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罢不能的电影奇葩
——浅谈悬疑片的艺术特征
何为类型片,是指在主体思想、故事情节、人物类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相似性的一组影片。在其诞生初期,受欢迎程度不可小觑。但时值今日,在电影市场百花争放的局面下,类型片也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裹上闪亮包装的外壳,注入耳目一新的元素,可终究脱离不了类型的樊笼。在这学期所学习的四种类型片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惊险悬疑片。即使猜得到情节的走向,却也丝毫不舍注意力涣散片刻,生怕错过任何与剧中悬念相关的细节。纵使知道结局会来个出人意料的反转,却也往往会在谜底揭开的那刻惊叹不已,这就是悬疑片的迷人之处。
悬疑片往往构思新颖、创意不绝,想要分析特点却也非无迹可循。我在观赏了不少悬疑片之后,从视听语言和情节设置两方面总结了以下特点。
说到惊险悬疑片的视听语言,大多数观众一定是印象深刻的,画面的惊悚配上内容的惊险,一向是悬疑片挑战观众内心恐惧极限的法宝。而这些画面又是怎样做到让观众看到的一瞬就不寒而栗的呢?特殊的镜头运用是重中之重。很容易就能发现在悬疑片中,非常规的拍摄视角和特殊的拍摄方式始终贯穿其中。比如,长时间的跟镜头的运用。跟镜头使得观众有这样的机会跟随着主人公的步履走向一个未知的方向,体验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与恐惧,这样的镜头往往伴随着黑暗的环境和急促的配乐,就更能加重观众的内在的情感刺激。后跟镜头和底角度跟镜头又是跟镜头中的热门方式。后跟的拍摄方式会加重观众的参与感,如同站在主人公后方一同前进,一同探索。而底角度跟镜头,则是通过拍摄主人公的足部移动,来增加紧张气氛,这样的镜头可以隐藏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我们只能洞悉他在前进,却对他将面临的事物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自身想象来完成叙事进程,而人是天生对于未知事物充满恐惧的,下面即使画面中未出现任何具有视觉刺激的事物,观众也会被自身的幻想折磨到颤栗。这就是心理恐怖片不需要血腥,不需要杀戮也能制造恐怖效果的原因之一。在《致命魔术》中,只拍摄脚步的跟镜头就被运用到了最后悬念揭开前的一刻,当波登被处以绞刑,观众以为一切都结束的时候,镜头转接到安吉尔处,这时我们看到一双脚正向他走去。这是谁的脚?他要来做什么?观众的好奇心立刻被勾起。而主观镜头的运用,则能打破客观叙事,使得影片充斥着窥视的角度,营造非常规的视角,既能全面的为观众叙述事件的发展进程,又能通过反常规的偷窥镜头给观众制造内心的紧张,毕竟没几个人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经历。
光影的巧妙应用也在惊险悬疑片中占一席之地。逆光拍摄、底光拍摄都易制造出紧张气氛。逆光拍摄会使人物表情模糊化,在加上周围的暗色调,本能的有一种不详的感觉,却充斥着无从探究的乏力感。而底光拍摄,使得拍摄光线自下而上,产生非正常的造型感,扭曲人物的五官、轮廓。给观众直观的视觉刺激。另外,将阴影错落的投在人物面部、光线的忽明忽暗等也是悬疑片中屡试不爽的恐怖手段。
悬疑片往往是不会满足于以上这些视觉冲击元素的,再出彩的画面也必须配以恰如其分的声音才够完美。而悬疑片中的音响尤为重要,我曾经试过将声音关掉去看悬疑片,发现诡谲恐怖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两种方式值得一提。一种是通过某种神秘的画外音来延伸画面空间,再随着画外音的步步逼近来加快观众的心跳,最常见的便是脚步声的临近。在《小岛惊魂》中, 当女主角出门寻找神父,路过充满迷雾的森林时,前方突然传来脚步声,由于迷雾的遮挡女主角和观众都无法洞悉前方脚步声的来由,加以略显阴森的音乐,观众的心一下便被拎了起来。另一种,便是在某个极度紧张的时刻,或许是主人公即将发现某一线索,又或许是主人公面临某种危险,正当所有观众正屏气凝神既畏惧又急切的关注时,恼人的音乐一定会立刻响起。这类音乐光是听着就令人胆战心惊,急促跳跃充满着恐怖气息。更何况是配着惊悚的画面呢?
正是以上这些视觉听觉元素的结合,才塑造了悬疑片中的恐怖氛围,使得一部部悬疑片让观众为之挣扎、颤栗。
除却视听语言,在情节设置上,悬疑片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情节构建方式,几乎所有的悬疑片都是以主角遭遇的某个个人事件来铺陈出整个故事,其中有蹊跷有异样,观众跟随着他的脚步层层剖析,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找出整个事件的真相,而这个结局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反转性结尾,令人回味良久。比如《精神病患者》最后观众才知道原来男主角患有人格分裂,他就是真正的凶手,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却将之前的谜团通通揭开。这也是悬疑片让观众全神贯注的原因,一点一滴可能就是解密的钥匙。在影片结束后,也能让人回味良久,将最后的谜底带入之前所有的蹊跷中将所有迷惑揭开才算心满意足的欣赏完这部片子。
悬疑片对于环境的设置似乎也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对于密室的偏爱。这里的密室并非真正意义上全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小环境。这里人不多、发生的事却不少,比如《精神病患者》的汽车旅馆、《小岛惊魂》中的大宅、《万能钥匙》中偏远的小镇。这些地方远离人群、缺少生气,本就有令人恐惧的力量,为之后故事的发生选择了一个好的背景,也给出了一种相对合理的可能性。此外,不得不提,几乎所有的悬疑片都喜欢将某些重要桥段设置在深夜、雨天或是迷雾中,这样的天气似乎就预示着某些神秘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当然是这些天气本身就具有某些让人不安的情愫,另一方面不论是黑夜还是雨天雾天,我们的视听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之前举的《小岛惊魂》中的例子这里也适用,从而使得整个事件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谜底就这样与我们失之交臂。
最后,要提的是悬疑片最大的核心,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悬念的设置。在悬疑片中,惯用的手法是,在叙事过程中悄然的将某些线索不经意的抛出来,接不接住就看观众自己的反应了。这样的线索可能是某个看似不重要的镜头、可能是某个次要人物的台词、也可能是主人公的曾经,当这些琐碎的事件渐渐积累时,我们心中的疑团就会越积越大,导演要的悬念效果就出现了,可这时往往导演并不急着揭开谜底,他要继续吊着观众的胃口,利用延宕来积累紧张感和恐惧感。直至最后,真相大白,影片也戛然而止,剩下的留人自省。
以上的这些,是特点也是魅力,悬疑片正是凭借这些而被观众喜爱。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明明胆战心惊却仍然不舍得中途离开,等的那一刻未到,便不知它的滋味。
何为类型片,是指在主体思想、故事情节、人物类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相似性的一组影片。在其诞生初期,受欢迎程度不可小觑。但时值今日,在电影市场百花争放的局面下,类型片也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裹上闪亮包装的外壳,注入耳目一新的元素,可终究脱离不了类型的樊笼。在这学期所学习的四种类型片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惊险悬疑片。即使猜得到情节的走向,却也丝毫不舍注意力涣散片刻,生怕错过任何与剧中悬念相关的细节。纵使知道结局会来个出人意料的反转,却也往往会在谜底揭开的那刻惊叹不已,这就是悬疑片的迷人之处。
悬疑片往往构思新颖、创意不绝,想要分析特点却也非无迹可循。我在观赏了不少悬疑片之后,从视听语言和情节设置两方面总结了以下特点。
说到惊险悬疑片的视听语言,大多数观众一定是印象深刻的,画面的惊悚配上内容的惊险,一向是悬疑片挑战观众内心恐惧极限的法宝。而这些画面又是怎样做到让观众看到的一瞬就不寒而栗的呢?特殊的镜头运用是重中之重。很容易就能发现在悬疑片中,非常规的拍摄视角和特殊的拍摄方式始终贯穿其中。比如,长时间的跟镜头的运用。跟镜头使得观众有这样的机会跟随着主人公的步履走向一个未知的方向,体验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与恐惧,这样的镜头往往伴随着黑暗的环境和急促的配乐,就更能加重观众的内在的情感刺激。后跟镜头和底角度跟镜头又是跟镜头中的热门方式。后跟的拍摄方式会加重观众的参与感,如同站在主人公后方一同前进,一同探索。而底角度跟镜头,则是通过拍摄主人公的足部移动,来增加紧张气氛,这样的镜头可以隐藏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我们只能洞悉他在前进,却对他将面临的事物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自身想象来完成叙事进程,而人是天生对于未知事物充满恐惧的,下面即使画面中未出现任何具有视觉刺激的事物,观众也会被自身的幻想折磨到颤栗。这就是心理恐怖片不需要血腥,不需要杀戮也能制造恐怖效果的原因之一。在《致命魔术》中,只拍摄脚步的跟镜头就被运用到了最后悬念揭开前的一刻,当波登被处以绞刑,观众以为一切都结束的时候,镜头转接到安吉尔处,这时我们看到一双脚正向他走去。这是谁的脚?他要来做什么?观众的好奇心立刻被勾起。而主观镜头的运用,则能打破客观叙事,使得影片充斥着窥视的角度,营造非常规的视角,既能全面的为观众叙述事件的发展进程,又能通过反常规的偷窥镜头给观众制造内心的紧张,毕竟没几个人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经历。
光影的巧妙应用也在惊险悬疑片中占一席之地。逆光拍摄、底光拍摄都易制造出紧张气氛。逆光拍摄会使人物表情模糊化,在加上周围的暗色调,本能的有一种不详的感觉,却充斥着无从探究的乏力感。而底光拍摄,使得拍摄光线自下而上,产生非正常的造型感,扭曲人物的五官、轮廓。给观众直观的视觉刺激。另外,将阴影错落的投在人物面部、光线的忽明忽暗等也是悬疑片中屡试不爽的恐怖手段。
悬疑片往往是不会满足于以上这些视觉冲击元素的,再出彩的画面也必须配以恰如其分的声音才够完美。而悬疑片中的音响尤为重要,我曾经试过将声音关掉去看悬疑片,发现诡谲恐怖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两种方式值得一提。一种是通过某种神秘的画外音来延伸画面空间,再随着画外音的步步逼近来加快观众的心跳,最常见的便是脚步声的临近。在《小岛惊魂》中, 当女主角出门寻找神父,路过充满迷雾的森林时,前方突然传来脚步声,由于迷雾的遮挡女主角和观众都无法洞悉前方脚步声的来由,加以略显阴森的音乐,观众的心一下便被拎了起来。另一种,便是在某个极度紧张的时刻,或许是主人公即将发现某一线索,又或许是主人公面临某种危险,正当所有观众正屏气凝神既畏惧又急切的关注时,恼人的音乐一定会立刻响起。这类音乐光是听着就令人胆战心惊,急促跳跃充满着恐怖气息。更何况是配着惊悚的画面呢?
正是以上这些视觉听觉元素的结合,才塑造了悬疑片中的恐怖氛围,使得一部部悬疑片让观众为之挣扎、颤栗。
除却视听语言,在情节设置上,悬疑片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情节构建方式,几乎所有的悬疑片都是以主角遭遇的某个个人事件来铺陈出整个故事,其中有蹊跷有异样,观众跟随着他的脚步层层剖析,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找出整个事件的真相,而这个结局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反转性结尾,令人回味良久。比如《精神病患者》最后观众才知道原来男主角患有人格分裂,他就是真正的凶手,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却将之前的谜团通通揭开。这也是悬疑片让观众全神贯注的原因,一点一滴可能就是解密的钥匙。在影片结束后,也能让人回味良久,将最后的谜底带入之前所有的蹊跷中将所有迷惑揭开才算心满意足的欣赏完这部片子。
悬疑片对于环境的设置似乎也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对于密室的偏爱。这里的密室并非真正意义上全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小环境。这里人不多、发生的事却不少,比如《精神病患者》的汽车旅馆、《小岛惊魂》中的大宅、《万能钥匙》中偏远的小镇。这些地方远离人群、缺少生气,本就有令人恐惧的力量,为之后故事的发生选择了一个好的背景,也给出了一种相对合理的可能性。此外,不得不提,几乎所有的悬疑片都喜欢将某些重要桥段设置在深夜、雨天或是迷雾中,这样的天气似乎就预示着某些神秘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当然是这些天气本身就具有某些让人不安的情愫,另一方面不论是黑夜还是雨天雾天,我们的视听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之前举的《小岛惊魂》中的例子这里也适用,从而使得整个事件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谜底就这样与我们失之交臂。
最后,要提的是悬疑片最大的核心,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悬念的设置。在悬疑片中,惯用的手法是,在叙事过程中悄然的将某些线索不经意的抛出来,接不接住就看观众自己的反应了。这样的线索可能是某个看似不重要的镜头、可能是某个次要人物的台词、也可能是主人公的曾经,当这些琐碎的事件渐渐积累时,我们心中的疑团就会越积越大,导演要的悬念效果就出现了,可这时往往导演并不急着揭开谜底,他要继续吊着观众的胃口,利用延宕来积累紧张感和恐惧感。直至最后,真相大白,影片也戛然而止,剩下的留人自省。
以上的这些,是特点也是魅力,悬疑片正是凭借这些而被观众喜爱。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明明胆战心惊却仍然不舍得中途离开,等的那一刻未到,便不知它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