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坡读书——2019年8、9月读书整理
2019年8、9月读书整理
原创: 闫力元 我的精神园地
写在前面:
我把题目改成了“在坡读书”,这两个月的阅读确实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的。
因为种种原因,八月和九月的读书整理写到了一起。其实也是因为重心转向英文阅读之后,速度变慢了许多。当然我整理的时候发现,虽然立志要多读英文,但毕竟还是读了更多的中文书。
经典大部头阅读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分别都写了长篇书评,欢迎大家阅读讨论。
有很多业已成型的写作计划,但限于时间安排与自身的惰性未能展开,希望之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吧。
莎士比亚全集5.4-10.4 莎士比亚5.0
群魔 7.15-9.3 陀思妥耶夫斯基 5.0
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专门写了长书评,链接附上:

(想了想还是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图,比较起来,我更爱陀思妥耶夫斯基!)
幽梦影 7.31-8.1 张潮 4.0
默读 8.2-8.3 priest 4.5
倚天屠龙记 8.10-8.15 金庸 4.5
重读《倚天屠龙记》,前十回是看的网友们自发翻译的英文版,金庸写到十回渐入佳境,我读到十回也开始不能容忍英文阅读速度之缓慢,于是找来中文版,一鼓作气读完。
六大教围剿光明顶、武当山面传太极拳剑、少林寺屠狮大会情节荡气回肠,赵敏那一句“我偏要勉强”依然动人,读到开头郭襄云游天下难免心酸。熟悉的金庸味道,波澜壮阔又深挚动人。
只不过读书渐多,渐渐理解了金庸后记中提到的“那时我还不懂”。有些部分的情感处理确实略显苍白。

(我也不知道这是哪个版本的《倚天屠龙记》,反正,老版本总是好的吧)
《幽梦影》是格言式的小品文,全书二百余则,大都只寥寥几句。除了张潮本人的感悟外,友人们在正文下的互动像极了当代人的朋友圈,读来十分有趣。
明清文人小品的普遍特点是轻灵、隽永、幽默,间或有伤时骂时之语,但往往归于闲适。很短的篇幅里寄托着文人的情趣、格调与理想境界,适合闲时捧读,可以陶冶性情。
《默读》是耽美文学的代表作。前段时间对耽美文学感兴趣,p大的文自然是要读的。Priest的文笔很流畅,构思也不错,无论是放在耽美文学内部,还是整个当代小说史里,都属佳作,作为类型文学,丝毫不逊色东野圭吾。但由于本人对于大多数推理都不很感兴趣(阿加莎和柯南·道尔我是爱的!!),所以《默读》只看了第一部分,或许之后有时间会继续看吧。
Emma 8.2-8.9 Jane Austin 4.5
Letter from an Unknown 8.11-8.12 Zweig 5.0
The Bluest Eye 8.16-8.24 Toni Morrison 5.0
读过的三篇英文小说分别是简奥斯丁的《爱玛》,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Emma》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还很有戏剧的特征,阅读时常常感觉像阅读一幕幕戏剧,人物对白撑起了大段的剧情。简奥斯丁的叙述冷静而又充满反讽意味,有限全知的视角让读者跟随爱玛一步步陷入误会,却又不经意间透露出些许转折的迹象,有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英文版与中文版阅读感受有些不同。个人感受是英文版的语言更加简练,用极短的句子中传递出被爱与绝望笼罩的强烈感受,十分动人。
《最蓝的眼睛》关注种族问题。一个在权力结构最底层的黑人女孩,渴求一双象征了白人审美的“最蓝的眼睛”。莫里森一开头就将结局告诉了我们——因此她并不是要讲一个悲惨动人的故事,也并非试图唤起读者廉价的同情。她的野心是探讨悲剧的内在原因,因此她也并不会妖魔化任何一个造成悲剧的人物,她只是客观揭露悲剧所反映出的那些压迫与冷眼,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此外,莫里森的文笔也很好,推荐阅读。
音乐的故事 7.28-8.2 罗曼·罗兰 5.0
罗曼·罗兰谈音乐的书。我挺喜欢看文学家写的音乐评论,观察文学与音乐的互动,乐趣多多。理想的状态是,看完以后把提到的音乐找来听了。现实情况大多是看完了书没有听音乐(……)。

罗曼·罗兰擅长将作曲家的肖像与作品的风格融合起来,用一颗文学家敏锐的心去进入音乐家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他看来,音乐家的作品与他们本人的天性是不可分割的。这本书里既有作曲家们灵魂的倾诉,也有音乐自身斑斓的色彩,当然不可忽视的还有罗曼·罗兰本人充满激情和感性力量的旁白。

如评价亨德尔时说“古典理想的背后,燃烧着一颗浪漫主义的心”;听莫扎特的音乐就像是“在高高的奥林帕斯山颠寻到了庇护所”;谈贝多芬:“他的音乐最震慑人的地方既不是千军万马,也不是音色洪流……而是其中帝王一般的理性”;谈柏辽兹:“他孤独,却在心里装着整个世界”;评瓦格纳:“我们之所以需要瓦格纳的音乐,绝不是因为它给了我们死亡,而是因为它给了我们生命”;谈圣桑:“他对人生的徒劳无益有一种颇为痛切的感觉”。
老子今注今译8.7-8.9 老子 5.0
中国文学史 下 9.3-9.16 章培恒、骆玉明 5.0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9.24-9.25 陈平原 4.5
有意识地补先秦诸子的学问。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和《庄子今注今译》个人觉得都挺好的,虽然我也没什么比较。陈的注释中既有古人小学研究的成果,又有今人的思想阐释,既疏通文意又有一定的学术含量。注释中许多考辨都很精彩,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治学方法。
《中国文学史(下)》是章骆著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本,虽然人在海外,但也要补中国文学史(下)的课哦!(虽然好像听说陈维昭老师第一节课就把这个版本批倒了??)
大概陈平原老师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就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著作吧。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学步入现代的过程(或者用他们后来的说法,“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这在当时应该是很创新和前沿的吧。价值在于写法和研究方式。
中国叙事学 8.25 浦安迪 5.0
理论方面的关键词:比较视域、原型分析和结构主义叙事学。范围是中国奇书文体,更具体一点是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所引极少。
好的学术著作整本书都是“问题意识”,随便挑出一点来就能作一篇大文章。然而浦安迪把这些“大问题”都一一安置在这本“小书”里,像他评论的那些奇书一样“细针密线”。
这本书学术含量很高却并不枯燥,读时甚至还常常大呼酣畅,比如看浦安迪先生提出的奇书文体百回大结构,十回为单元,三四回次结构,二十回聚散模式,简直如变戏法一般,又像智力游戏,虽觉有时似乎并不完全合式,却并不影响智识上的快感和乐趣。
浦安迪的思想史视野十分宏阔,从明清思想史的内在理路出发看四大奇书的命意问题,新人耳目,发现中国文人兜兜转转,嘴上用的都是佛道的时髦词汇,却都服服帖帖地被放进了儒家心学的框架里——内里还是儒家关怀。
Literary Theory 9.1-9.1 Eagleton 5.0
这本书在中国被翻译为《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这个翻译实在不高明,听上去仿佛像是本文学理论史,但其实倒不如说是一本文学理论衰亡史,伊格尔顿用他充满了巧妙的讽刺、双关,辛辣而雄辩的语言埋葬了二十世纪不同时期主导学界的“文学理论”,得出不存在什么“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具有政治性的。
他论证“文学不存在”时似乎使用了福柯式的谱系学研究方式:“文学”是历史的产物,它并不具备稳定的特征;而界定何为“文学”的过程,背后是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身影。
但他只是埋葬了这样一种固定不变的“文学”,而用福柯的“话语实践”找回了一种文学,这种文学概念是变化的历史的,这也符合我们阅读中国文学的感受——很难把中国古代的文学纳入任何一种西方文学的定义中去。回归修辞学、从策略上界定文学研究的提法也是诚恳的和宽容的。

最后的部分,伊格尔顿还指出了四个文学实践的重要领域,分别是反帝国主义与反殖民;妇女解放;文化工业与工人阶级创作,这一提出也同样是非常富有责任感的。
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并不适合那些想要了解文学理论史的读者。一方面,他瓦解了“文学理论”,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对于他瓦解的那个东西曾经有什么力量、究竟在说些什么还不了解的话,也就无法完全体会他瓦解的过程的巧妙与雄辩。我们只是被他雄辩的话语牵着鼻子走,跟随着他变魔法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理论,他们在伊格尔顿的雄辩前都显得无比脆弱,然而强悍的还是只有伊格尔顿。

这本书很多部分都是似懂非懂,只觉得伊格尔顿牛逼,这真是令人伤心。值得再读。
Remembrance 9.10-9.17 Stephen Owen 5.0
宇文所安的《追忆》。
这本书关注中国文学中对于“追忆”的关注,宇文所安的视野横跨整个古代文学史,援引的作品有先秦《诗经》中的《黍离》,也有清代沈复的《闲情记趣》。
全书分八个章节,宇文所安描绘了“追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侧影,或是提醒过往的悲痛,或是铭记历史的回声,有时追忆是一种仪式,代表着被铭记的渴望,有时追忆却是为了忘却,掩盖过往的创伤。
这是一本非典型的研究著作,从任何意义上它都很难被称作“全面”,它更多的是直接进入文本,就像是一首复调音乐,它试图捕捉一种共鸣,一种深刻介入历史的共鸣,它不求全面地概括中国文学的所有侧面,它只是力图传达一种感受,一种回响在历代中国文人心中的对于回忆的独特体验。
《追忆》的独特之处有二,一是诗化的语言,宇文所安先生的英文富有韵律,翻译的诗文也很有美感,每一篇拿出来都是美文;二是积极将自己的思想进入文本,宇文所安并不回避研究中的主观感悟,而是用思想证思想,让自己的哲学与古老的文本共振,因而一字一句既是阅读文本的领悟,也是宇文所安先生个人的生命感悟。这样的文字是充满热度的文字,力图与历史中的文本发生悠远的共情,不只是冷冰冰的分析论证。
普希金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然而宇文所安用他的研究向我们传达,“追忆”代表着一种被铭记的渴望,正是被铭记的渴望创造了历史,在对于往事的眷恋中我们感受到生存的真实。让人想到王德峰老师的课上对于艺术的定义:人类情感的保存。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8.14-9.20 曹雪芹 5.0+
这次阅读《红楼梦》,是将《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与主要依据程乙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红楼梦》对读。《红楼梦》的版本系统较为复杂,可以笼统的划分为脂本系统和程本系统,脂本系统中的不同抄本的底本是脂砚斋等人整理的抄本,仅保留前八十回。而程本系统则指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一百二十回印本,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近些年很多学者认为后四十回续书说不成立。夏志清先生认为,新近发现的《红楼梦》抄本已经证实高鹗续作的说法有误,既然无法确知续作者是谁,又无法明确指出曹雪芹之外的其他作者。那有什么理由不认为是曹雪芹本人的作品呢?大陆学者们固守续书说不肯变通,这背后可能不仅仅体现了学术观点的不同,更因为意识形态的左右,意识形态下曹雪芹已经被塑造成了封建的斗士,那么后四十回那些不够“先进”的部分只能找个背锅侠咯——高鹗就很合适嘛!此外,旧的红学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续书说为前提的,如果推翻了续书说,这些研究怎么办?这些老先生怎么办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高鹗改成无名氏——我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后四十回,反正不可能也不能是曹雪芹(手动滑稽)。
话是这么说,但我这次阅读时,仍明显感到后四十回与前四十回的差异,无论是叙事节奏的突然减缓、一些情节的模仿和重现、还是对于一些伏笔呼应的刻意强调,都让人读出一种续书人的腔调(续书人的腔调是什么?推荐看刘心武续红楼梦,把这种腔调展现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这是语感,骗不了自己。
另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作者另有其人(石头兄),曹雪芹和高鹗都是整理者,只不过一个批阅十载,一个只用了一年,所以前后水平有差异。这种说法似乎可以解释很多问题,不过也有些太挑战常识了,聊备一说吧。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8.14-9.3 白先勇 3.0
这是近年来名气挺大的一本红楼梦普及著作。
此书存在许多硬伤,白先勇认定后四十回都是曹雪芹所做,因而相比较于只有八十回的脂本,他显然更偏爱程乙本。这倒没什么问题,但他实在是太过于迷信程乙本,而且痴迷于在书中比对庚辰本(脂本系统主要依据的一个版本)和程乙本的不同,而且每每强行解释程本修改的妙处,这就让人难以接受。关键他很多地方的解释都有硬伤。比如谈“菂官”应做“药官”,就没有注意到“菂官”的“菂”与“藕官”的“藕”字在字义上的关联,而他得出程本“药官”更好的原因竟然只是“菂”字太奇怪了。再比如曹雪芹脂本中有给芳官改名“耶律匈奴”的情节,程本中删掉,余英时先生的书中曾谈到这一点,认为“耶律匈奴”的名字与曹雪芹的“汉族认同感”有关。而白先勇先生完全没想到这一点,他认为程本删掉这一情节更好的原因又是耶律匈奴这个名字太奇怪了,这样武断的分析比比皆是。

当然也有一些部分写的挺好,比如对于黛玉去世时描写的分析,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分析凤毛麟角。白先勇作为文学家,不在自己擅长的感性分析上用力,却处处掺和文本校读的工作,又并不认真分析,只是基于非常先验的立场,发表一些武断而浅薄的观点,实在让人觉得遗憾。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 8.25 萨孟武 4.0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8.25-8.26 余英时 5.0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是比较平庸的一本《红楼梦》文化研究书籍。从多个角度谈《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的关系,比如梳理贾府财务状况、探讨妾与仆人的地位等,这些有助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全书,此外,用终南捷径类比妙玉是段趣文。除此以外中规中矩。

余英时先生学术用力点本不在《红楼梦》,然而偶一涉足,仍然显现出极敏锐的学术判断和深厚的史学素养。
理论重点在前两篇,提出所谓的“红学转向”,是非常新结构主义的一种提法,实质是要求红学研究由外部研究(索隐、考证)转向内部研究(语言、结构、情节等)。但是关于“自传说”技术崩溃的两点表现的总结非常精准(他传说、合传说的提出和伪证的出现)。此外,由于“两个世界”提法不可避免的规范性,所以论证的过程略显吃力,有些论述不太站得住脚。
之后几篇独立的文章分别谈不同的问题,大都立足考证,显现出很深厚的史学功底,论证过程非常精彩,大师就是大师,值得学习!
最后,我再做一些个人化的推荐,分别针对我本专业文学专业的同学,和其他非专业的读者朋友。
小说的推荐当然是不区分专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亚自不用说,“中文系学生连XXX也没读过?”系列,其余的小书我推荐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和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对于文学专业的同学,我强烈推荐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和余英时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对于其他读者,我强烈推荐宇文所安先生的《追忆》,绝对不同的学术著作阅读体验,文笔和思想性都是一流。
以上。
欢迎大家转发或点击在看啊!
当然最期待的还是你能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