子说清楚被惩罚的原因。像我妈叫我吃肥皂时,就对我说:“咬人的行为不对,因为咬人会让对方的身体与心理都受到伤害。”
不过在那当下,因为孩子情绪已经上来了,不是沟通的最好时期,父母可以先让孩子接受惩罚。
最普遍的惩罚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抽离法(Time-out),让孩子暂时离开现场好好思考自己错在哪里;第二种是限制法,叫孩子回自己的房间,限制他行动的空间,等到孩子比较大的时候父母可能会暂时取消一些权利,例如:今天不能看电视、不能出门踢足球等。
不过,父母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惩罚方式,每个错误行为有相对应的惩罚,免得惩罚太重让孩子感觉不公正,也避免惩罚太轻让孩子感觉不到被惩罚。
惩罚过后的亲子沟通3原则
原则1让孩子反省为何违反规定
孩子冷静下来就是父母教育的好时机,像我那天吃肥皂后,妈妈叫我去房间冷静一下。等我心情平复后,妈妈进来问我:“刚才妈妈处罚你之后,要你回房间冷静思考,想想自己为什么被处罚,那现在你知道你的行为哪里错了吗?”
妈妈的问题有个关键点,她问的是我的“行为”错在哪里,而不是问我这个“人”哪里坏。中国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常会脱口说出:“你怎么都这样?!”这句质疑隐含着对孩子人格的评断,好像孩子天生就不乖。相较之下,聪明的父母认为行为即使错了,也不代表孩子的人格不好,为避免给孩子不被父母接纳的感觉,要惩罚的是孩子的行为,但要肯定他的“人格”与“天性”。
听到妈妈的问题,我回答:“嗯,知道啊。”
妈妈不满意这个答案,又继续追问:“那你为什么被惩罚呢?”我回答:“因为我咬了姐姐,在家里不能打架…”
“对啊,那你刚才为什么生气咬姐姐呢?”妈妈觉得我已经“懂”被惩罚的理由,就开始问当时的来龙去脉,例如:我的情绪怎么来的?为什么会采取“咬人”的动作?
“姐姐欺负我,让我很生气啊!”我回答。
妈妈说:“不能因为被欺负就咬人啊,你咬姐姐会让她痛,下次你可以选择不回应姐姐啊,可以离开回自己房间玩别的,不一定要继续跟姐姐玩。”
原则2照顾孩子的情绪,共同思考再碰到类似状况时如何处理
妈妈问这些问题,目的不是要说教,而是要跟我一起反省刚才为何会违反“禁止性规矩”,同时照顾我的情绪,跟我一起思考下次碰到类似状况该如何处理。这其实是要让我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要确保我的感情或情绪没有受伤,并提供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
原则3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
最后,妈妈一定会说一句:“刚刚咬姐姐让她那么痛,是不是该跟姐姐说一声‘对不起’,让她知道你真的很抱歉呢?”
在两个孩子打架的情况下,荷兰父母一定会分别跟双方进行沟通。因此,五分钟后,姐姐也知道她欺负我让我很生气,知道自己的行为也有错,最后的结果,双方会互相道歉和好。
回想起来,从我们姐弟开始打架到接受惩罚并道歉和好,整个过程真是个大工程,也花了很多时间。但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整件事情也就过去了,不会一直放在心里成为疙瘩。
我相信当天爸爸回家听到我咬姐姐一定也很生气,但我已经受过惩罚,妈妈也和我沟通过我的行为错在哪里,知道妈妈已经处理好,爸爸也就不再追究了。

旭日家教小想法
这4种情况下,动用惩罚是没有意义的
情况1过度频繁的惩罚,会让惩罚失去意义
虽然惩罚是教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的关键时机,但这个手段越少用到越好。如果惩罚得太频繁,孩子可能习惯被惩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觉得被惩罚没什么大不了,如此一来,惩罚也会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
情况2孩子若已知错,应将重点放在反省及防范错误行为上
另外,有时孩子已经知道他的行为是错的,心里也觉得很抱歉,此时再惩罚的意义就不大了。父母还是应该跟孩子沟通,但重点会放在反省为何做出错误行为,以及想办法让孩子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上。
情况3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有时孩子违反“禁止性规矩”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此时惩罚孩子反而让他达到了想要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觉得违反“禁止性规矩”就是得到父母注意的手段。荷兰父母碰到这种情况时,若发现这些行为没有伤害孩子本身或其他人的安全,通常会忽略孩子的行为,或在违反规矩前以别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情况4孩子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禁止性规矩”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行为并没有违反“禁止性规矩”,只是没有按照“鼓励性规矩”做事。例如吃饭时没吃完碗里的饭,父母可能会生气,“你都没有乖乖吃饭”,但孩子可能只是吃不下,并没有影响到别人,也没因此产生即刻的危险,此时他其实不需要被处罚。父母担任裁判设立规矩,其用意在于让孩子借着这些规矩顺利平安地长大,倘若过度滥用,反而会失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