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东林党″是如何受到“阉党″的迫害?》 一一陈再明一一2019、10、6
明万历年间,朝廷中正直势力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便是醖釀″东林党″与“阉党″长期对立的主要原因。而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以后的长期怠政,更使政治变得糟糕起来。因此,在说明“阉党″迫害“东林党″之前,先要从正直派官吏与邢恶派官僚的对立过程说起。
明神宗怠政的口实,绝大部分是推说有病,频频以身体欠安为由不问政事,使明朝的政治一天天坏下去。其中大者是官吏的任免处于半停顿状态,在职的官吏不能正常升迁,空缺的职位不能及时得到补充。于是,朝臣之间由于皇帝怠政,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则分成派别,争斗不已。以气节自负、敢言直谏的一派,有时难免过于激烈,门户之见也不无影晌,但大体上说,是比较进步的,较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这一派便被称为正直派。另一派所主张的,不能说没有合理的部分,但其中谋私的成分占相当的比重。所以,这一派历来便有邪党之称。
两派斗争的第一阶段,发生在″争国本″的大事上。“争国本″即朝臣们要求明神宗早日确定皇长子太子地位的谏诤。原来,明神宗不喜欢为他生下第一个妃子王氏,而宠爱为他生下第三个儿子的郑贵妃,有意在继承人问题上废长立幼。后来,到了万历三十四年(1606),首辅沈一贵与他的对立者东阁大学士沈鲤的同时罢官,虽然宣告了大臣中邪恶与正直两派势力斗争的一个阶段的结束,但两派的斗争仍未停止。沈一贵在位时,浙中颇有附从之徒,这些人在沈一贵去位时并未全部离职,他们与沈一贵留下的其他支持者,以及后来新加入到这一派中的许多官吏,在新的条件下,继续跟正直人士进行一系列争斗。朝臣中两派逐渐各自形成了不同名目的党派。东林党便是由一批正直派人士结成的党派,其名称的由来与顾宪成有密切的关系。
顾宪成(1550一1612),字叔时,世称东林先生。无铴人。万历四年(1576)考中乡试第一名。万历八年(1580)考中进士,授官户部主事。顾宪成不阿权贵,因而仕途很不顺利。万历十五年(1587),被谪为桂阳州判官,万历二十二年{1594),被革职为民。罢官后家居,家乡原有东林书院,顾宪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诸人讲学其中。顾宪成与其共同讲学的人,都是虽处逆境,却不忘关心朝政大事,从这个书院里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用语,便很清楚地可看出他们的心迹。所以,他们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不遗余力。朝廷内外同声附和的正直派士大夫,便逐渐被政敌称为东林党。
在正直派逐渐被称为东林党的同时,邪派势力则形成了宣、昆、齐、楚、浙等党,这是以沈一贵的追随者为基础,逐步扩大成员而形成的。宣党首领汤寅尹,宣城人。昆党首领顾天峻,昆山人。齐、楚、浙三党是科道官按出身所在地地名山东、湖北、浙江而形成。齐则张延登为之魁、楚则田生金为之魁、浙则姚宗文为之魁。齐、楚、浙与宣、昆声势相倚,并以攻击东林、排除异己为能事,彼此狼狈为奸,勾心斗角。两派形成不同名目的集团之后,相互间以空前激烈的程度进行了一系列争斗,一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其间重要的包括王元翰案、淮抚李三才之争、辛亥京察、荆熊相争及韩敬科场案等。
万历四十三年(1615)以后,由于邪派官僚的势力压倒了正直派,因而朝廷中邪派官僚肆意打击正直派官僚。直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以后,邪派官僚内部发生了分裂,也就大大地有利于朱常格继位(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由他长子继位)后东林党的得受重用。但朱常格在位仅权不到一个月,因服用红药丸致命,帝位由其长子继任,是为熹宗。熹宗之能登上皇帝宝座,与东林党的杨涟、左光斗、刘一燝、周嘉谟等的支持关系极大。这样,天启初年也就形成了正直派官吏,掌握了大部分的朝政,造成“东林盈朝″的局面。
这个局面只维持了四年。天启四年(1624),腐朽的宦官魏忠贤集团的″阉党″兴起了,终于代替东林党的势力,在朝廷中占据了优势地位。造成这个局面的最大原因,就是东林党的门户之争和邪派官僚的投奔魏忠贤。魏忠贤,他入宫为宦官,与客氏(熹宗的乳母)相要好,又由太监王安的推荐有关。这二人都是熹宗宠信,魏忠贤不久也就调为司礼秉笔太监,其兄魏钊也成为锦衣千户。于是一些邪派官僚,如给事中霍维华、礼部尚书顾秉谦、南京礼部侍郎魏广微等人纷纷投靠魏忠贤。正直派的东林党官员杨涟就于天启四年(1624)上了有名的二十四罪疏弹劾忠贤,但是经过客氏在熹宗面前求情,魏忠贤丝亳不受处罚,杨涟反而受到″严旨切责″。魏忠贤(1568一1627),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少年时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由于为赌债所逼,就自行阉割,于神宗时混入宫中为宦官。和客氏相要好,二人结成“对食″(形同夫妻)。由熹宗赐名忠贤,当上了惜薪司太监。后调为司礼秉笔,开始掌权。
魏忠贤集团的″阉党″,到了天启四年(1624),向东林党进攻共有两次。一次把大学士刘一燝和吏部尚书周嘉谟,逐出任职。另一次制造了汪文言下狱之案。直到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败下阵来之后,双方的争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直派官吏的东林党人,开始丧失自己在朝廷中的优势地位,而魏忠贤集困的阉党,则开始进一步招收朝野的邪恶派人物,逐渐走上垄断朝政的阶段。"阉党″的势力扩充、遍植死党,有崔呈秀等″五虎″、田尔耕等“五彪″、周应秋等″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的徒辈,不可数计。
阉党更加残酷打击异己,迫害东林,实行恐怖统治。展开了对东林党的大围剿,为了明确打击目标,邪恶派官僚搞出了许多黑名单,献给魏忠贤。将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百余人,列为东林党人,令忠贤凭以黜陟。这场大围剿,魏忠贤虽是总指挥,但当打手的却是邪恶派官僚。出击频繁而规横最大的事件有三:“六君子之狱″、″七君子之狱″及“《三朝要典》之炮制。“六君子之狱″发生在天启五年(1625),包括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及顾大章。六君子下狱后,受到严刑迫供,箠楚甚酷,其死铁钉贯耳、惨不忍睹。″七君子之狱″发生在天启六年(1626),七君子中除去高攀龙赴水自杀拒捕外,其余六人皆死于狱中。《三朝要典》之炮制,也是发生在同年,被阉党斃诏狱者十余人,下狱谪戌者数十人,削夺者三百余人,革职贬黜者不可胜数。于是,朝中善类几乎为之一空。
魏忠贤权力达到顶巅时,在全国遍建生祠,总数超过四十个。建祠者对魏忠贤表现了吹棒拍马屁的能事,称以″尧天帝德,至圣至神″。然而,到天启七年(1627)秋季,魏忠贤便从权势的顶巅一下子跌进了万丈深洲,落了个粉身碎骨的下场。这是由于熹宗的死去,他的后山倒了,继任的思宗崇祯皇帝,不再赋予他权力的缘故。明熹宗之死和朱由检即位,标志着魏忠贤专权的结束。崇祯皇帝在人人喊打的局面下,当即决定向魏忠贤开刀。同年十一月初一,下达了把魏忠贤安置于凤阳的命令,夜间遂自缢而死。死后,被诏磔其屍,悬首河间。同月十七日,客氏也被笞杀于浣衣局。
(本文笔者是《兴亡明朝》一书的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