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力士铛(音撑)”
梁山好汉们大碗喝酒的时候,不会说用的是什么酒杯。因为没那么讲究,粗瓷大碗和草莽英雄气质更配。
李白好酒。诗仙喝酒当然不同,酒要好,还必须配上顶级酒具才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中的“玉碗”、“金樽”,可以参考“何家村遗宝”展开想象。


李白在《襄阳歌》里,举了四种酒具: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舒州杓,力士铛,
诗中的“鹦鹉杯”,经孙机先生研究,指的是用南海所产鹦鹉螺的壳制作的酒杯,这种酒杯昂贵难得,为人推重,故得李白吟咏。这一说法已经基本被普遍接受,近人注释此诗的“鹦鹉杯”,不少已经采用其说。在近期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焦遂也拿着一只鹦鹉杯。

“鹦鹉杯”有图有真相。诗中的“鸬鹚杓”和“舒州杓”,一般说是如鸬鹚颈的长柄杓,和舒州产的杓,都是当时的名牌产品,得到李白吟咏。这么说似乎不成问题,但没有直观的认识,总隔了一层。
今天的重点是诗中的“力士铛”。“铛”是三足温酒器,可以参考“何家村遗宝”,无异说。

“力士”则不好理解。孙机先生的解释是:“力士”是对坚实制品的一种美称,就如同“百炼刀”、“贡酒”、“贡米”一般。1982年江苏镇江丁卯桥出一大批银器,有140多件器物上面刻有“力士”二字。《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四》提到:“豫章力士瓷飲器、茗鐺、釜”。都是这种用法。孙机先生这一说法,几乎没看到被采用的例子,有吗?我则是相信的。
为什么“力士”能和制品的坚实品质联系起来呢?孙机先生说其语源尚无一致看法,有待作进一步地探讨。
孤陋寡闻,不知是否有人提出过下面的看法,估计是有的。这是当时佛教流行的背景下的产物,“力士”是对佛经中的“那罗延”的翻译。
那罗延:此云力士,或云天中或云人中力士,或云金刚力士也,或云坚固力士。(《一切经音义》)
隋文帝杨坚,鲜卑小名那罗延。“坚”与“那罗延”对应,都取其坚不可摧,金刚不坏之意。器物上刻写“力士”与之取义正同。
江苏镇江丁卯桥出土银器上的“力士”,齐东方先生认为可能指工匠的名字。在当时佛教流行的背景下,南北朝隋唐有不少人从佛教中取名,除了上面提到的隋文帝杨坚,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五》举了几个例子:
北朝时人多有以神将为名者。魏北地王世子名钟葵。元叉本名夜叉,其弟罗本名罗刹。孝文时又有奄人高菩萨。尔朱荣子一名叉罗,一名文殊。梁萧渊藻小名迦叶。隋时汉王谅反,其将有乔钟葵。隋末有贼帅宋金刚。唐武后时岭南讨击使上二阉儿,一曰金刚,一曰力士,即高力士也。
李白给自己孩子取名“明月奴”、“颇黎”可能也是佛教影响的产物。
在此背景下,唐代有一个银器工匠名“力士”很正常。
但器物上刻“力士”是工匠名字,这一说法放在这里有一些问题。试想,李白时代有一个以制作酒器闻名的工匠叫“力士”,他做的铛是名牌产品,得到李白称咏。中晚唐的江苏镇江丁卯桥也有一个银器匠人叫“力士”。如果“豫章力士瓷”也这么理解,做出名器的制作工匠都叫“力士”也太巧了。按照孙机先生的理解,“力士”泛指品质,就没有上面这些问题。
如果能进一步指明,当时社会生活中流行哪一部有“那罗延”的佛经,将更有助于证明这个问题。
如果上说符合事实,当时社会生活中应该有多方面体现,不应该只出现在这么几处,就是说可能有反映这一现象的新考古材料出现。
找了一位敦煌文献方向的同学,咨询有没有相关材料,未果。
另外:上文所引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四》
豫章力士瓷飲器、茗鐺、釜;
在《旧唐书·卷一百零五》作:
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碗;
《旧唐书》的“名瓷”应该是对《新唐书》的“力士瓷”的翻译。此例中,似乎《新唐书》更能保存原始材料,《旧唐书》却做了通俗化处理。
-
明天会更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19 17: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