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LESS
据说,全球大约有七十多亿人口。在这七十多亿人口中,每年有多少人“漂”在各地,这个数字估计没法做出精确统计。人生在世,其实就是一个“漂”字,说得好听点,看上去很像蒲公英种子,但跟蒲公英的差别还是很大;漂泊的人,永远不如蒲公英种子那般幸福。
我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当然我自己也常常“身临其境”):一到房租到期,想法子续住或搬家的“南北漂”们左右为难,在大街上左顾右盼,假如此时夕阳正好照在他们脸上,那副表情很像一副“不知乡关何处”的中国画。每到“搬家”的时候,大包小包,一帮人哎哟喂妈呀地叫着,不知道该怎么办似的。搬“家”成为生活的常态,很多人就想早点安定下来,再也不想过那种把“家”扛在肩上的日子了。而且搬来搬去总算明白了一点人生的哲理:人生最好是学会做减法,每搬一次“家”,就该丢掉一些不需要或看上去并不重要的东西,尽管一开始你觉着那些东西实在很重要。假如觉着样样都很值钱,样样都舍不得丢弃,那么搬着搬着就发现不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包括不想要的生活也会越攒越沉。我想,此后很多人都会明白“无家可归”的意思,尽管当时老师苦口婆心地解释,很多人始终都不能明白,但我想经过几次搬“家”,一定是明白得心眼儿都跟明镜似的。
2018年的时候看电视剧《远方的家》,那个好夸自己儿子儿媳怎么有出息的宋明亮先生,最后被儿子儿媳搞得无家可归,活着活着反倒觉着自己活回去了。一开始,他嫌弃他那没有被明媒正娶的妹妹,结果还生出一个不大有名分的外甥,而且到处夸耀显摆自家的孩子,搞得兄妹关系特别紧张。谁晓得啊,最后自己打了自己的脸,连个立锥之地都没了。
所以说这人啊,你在这世上活着,你在这世上“漂”着,谁都没个准儿,兴许今天得意的你,明天就成了最失意的一位。大家伙儿都差不多,反正活着就为混口饭吃,彼此嫌弃,甚至伤害实在没有必要,能把一颗“漂”着的心笼络下来,那也算活得明白。然而,要说事与愿违,大概再没有比人伤人心这么毒辣的糗事了,本来想看看笑话再帮一把的,没想到大伙儿之间就开始你笑笑我,我反过去笑笑你了。那些自认为过得不错的人们,往往会伤害那些过得不如他们的人们,把别人的“漂”当成一种生活的“活该”,或者叫“活该的生活”。我常为这样的世间深感难过......
虽然这部电视剧带有明显的说教色彩,比如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不断在灌输给世人,甚至还话里带话地说,学历越高的人似乎越傻,把那点小精明全用到占便宜上了。而且突然间儿子不值钱了,闺女才是靠得住的孩子这一“偏见”,明显带有中国人偏激的一面,跟过去唯有儿子值钱的理念相反了。我认为这一理念的“灌输”实在缺乏情商和智商的“共同协作”。要我说,人这玩意儿不管要好还是坏起来,其实跟性别没有一点关系,公的母的都一样好或一样坏。再说,小市民唯利是图的心理,跟学历其实没有一点关系。高学历精明地占便宜,低学历或没学历也是猴精似的占便宜,人性跟学历哪有半毛钱关系?
但我还是想多说几句。这部电视剧里面还提到一个老中医马大夫,老伴儿死得早,结果两个儿子为了老人的财产、尤其是房子,整天跟老爷子开“视频会议”,要求趁老爹还清醒,把财产分清楚,要不然老人一蹬腿儿,兄弟俩为财产指不定要打成什么样呢。当然,故事的结尾也是强有力的说教模式,让马中医的两个儿子改邪归正了,懂得怎么孝敬老人了,可是这样的糗事在人类并不会消失。换句话说,未来还有这样的老人,会被子女搞到无家可归的地步。
这些年,很多人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这些“身外之物”,反目成仇或大打出手早已不是新闻;人心变得越来越硬,似乎也在应验着人类的倒退。但说到底,人生一世,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财产”?至于因为这些东西搞到无家可归的故事,想想真让人寒心。人为什么会是这么可笑而又可怜的物种呢?
有句话说得真好,出了国才知道爱国。这话的意思稍微“缩小”一下,出了家门才知道哪儿好过,哪儿难过;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话也不是白说的。
打我记事起,中东或其他一些地区,打仗打得那叫一个“热闹”,可是如今眼看着我都奔四了,那些地方的正反派好像还是没有打明白!他们倒是打热闹了,对那些因战事而搞得无家可归的贫民来说,他们的样子真让人难过,因为日子基本上没了盼头。
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不在少数,越看越让人难过。我的学生时代,就为《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掉过泪(当然感人的故事远不止这两部作品);虽然我知道这样很对不住喜欢哭天抹泪的林妹妹,我也想为她的遭遇掉眼泪,可我想到那些被“炸”得没了鞋子、甚至只剩下半条命的穷孩子,我就觉得林妹妹的眼泪真是为她自己“还账”而流的,而那些冲突地区贫民的眼泪,那是为实打实的全世界而流的,那是为人类命运的悲观而流的。
不知道有多少个“桥段”,有无数的“我”站在十字路口,或者坐在公园一隅,甚至在什么让人容易想家的地方,想着自己的明天,心里惦记着丰满的未来,却被骨感的现实打得鼻青脸肿,那时候就特别想家——可是好笑的是,天地那么大,竟没有“我”一块立锥之地,一切都像疯了一样没了规律。“我”想不通自己到底怎么了,混到如此地步,天理何在!
无家可归固然难过,有家不能回好像也不怎么让人高兴。也许,真正的无家可归是像三毛说的那样,心没有地方栖息,所以搬多少次“家”也是流浪;而流浪的含义,说穿了就是“漂”。肉身所在之处,自然就是“家”之所在。然而,人人都想有个家,不管是安置肉身,还是“寄放”灵魂,有个去处总比无家可归的感觉要好出无数倍。
因为“家”的重要性,房价一直不会降下来,地主也永远都是“受益人”,而把房子和家等同起来的人们,一生不过是可怜的佃户,为了还清地主的租子,一辈子过着起早贪黑的辛苦生活。每当夜深人静,你盯着半空中的月亮想想,原来我们过得就是这样的一生。
无家可归好似灵魂无处寄托。尽管我们不知道灵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当你感受到“家”的温暖的时候,心里莫名其妙地踏实下来,那应该就是不再流浪的征兆。可前提是,“家”里还要有你值得惦记的灵魂,否则,内心的失落会让人更深一层地感到无家可归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