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做到这3点,孩子才不会逃离你
01
最近火的一塌糊涂的《小欢喜》,我也忍不住追起来。
看到陶虹饰演的单亲妈妈宋倩一直在以爱的名义各种控制女儿乔英子,让我一再想起最近看的育儿书《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告诉我:看见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电视剧里,宋倩不是不爱英子,而是她看不见女儿,看不见女儿的需求。
乔英子喜欢吃油条、油饼、豆浆、烧烤等等这些垃圾食品,但是宋倩认为这些食物油腻、不卫生,吃了容易拉肚子,生病了又影响学习。高三学生以高考为重,一切影响学习、影响高考的事物,都必须杜绝。因此,英子不得已必须要吃妈妈为她做的健康、补身体的各种食物,比如:难以下咽的海参、看着像鼻涕一样的燕窝。
在高三誓师大会上,学生许愿环节,把愿望写在气球上放飞梦想。英子写了关于天文的愿望,妈妈要求英子重新写,必须写考清华、考700+分。
英子逃课去玩乐高,被妈妈发现后,俩人紧张的关系彻底爆发。
妈妈认为,她为了女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回归家庭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的生活、饮食起居以及学习。起早给她做早餐,下课回来给她答疑、补课。女儿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逃课去玩乐高。
英子觉得妈妈给的爱太多、有负重感,不是她需要的。英子逃课玩乐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被妈妈的爱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把爸爸准备的房子作为秘密基地,用来呼吸换气和释放压力的。

宋倩把她认为最好的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女儿却觉得这是负担。这就是,妈妈没有看见孩子,看不见孩子的梦想,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只看见自己拥有的,把自己拥有的一切付出给孩子,她以为这就是最好的爱。殊不知,看见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英子通过各种方式跟妈妈沟通,希望妈妈同意她考南京大学,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妈妈拒绝。 作为单亲妈妈的宋倩,不能接受女儿离开她。女儿是她的一切,女儿是她付出爱的唯一出口。如果女儿离开她,她的世界就崩塌了。 而英子坚决要考南京大学,就是为了逃离妈妈窒息的爱,希望独立生活。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英子长大了,她有自己的梦想,她希望离开父母的怀抱去闯荡。妈妈却舍不得放手,不懂得对孩子放手,该退出的时候舍不得退出。
02
今天在看大J的书,看到她写工薪阶层的爸爸对她的富养那一段,感触良多。 在她小时候,总是跟爸爸提出十万个为什么,爸爸每次都能给她满意的答案,所以对于爸爸对她立的规矩,她也都认为是权威的,从而乖乖遵守规矩。于是,她对爸爸无比崇拜。 直到她上了初中,爸爸很认真诚恳地对她说:
“爸爸其实不是懂得所有的事情,你现在上中学了,会学到很多爸爸也许都不懂的知识。所以接下来你遇到的问题,可以自己做决定。当然,如果你需要和我们商量,也是可以的,但要记住:爸爸说的只是供你参考,因为爸爸真的不是什么都懂。”
从这件事之后,一直到她自己养育小孩,她明白了为人父母需要“先立后破”。 她说:
立规矩,是为人父母的本分;而懂得“认怂”和退出,更是为人父母的智慧。
在大J大学毕业时,手里多个比较好的Offer,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去问爸爸意见,爸爸说:选你真正喜欢的。 大J的爸爸,跟英子的妈妈做法完全相反。 英子在誓师大会上放飞梦想时,想写天文方面的愿望,英子的妈妈说:写考清华、考700分以上。 英子在选冬令营学校时,选择南京大学,英子的妈妈说:选清华。 大J在爸爸的鼓励支持下,选择独立,勇敢出去闯。英子在妈妈捆绑式、控制型的爱下,努力挣扎着独立。

03
大J说:“爱是一种能力”,这不仅要求我们付出爱,更要求我们去理解对方,付出对方真正想要得到的爱。 爱是一种让人获得快乐的能力,而不是压力。我们为人父母,总会做得不够好,看不见孩子、不懂孩子需要什么,导致孩子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想逃离我们。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看见孩子?才能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 1. 我们要懂得爱的语言 不是我们不懂怎么爱孩子,也不是孩子不爱我们。而是我们不懂孩子爱的语言,孩子也不懂我们爱的语言。 在大J的书里,写到她先生出差回来,给她女儿带了礼物。她女儿看到爸爸回来很高兴地请爸爸给她读绘本,而她先生是很高兴地给孩子分享礼物。她女儿不理她先生,去找她读绘本了,而她先生带回礼物的喜悦无人分享。 这就是父女之间不懂彼此爱的语言导致的结果。 盖瑞·查普曼博士(Dr.Gary Chapman)的书《爱的五种语言》里,将爱的语言归纳为5种:肯定的语言、高质量的陪伴、服务的行为、接受礼物、身体接触。 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辨别我们付出的爱是这5种中的哪一种,而孩子回馈的是哪一种,我们需要把彼此调整到同一频道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彼此的爱。 2. 我们作为父母,要懂得放手、退出 正如龙应台所说,孩子一天天长大,渐渐从爸爸妈妈的怀抱里慢慢独立。而父母需要做的是,随时做好准备,到时间了就学会放手和退出。 孩子和父母,能一起走的只有一段路程,更多的路程是需要他们一个人去走的,我们只要远远看着他们的背影即可,不必追。 3. 父母只是我们身上的一个角色,我们要先做自己,然后才是父母的角色 之前一位妈妈来跟我,她的一句话特别触动我:我也是全职妈妈,而且有2个小孩,我觉得带孩子辛苦倒还能接受,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我想做回我自己。 这件事,让我想起之前的以为妈妈说的话。她说她小孩挺小就送去幼儿园了,她当时也是全职妈妈,很辛苦。我问:那么小去幼儿园,你担心她被欺负吗?她说:不,我担心我自己。 为什么她担心自己?也是觉得自己做全职妈妈没有价值感。 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一些妈妈分享了给小孩做的辅食、做的英语学习卡片、做的手工……等等。 而我一直在忙的事情是:写作、画画、看书、上课学习。这些都是在做自我提升,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做好这些,我比较不会去控制小孩,把她当作我的全世界,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世界,她是我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她独立生活了,我还能做自己。 做妈妈,优先做自己。我才是核心,没有了我,何来的妈妈这个角色。
END
Amy碎碎念:
由于Amy更文不规律,如果大家希望更靠近一点,多跟Amy交流,欢迎大家加我微信:chenyingsmile2012。
个人公众号:遇见阿米(Amyische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