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天才梦:小确幸——集体主义分泌的润滑剂。
小确幸,典出村上春树“小而确实的幸福”,却连日本人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它为什么在中国发扬光大?中国人“大而确实的幸福”追求不了、非得要减码才落实吗? 在中国讲“小确幸”,就像朝鲜纪实书名《我们最幸福》。
学校洗脑青少年相信自己很差,活该被踩低,不然你就辍学;职场洗脑青年相信自己很差,只值这点破薪水,不然你就失业。 然后你就需要一点小确幸。
小确幸是屈服的配套措施,遇阻绕道,想着“只要避开政治,退一步海阔天空”,却颓然发现无事不政治:是含泪告诉自己“我今天很乖”,在封锁、控制、停滞中阿Q自怜。
自由人却自认为生而为奴,只能捡一点奴隶主不计较的残渣,小确幸其实和抱怨同样悲观退缩。 劈腿是小确幸吗? 不动声色收下店员多找的钱是小确幸吗? 不算。
小确幸是没有道德与政治争议的安乐窝,所以小确幸毫无意义。
你告诉我你怎样小确幸,我就告诉你你怎样折磨自己。 小确幸就像小时候妈妈叫你功课写完再去玩,好,现在写完可以去玩了,唉。 是颤巍巍的平衡,以头低得恰到好处自豪。委屈得心安理得,那股心酸的自矜。大事上委屈了,只容小处做自己,关起门过小日子。
小确幸背后不能说的是大不幸,为什么这人生走得跟自己没半点关系,每个关头不是自己所选择。
假道学的性道德体制下,屌丝男关门看A片就是小确幸;贞烈女夜店灌醉自己才有办法跟人上床,被人捡尸就是小确幸。
低薪、过劳,穷忙族,服务业每天站十多个小时,三餐都不定时,人生的满足就是深夜下班后打包一碗大排面、椒盐凤爪回家晚餐兼消夜——小确幸是没有选择当中的自我解嘲、虐政下的鸦片、对痛苦的防卫否认、不会被查禁,尚可原谅的乐趣。
问题只是你能不能满足,以及这种乐趣看什么时候会被查禁。 集权国家的小确幸就是看一个又一个又黑又黄的段子。

很多人读张爱玲读出小确幸: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张爱玲《天才梦》
她的散文《天才梦》用“小确幸”来反衬她从小被目为天才而处处受痛苦,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削苹果、补袜子、织绒线、煮饭洗衣,她不会。
人际关系呢?她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
她的自闭是因为以为不会这些事很严重,因为她母亲以为这些事很严重,以为要保持跟别人一样是严重的,结果她一辈子也学不会跟别人一样。
其实世上没有人跟别人是一样的,她母亲本人就相当不一样:离婚,出国,跑单帮。 她的母亲在那个国门刚开的时代活了下来,但竟以为要归功于和别人一样,而不是不一样。
母亲教她练习行路姿势;看人眼色;点灯后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表情;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这些伪饰取媚,都是戒惧防备,自我压抑,白色恐怖,相信做自己是没有人要理你的,没有协商余地。
集体主义以为时尚是追潮流,比赛听话,听到名牌下令喊买响应最快;炫耀阶级财力,如温莎公爵夫人格言“人不嫌瘦,钱不嫌多”。 说穿了视时尚为新的政治运动,以前扛标语,现在拎名牌,安全感如出一辙。 集体主义不知道时尚态度是敢于脱队落单,做劣等生。烟视媚行,表现自我,性格、体型、气质,无论矮胖丑秃老残穷,都可成为卖点,你最大的卖点,就是你自己。
张爱玲已明白,母亲指导上进努力徒然令她失衡。 《天才梦》在自嘲不是天才却发梦妄想做天才的邯郸学步大失败?不,它在诉说母爱的亲密暴力,母亲担忧她特立独行无法融入社会,可是根本不必融入,已在社会之中,一个人接纳我,总有别人排除我,排除我的人后来又接纳我,冲突和复合同为常理,循环不已。
体制却利用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担忧,收编父母做了干部洗脑孩子。下一代要反抗集体主义,竟要被迫先与父母决裂,若下不了手牺牲人质,遂在这关无言缴械就缚。 但是亲子没有自由,彼此就仅能尽责,相处却受胁迫不敢相爱。

集体主义相信要生存必牺牲自主,结果反而是牺牲自主在危害生存。
受控制的痛苦,让我们压抑自己、封闭知觉,丧失了感受生活的敏锐,关怀他人的想象力。
结果张爱玲当然搞自闭,就算小孩上幼儿园装乖装模范,装一天装累了,下了戏回家一样搞自闭。
因为集体主义迷信你不装假就没得活,所以你累了就闷不吭声,也没心思去研究自己究竟在想什么了。
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生活的权利,讨还个人价值,就是向集体主义讨还所有社会关系。
需要的不是这里偷一点、那里摸一点的小确幸,而是完整生活的权利。
有病要读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果林奕含活着,今天34岁了。 (50人喜欢)
- 我觉得称叶嘉莹为“先生”的人,不仅没文化,还擦边。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