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把自己“作”进了村——烂木头英伦降落满月纪念

为了纪念自己来英国满一个月,也抱着一种“既然来了,也要给豆瓣的父老乡亲报个平安给个交代”的心情,有了这篇日志,以飨诸位一路支持我的友邻。标题里的“作”念第一声,为了体现我出国这件事背后的荒诞性、戏剧性。本来这篇日志的标题可能是《烂木头进村啦!——英伦生活一周/两周实录》之类的,但鉴于遭遇了之前广播失灵的浩劫,我也迟迟没有正式动笔,今天借着复活节的机会,也趁着我的第一篇Essay还没那么紧张的时候,久违地真情实感抒发一下。
我从2006年开始养成了每周写日志的习惯,即便我没有见识,哪里也没有去过,但依然可以在小小的一亩三分地里让自己活得风生水起。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好奇我的这种文字吐槽习惯到哪一年才会停下来。答案是2018年,从立志要去到新环境,着手准备申请,学雅思开始,我放弃了大部分的娱乐活动,也暂停了自己中二少女味浓郁的每周吐槽习惯。即便来到英国,来到了一个大家想象中应该压力减缓的世界里,烂木头还是顺着惯性沉默了。我没有像我的旅居日本的友邻药水君一样,勤奋地到处张望与探索,更多时候我过着一种极为自然的平淡生活:逛宜家,自己装简易家电,买菜,做饭,通勤。
很多年前我问过移居加拿大环球做审计的精英同学:为什么你去过那么多地方,但是从来不见你提起任何一个城市,也不分享。她说:可能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好奇心不重了,感觉自己逐渐成为了一个无趣的人。
成年人对生活的麻木感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烂木头诊断自己大抵也进入了这样的轮回,但还想着最后挣扎一回。


我生活的城市叫考文垂,在二战的时候几乎被夷为平地。你在旅行APP里能找到最知名的景点就是被毁掉的考文垂大教堂。关于考文垂最出名的传说就是和歌帝梵巧克力同名的Lady Govida的骑马故事。
心情好的话买完菜可以顺道在市中心踩踩石板路,抬头看看蓝天和大教堂的塔尖。在这局限的视角里,考文垂是个安逸舒适宁静的小城市。但是,也就止步于此了。
和隔壁的法国邻居聊起考文垂,我们都觉得身为华威的学生,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location。名为华威大学,事实上却位于华威郡和考文垂的中间,和伯明翰形成了一个三角区,彼此都离得不远。当地的教职员工大部分往来于伯明翰或者利明顿皇家矿泉。尴尬的地理位置让住宿在不同地区的同学还得分开去不同的地方做police registeration,校内核心的归华威郡,住边角的归西米德兰管。
从考文垂市中心坐公交车去华威大学来回大约3.9英镑,而去火车站坐车去伯明翰却只要两英磅多。在家里定位常常显示自己在伯明翰,有时候也很恍惚很迷幻。一开始总是跟人介绍自己是“住市中心的”,再后来才明白小小的西米德兰地区有多得数不清的小城镇,大家每天各回各自的小地方,所谓市中心的概念,不存在的。



虽然城市不大,但是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却有十几个,古色古香的图书馆也是通勤路上能看到的养眼风景之一。
因为来英国生活,手机里多了paypal, uniday, trainline, nxbus, railcard一系列的APP,前两周迎面而来的各种手续,各种表格,有些优惠会因为我是mature student而需要额外的证明。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麻烦事。我反而非常享受这种遇见麻烦处理麻烦的,属于30+女性的独立生活。仿佛我早就该这样了,除了自己,没办法依靠别人。
哦对了,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的那一天,俄航弄丢了我的行李。这大概是我筚路蓝缕的英伦之行中最drama的情节。当我背着装着我熊猫儿子的书包出现在华威时,连学校接机staff都感到不可思议:你可能是我在华威见过的第一次没有行李就来学校的孩子。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旁友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也是我刚来英国遇到最好玩的桥段。
烂木头:俄航把我的行李丢在莫斯科了。
考村村民:闻所未闻啊,还有这种事。
丹麦小哥:(冷漠脸)那挺糟的。
画风分割线~
哈萨克斯坦:我爸经常坐俄航,他上星期刚丢过,没事的!
印度三哥:对对对!俄航就是那么垃圾的!全世界最差劲就他们。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有啥我能帮忙的吗?我叫奥利维亚!
俄罗斯同班同学:我自己都不坐俄航,我劝你坐英航哦!
我们不能评判谁的回应更友善,只能说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历,同理心水平的高低让每一个人的表达都显得南辕北辙。我喜欢这种“百花齐放”的感觉。


考文垂市中心最大的市场叫做Coventry Market,而事实上它的规模大概就是一个上海小区的菜市场吧,蔬菜瓜果酱料芝士,布料,修鞋,儿童摇摇车,廉价香水,猪肉铺子,应有尽有。和国内的便民性不一样,这儿的营业时间很傲娇,往往四五点就关门歇业了,每周四更是只开半天。
其实比起TESCO和SAINSBURRY,这里的东西更便宜。从我性格而言也更喜欢逛有讨价还价余地的当地菜市场。朋友,想练口语吗?想品尝当地百姓的生活鹈鹕味吗?来菜市场吧,大家免费和你唠嗑不收钱。 卖菜的叔叔:卷心菜就是我的特色,别家没有!(好的,坚持你的风采!) 卖cheese的爱尔兰大爷大妈:我们不属于英国的哦,不属于不属于。(好的!坚持你们的口音!)
“Darling, have a lovely evening."
"Oh, you made it." (当我终于抠出了几个硬币)
喜欢买菜时的温柔寒暄。


新生欢迎周的时候,几乎天天都给自己布置任务,硬是让自己无师自通,在官方的campus tour之前了解了学校的地理情况。
华威就像一个森林大学,随时随地走着走着,诶?2万步达成了?似乎可以安营扎寨BBQ的感觉。但是,路白走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徒劳无功的路也有它的意义。就好像有一天下午本来想去参加远在西边的society fair却因为queue太长被当场劝退,然而却因此经过了当年想申请却没有申到的lakeside住宿区。看到了学校传说中晴空万里里最好的风景,大池塘里的白天鹅。
可能是受华老师《小小陌生人》《房客》的影响,我喜欢矗立在静谧环境里的房子。路过这些自带乡村美的校舍时不禁幻想:如果我当年申请成功了,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新生欢迎周的第一天,去整个华威最热闹的piazza转了一圈。关于“热闹”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英国乡村的热闹大概是上海的熙熙攘攘再稀释一万倍。拿了艺术中心这一个演出季的节目单。9月就买好的《守夜》话剧票,转眼后天就要去观赏了。真的很期待说出我心里那句台词:从八年前第一次读小说到今年第三次读,到如今可以在家门口看它被搬上话剧舞台,我的文学追梦人生没有遗憾了。

降落英国一个月,总结如下:
1.出国,或者说换个环境并不会一定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因为人和人本质上差别太大了,不珍惜资源的依旧不珍惜资源,努力家依旧会像以前一样努力。
2.老干妈和李锦记是人类伟大的发明。炒饭炒菜加一点,什么东西都难吃不到哪里去。
3. 自律这件事情很重要,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要求,tutor也好,department director也好,不会有人主动搭理关心你的。
4. 英国本地人圈子确实不容易融进去,但是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EU国家和你一样操着第二外语的朋友往往真诚友善。
5. 德国人是真的办事严谨,说一不二,道德感很强,守时守礼。
6. 肉未必就比上海要贵,买个黄牌价的鸡肉1.9英镑可以吃个三顿。而如果餐馆吃个体面饭没有十几到二十英镑下不来。
7. 今天和忆秋老师聊起年轻人的学习懒散的情况,我发现自己也许又陷入了爱judging别人的老毛病,其实管好自己最重要。毕竟我也到了一个要节省自身能量的年纪啊。

离开家乡之后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许多年不联系的亲戚开始联系我,过去的同学小心翼翼问着试探性的话,也有甚者开始给我贴上了所谓勇敢的标签。
“我好羡慕你四处逍遥去旅行;你真是有钱放浪不羁爱自由;哎哟,你真是了不起,你想做的事情我们都不敢的。” 作为一个活了30+年的成年人,我太明白这种“温暖关怀”背后是人们对小概率事件的好奇。
很多年前我也会对别人说这些客套恭维的话。直到别人对我说:你也可以去做呀?你不去,你不做,只是你内心没那么想。你说着羡慕别人的话,也不代表你真的认可别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勇气可能是与我的背井离乡最没有关系的形容词。如果只是觉得“放弃稳定的名企工作,没有收入”是一件有勇气的事情,那我反而想说:也许你不知道,放下这些,我得到了更健康的身体和精神。
任何一个遭遇了类似来自个人生活和工作瓶颈的想要找到出口的想要换个活法的人,也许你也会做出和我一样的选择。至少尝试一下这种选择。别人选了别人的路走,你没选,你觉得自己人生没别人那么荡气回肠,因为你不是她,你不明白。

最后,用一首我很钟意的歌曲《失联少女偶像》里的歌词自勉一下:
梦是她每天晚上接的客,
压力再大也保持她的固执,
舞台再差也享受它的注视,
她最害怕被遗忘她的故事。
by烂木头
于2019年10月21日 1:55 英国考文垂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