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 激情的巴黎
之四 激情的巴黎
到巴黎一般都会到凯旋门一游。 凯旋门是法国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就像中国的天安门一样,我们在影视或图片里看到法国的一些重大活动都以它为背景。凯旋门是当年为了表彰拿破仑和他的军队的武功,仿照罗马时期的凯旋门而开建的,整个建筑庄严而雄伟,隆重而热烈。在凯旋门周围是个名为星形广场的圆形大广场,以广场为中心,有12条大道呈放射状通向巴黎各街区,其中有一路通往香榭丽舍大道,如果从空中俯瞰凯旋门,就像是放着光芒的殿堂。同样感觉的建筑我国的天坛算一个,但是天坛是层层圈起来的,呈封闭状态,而凯旋门是开放的,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着,这是否也算中西哲学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呢! 当我来到真实的凯旋门下,却没有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因为我被吸引了,被其中的艺术吸引了,确切地说,我是被吕德创作的浮雕《马赛曲》吸引了。围着凯旋门我浏览着这里的浮雕和纪念物,在吕德创作的《马赛曲》下,我再也不想离开了,我久久地凝视着,凝视着。《马赛曲》分上下两部份,上面是一个女神,她在呐喊,她在呼唤,她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我看见下方的人们行动起来了,一位老者正号召组织率领人们上路,其中有他的孩子,那个裸体的年青人。 类似的画面让我联想起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画面上也是一位女神,是自由女神!她高举着三色旗,正率领人们前进。在她身旁是个小男孩,他坚定地跟着女神,双手挥动着手枪,正向着胜利迈进,画面前方有位受伤青年抬头用渴望的眼神仰望着三色旗,仿佛在汲取新的力量,远景还可以隐约看见巴黎圣母院顶上飘扬着共和的旗帜……,整幅画流动着一股令人激动,令人昂扬,令人激情奔放的感觉。当年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图片时,心灵就受到雷击般强烈的震撼,此前我还从未就读画而这样震惊过感动过。为了找到更好的画,我到书店,到图书馆,写信询问朋友,我得到了尺寸更大的画,还购买了有关德拉克洛瓦的书籍和画作。这次我在卢浮宫里终于见到了这幅画,虽不知道陈列的是否真迹,但它足以让我再次激动,再次震撼,再次浮想联翩。要知道我们是跑着参观卢浮宫的,在这幅画前我却驻足停留久久不忍离去。 这幅画的背景我是后来知道的,1830年7月法国人民爆发了反对王朝复辟的革命,和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街垒之战,当时德拉克洛瓦亲眼目睹了这场革命,他看到一位青年女子在街上高举着三色旗,他看到一个叫阿莱尔的少年为了把三色旗插到巴黎圣母院后面塞纳河桥上而英勇献身。他无法按捺激愤的心情,当时就画了很多速写,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自由领导着人民》。我蓦然想起雨果写的《悲惨世界》,里面也写了个小男孩,名叫阿诺什。这个阿诺什后来也出现在街垒战中,他也曾挥动手枪英勇无比和敌人战斗。两者肯定有什么联系!德拉克洛瓦于1830年创作了这幅油画,而雨果于1860年完成《悲惨世界》,尽管他在创作这部小说的周期中法国又爆发了几次革命,我想雨果无疑是用同一事件作为背景的,而且受到了德拉克洛瓦画作的影响,就在阿诺什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有艺术史学者认为,德拉克洛瓦的画受到雨果小说的影响,不知他的观点出处何在。) 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回到了吕德的《马赛曲》前。耳畔仿佛扬起《马赛曲》雄浑的旋律,那熟悉的亲切的旋律,里面流动着久违的《国际歌》的音符,还有,还有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风格。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幅雕像图片时,就有股子热血沸腾的感觉,如今我幸运的站在这尊原作浮雕前,我凝视着,我思考着,吕德的这个浮雕仅仅表现的是开始是出发;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表现的是结果是向往;还有雨果笔下的小阿诺什,在激烈的街垒战中他是那样的英勇,又是那样的乐观,他在战斗中唱着歌儿,第一段时,他躲过了一颗子弹,唱第二段时,他又躲过了,在唱第三段时,他倒下了……。我为这些作品而激动,不仅因为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的缘故吧。我的思路一下从纯粹的欣赏飞了出去,记得当年著名学者陈寅恪就和吴宓感叹过,“西洋各国中,以法人与吾国人性习为最相近。其政治风俗之陈迹,亦多与我同者。”文化大革命后,也有学者比较中法两国大革命形态后得出类似的观点。 为了阐释法国对中国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专题研究,我就读到过朱学勤写的《道德理想国的覆没》一书。从许多书中似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启蒙主义的影响,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都一样。当年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掀起的启蒙运动,本来应该开创一个理性的时代,但后来收获的却是狂热和激烈,可能这一切是冲破愚昧的必需。启蒙影响不到百年,法国和世界都变得轰轰烈烈,雨果吕德德拉克洛瓦等浪漫主义开始盛行。而中国的情形是怎样的呢,听听一位老人的话吧,巴金在他的《随想录》这样写道:他站在卢梭的雕像前,“我想起五十二年前,多少个下着小雨的黄昏,我站在这里,向‘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作家,倾吐我这样一个外国青年的寂寞痛苦。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了安慰,学到了说真话。” 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让人还原于人,让人认识了自己,那么启蒙运动让人明白了人生而是平等的。所谓不平则鸣,要冲破威权的枷锁,要争取说话的权利,于是革命就成为必然。在这个趋势中,依靠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进行统治能维持长时间呢,法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我们的艺术之旅不仅仅是在领悟艺术之美,这里面也点点滴滴渗透着人文的内涵,播洒文明的种子本来就是艺术应有之责。好了,不扯远了,看来还是那句老话,艺术反映时代,时代造就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对你感染力大小,也就反映了时代在你生活中的累积程度如何。具体到我,也就是我对人云知之到多少,我才能顺着说出自己点滴的感受。 我的目光又聚焦在《马赛曲》上,我不想记住什么,我只想说,我曾看到过什么。
-
豆友19679570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4 22:45:06
-
Farolit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3 13: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