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
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知静乱乃我心之分别,与境无关。 ——《略论明心见性》
每个人都是流浪者,这,是心的特质。流浪,在少年不识愁滋味时,总是显得如冬日雪花,漫天飞舞般美好。而今,即便算不上尝尽离愁别绪,人间疾苦,却开始对流浪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流浪夹杂着自由与洒脱的复古气息,涌入我们的视线。前段时间,流浪大师沈巍莫名火了,因为这位流浪者虽衣衫褴褛,却是满腹经纶,不同于其他人。各地记者主播慕名而来,蜂拥而至,采访的采访,拍照的拍照,好不热闹。这一时代的闹剧,就这样将人心浮躁烘托的栩栩如生。
这就是我们的心,生来就是浮躁的,喜好虚妄分别,所以未经打磨的心,纵然你有千般才情,却也是脆弱的,不堪重用的。很多时候,我们在地铁口,在大型商场边,看到各色各样的流浪者,不禁会心生怜悯,他们以天为被,地为床,四海为家,居无定所。这是身的流浪,很好解决,给予一处所安身即可不再流转各地。若是我们的心呢?心之流浪,何以为家?
什么才是我们的心,原来,不是我们胸膛内正在跳动的那团肉,名为心。心,是我们的一念一想,可关键就是这一念一想,造就了我们一直以为的真实的世界。我们人类所有的烦恼情绪,不过就是一念之间,一念是天堂,一念也是地狱,若能转识成智,便知道这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这娑婆世界,有太多让我们留恋不舍的东西,有美食,有美女,有美景,统统都是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感,在心底投射下的一抹倒影。我们执着于这水中月,执着于虚妄为真实,这就是我们心的特质。
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便想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喜静厌乱之人,直到读到元音老人的这句才幡然醒悟,“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知静乱乃我心之分别,与境无关”。原来喜好分别是我们心的又一特质。静与乱,好与坏,美与丑,主观和客观,对与错,所有二元对立本无所分别,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究竟是空。我们人类大抵所有的观点不是落入错就是落入对,加上人类足够的自恋,一定会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深以为然。这一执着,执着于错,就是错上加错,执着于对,卡在对的当口,也是错。所以,无分别智,是无上上等的法门,亦即《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所以当我们心随境转时,我们的心便开始流浪,当我们心能转境时,流浪便停止。
少年时渴望的流浪,原来,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在我出生时,在我的前世轮回中,在无量亿劫以前,只是我不知何时开始又何时终止。整个人类,只要我们还有一丝虚妄分别,我们的心就不会停止流浪,在茫茫宇宙漂泊,流浪于三界。而我们的心,终究还是那一念。那一念,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才是我们心的本质。我们的心就是如来藏性,本自具足。
心之流浪,何以为家?“心之流浪”毕竟是空,不着于流浪之相,没有流浪一事,又为何要寻回家的路?心本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亦无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