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力》罗杰·费希尔 读书笔记
前言
有些人际关系能处理得当,有些则差强人意。和有些人在一起,我们感到自在、自信、有安全感,能一起商量解决问题。可同另一些人交往起来就不那么舒服,没办法谈拢,更不用说推心置腹了。我们总是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而往往归之于缘分:“事实如此,没办法,我们就是走不到一块儿。”我们总觉得问题出在别人身上,却从未想过自己如何去改善彼此的关系。虽说关系是双方的,但有一方努力就能改善关系。人们的态度会彼此影响,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别人的回应也会改变。本书的前提就是这种改变是可以实现的,我们都有能力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持完全积极的态度:我去做对自己有利同时对双方关系有利的事情,而不在乎对方是否这么做。
第一章 目标:建立有效处理分歧的关系
人们往往会误以为建立或维持一种关系本身就意味着对另一方行为的赞同。
意见相左的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比意见相同的人的这种关系珍贵得多。
解决分歧的能力需要六项要素:保持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理性);理解万岁;加强沟通;信任至关重要;以柔克刚;接受对方
良好的建设性关系不必具备的一些特征:赞同;相同的价值观念
将关系(互动过程)与实质利益(结果)分开,不通过实质利益的妥协就建立良好关系
第二章 第一步:分清人际关系和实质问题的不同
不要使双方关系依赖于意见一致与否
不要试图(做出实质性让步以)换取好的关系
第三章 策略:持完全积极的态度
切记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甚至改变原有信息使之符合新的需要
不要将关系建立在对等的原则上,期望一方跟着另一方走,不要把关系想成是由每一次“对等的”交换构成:不要想“我这次帮你怎么样,你下一次就应该对我怎么样”,这种想法非常有害
以上是不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两个因素:观点偏颇和依赖对等
成功策略的必备条件:不受意见不一的影响;不用做出让步;摆脱偏见;放弃对等原则;不要划分永久的“界限”,开放性的策略
第四章 理性:保持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过于激动和强烈的情绪会使人失去判断力,变的冲动,不能理性思考;过于冷淡则会削弱积极性和理解力
如何保持理智与情感的平衡?1.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旁观者角度,分析双方情绪,距离感减少自己情绪波动对行为产生的影响;2.不要感情用事,管住自己的行为。帮助情绪平静的方法:稍稍休息一下、从一数到十、咨询或请教第三方;3.承认自己的情绪。不要掩饰感情和情绪,要学会正确表达;4.谈论情绪。表达出情绪,承认它们的存在,并向对方解释情绪产生的原因。开门见山、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直接询问对方的看法和想法,声情并茂地充分表达,予人方便,勇于承担责任和及时道歉;5.在情绪上来之前有所准备。预测各种情绪反应,想想什么时候自己可能生气,自己说什么话可能引起对方生气。培养积极情绪——回忆自己某个士气高涨、精神饱满、乐观自信、干劲十足的时间、地点、场合,在想象中将自己代入那时的状态,好像自己仍受到积极情绪的鼓舞,这种方法能帮助你摆脱当时情绪的困扰,换一个好心情
(读到这里不禁感叹:沟通力中的“力”,是一种智力上的“力”,也是一种”心力“。沟通,并不仅仅是直接询问对方的看法和表达自己的看法,把双方的看法明着摆到桌面上那么简单)
造成破坏性影响的情绪:对自我:不安全、无望、无助;对他人:厌弃、敌意、冷漠
造成积极影响的情绪:对自我:安全感、乐观、自信;对他人:认同、尊重、关切
第五章 理解: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
积极去理解对方:询问对方关注的焦点(对方的利益、对方的观点、对方的价值观)
勇于拓新:坦诚和自信,不把话说死,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才是真正的强者
设身处地:倾听别人的叙述,互换角色,用图表显示对方目前面临的选择,求助第三方(如心理咨询师对家庭、婚姻关系的干预;内部可以将允许唱反调的机制制度化)
第六章 沟通:作决定前征求和倾听对方的意见
阻止有效沟通的三个障碍: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交流;单向沟通,只“说”不听;说出去的话自相矛盾(原因有三个:我们考虑的利益不同;我们针对的听众是多层次的;由于自己互相矛盾的情绪传达了模糊的信息)
加强交往的三种方式:作决定前先征求他人意见;积极倾听对方意见(询问、让对方参与谈话、表达自我时清晰明白、帮助对方成为积极听众);预先做好计划,设计沟通过程以避免自相矛盾(明确目的,表达自己的矛盾心情而不要掩饰,利用私下场合解决听众层次不同的问题,事先计划减少情绪干扰——如夫妻每周有专门的时间段在咖啡厅这样一个温暖柔和的场合沟通攒下来的问题)
第七章 可信度: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影响自己可信度的因素:双方沟通是否不经意?我们是否没把明确的承诺当回事?我们靠不住还是没有诚信?
如何保证自己可信度:靠得住、不含糊、守信用、重诚实
如何对待对方可信度:不能太过相信对方,也不能疑心太重
帮助对方建立可信度:抵押能减少违约的发生;给对方应有的信任,当疑虑在心时,向对方解释自己的疑虑并倾听对方的说法;公正、明确和具体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不要把对方曾经的错误当成把柄,而要当成双方共有的、未解决的问题
造成不信任的原因:互不相容的意图(不信任竞争者)、健忘、捉摸不定(我们更容易相信一个生活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人,而不是一个随心所欲、变化莫测的人,但实际上后者可能同样或者更重视作出的承诺)
品行和道德不应成为信赖的必要或充分条件(品德好的人也有破产的时候),信赖基于风险分析,而不是品质
第八章 说服,而非强制:有话好商量
是人身攻击还是就事论事
是占据上风还是解决问题
过早定论还是乐于听取其他意见
关注立场还是寻求利益
非此即彼还是多重选择
使对方屈服还是心悦诚服
使对方没有退路还是改善自己的选择
第九章 接受:认真对待与我们有分歧的人
破除成见(我们习惯于把身边的每一个人概念化)
同真实个人打交道(重视对方的个人经历)
给对方利益以应有的重视
不必忽视双方的差异
以实际行动表示关心
第十章 协调一致:综合所有要素使之相得益彰
因地制宜,找出对方的特点,不要“以不变应万变”
评估双方关系的现状,防微杜渐
重视更为重要的关系
短期关系也要遵循同样的原则,说不定后会有期(这不代表要用打理长期关系的精力和资源投入来打理短期关系)
采取适合自己风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