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餐馆
有时候也会有惊喜,比如这一碗冰粉。
美国的中餐馆常常文不对题,比如挂着湖南菜的牌子卖东北菜,至于似是而非的香港馆子就更多了。离家不远有个中国饭馆叫Golden Hong Kong,中文名叫金城,广东菜,算名副其实的。我跟老板聊过一下,好像来自汕头那一带。菜单拿过来厚厚一本,看着地道,吃起来平常,尝试过几次之后就固定下来只点那么几种,烧腊一般是不失水准的,点个脆皮火肉和烧鸭双拼。周末也有早茶,有一年春节去吃,赶上那一片电路出了问题,老板无可奈何地站在门口挡客,说准备了一厨房的食材都浪费了。

开车更远一点有一家Hong Kong Palace,中文名却叫成都小馆。店面不大,服务员长得像一位四川好友的表妹,听她的口音就更让人放心了,果然菜的口味不错。上周末去的时候有点晚,已经快坐满了,照例来了一碗冰粉,又点了肥肠和干煸四季豆。饭桌摆得紧凑,就听得见别人的高谈阔论。

稍远坐了一桌人,大概在讨论香港问题,中间一个美国人似乎中文不错,隐隐约约地传过来一些大词,还有一个字正腔圆的“阶级斗争”,估计也用得不大对。没有人拍桌子,应该是十分平和的交流。我也顺着这话题出了一回神,想到当年金大侠坐在香港某咖啡馆里写襄阳城的铁血丹心时,大概没料到此刻城里居然有人举起了大英帝国的国旗。
靠近的一桌是两位老先生,正在聊拜登和乌克兰,通话门和弹劾案,土耳其和叙利亚......
我一边竖起耳朵听别人聊,一边郁闷怎么都在讨论政治。这厢也有人想起个政治的话头,被我打回去,“公共场合还是别讨论政治吧。”
“你紧张什么?”
我:.......
有点被人看破心事的窘迫,因为那当口我确实觉得自己坐在老舍的茶馆里,周围四处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时空错乱得紧。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压迫也是无处不在,老祖宗的忠告言犹在耳,“舌出而言失”,不如吃饭和聊吃饭安全。
这半年看着这世界愈发混乱,不由得让人心生厌倦。鲁迅坐在老槐树下钞古碑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点避世的小窃喜?洋鬼子何伟当年在涪陵教学生们读莎士比亚的时候,觉得自己和学生们都是避难者,自己逃离了解构主义,而学生们逃离了政治。我也真是怀念那几年跟学生们读红楼梦的好时光。
罢了,少说几句也好。
那天风卷残云般吃完,出得门来,看见天上一轮明月,照得天地雪亮。不过云在走,月亮时不时就被遮住了,但月光却挡不住,晕染出一幅水墨的苍天来。





由于发布者的设置,不展示所有人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