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的前几章阅读
前些日子看完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也算是对于新中国成立这初有了些许认识。而现在,我正在阅读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作品,《蛙》。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在脑海当中想到的,就是夜晚的蛙鸣。在夏日晚上的凉风中,在依山傍水的山野间,时常就能听到一阵又一阵的蛙鸣。它们此起彼伏,绕梁三日,不决于耳。
但实际上,作者莫言却是用的比喻。以蛙喻人,用蛙捕捉害虫这一点,来比拟自己的姑姑。
一开篇,作者却并没有直接写到他的姑姑,反倒是写了为数不少的小孩子——包括当时正在读书的作者在内。其实给我的感觉,这只是全文的一个铺垫——为下文写姑姑所接生的孩子们做铺垫。
作者一开并头所讲述的事情,却是“吃煤”这种荒诞不经的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劳动力有多么的落后。但作者在后面所讲到的事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抗战胜利,是少不了我中华儿女的血与民汗的的。
提到这里,作者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大爷爷,也就是姑姑的尊重父亲。原来大爷爷也就是一个医生,在战场救死扶伤,曾做过白求恩先生的手下的医生。用这样的方式,才让人觉得姑姑做了接生员顺理成章,可谓是“女承父业”。
作者写到了姑姑接生的过程当中,破除了相当多的陋习。比如,那时候的产婆们所使用的一系列的方法,诸如推挤生产法,以及说什么用洋科技生出来的娃要成痴呆之类的话。旧社会引入新科技,当所有人都已经接受了这种全新的科技的时候,却总有那么些人会背后说它的闲话。
当然,最后姑姑的接生技巧还是得到了自己家人的认可,并极力向他人推荐。据作者文中所述,姑姑经手接生的人,少说也有一万个——毕竟姑姑从医五十余年。这听起来是个骇人听闻的数字。但事实摆在眼前,又令人不得不相信。
总而言之,昨天只看前五章。后面的内容还多得是。我得慢慢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