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3《必要的丧失》读书笔记chapter13 婚姻幻象
1、 婚姻是我们这一生能获得的最好的天堂与地狱的图景
2、 青春期浪漫的爱情是成人的爱的“正常而关键的开始”。但很多人的青春期在青春期爱情结束前就已经结束了。无论我们能不能将这种爱长久留存,它都会对我们后来的生活产生影响
3、 即便是最深切的爱恋关系也含有矛盾情感,即便是最美满的婚姻中也会蕴含着一些有敌意的情感,这就是恨意。好的一面是,有时夫妻间的纽带是任何伤害都不能扯断的。坏的一面是,成人对彼此的伤害不如夫妻深。从经验的角度讲,不可否认大多数婚姻都或隐或显地充斥着深度的、毁灭性的紧张感。重新定义常规的日常婚姻,把它界定为一种紧张的、包含争端的关系,其成功需要明智地平衡爱与恨的关系
4、 婚姻的紧张与冲突始于对浪漫不再有期待。婚姻将人生中最困难的个人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它是最脆弱的也是最浪漫的人类梦想,必须把它固化成一种按常规方式运转的关系
5、 理想婚姻与事实婚姻之间的差距超过了浪漫的爱和对性爱的失望之间的差距。因为即便在结婚时,对于美满的婚姻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抱有一种比较现实的看法,婚姻状态——以及那个与我们共享这种状态的人——与我们对婚姻的期许仍不完全相符,乃至于完全不相符。最后在这种差距中,夫妻逐渐演化成了“亲密的敌人”,敌意的缘起是我们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它暗示了我们的婚姻所缺少的一切。日常婚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伤害和过失也会对丝织的婚姻纽带造成损害。
6、 我们同时带进婚姻的还有童年未意识到的渴望,和没有办到的事情,而这一过程常常毫无察觉。我们试图将过往欲望的目标和对象结合起来。有时我们会恨自己的伴侣,他们无法满足这些悠远的、无法实现的愿望,这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影响
7、 婚姻除了实现了一些我们在无意识中形成的目标——既有正常的目标还有高度神经质的目标。世界上的确存在“互补式婚姻”,在这种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需求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婚姻即地狱,他们仍然能满足对方的精神需求(如受虐者-施虐者关系、崇拜者-受崇者关系、无助者-助人者关系、婴儿-母亲关系等)。这种神经质互补关系很容易成为夫妻间发生激烈冲突的根源,但夫妻双方也借以实现了他们充分分享婚姻的设想
8、 更加复杂的互补式婚姻被成为投射性认同婚姻,这种婚姻中包含一种无意识的微妙的双向交换。在投射性认同婚姻中,一方利用另一方包容自己、经历自己的某一方面。投射同一性总是被相关方面有近似倾向的人所接受,但所投射之物是被配偶“放置”在那里额,投射者需要它被自己的配偶表现出来。这样的女人经常会选择这样的配偶:他们身上具有的某种特点和品质是她们竭力否认自己也具有的,或者他们具有了自己很想拥有却又无法拥有的品质。女人经常会对自己的配偶大发雷霆,因为他表现出了她希望他表现出的品质
9、 找一个具有我们自己某些特征的配偶,我们的婚姻可能会有麻烦,但最终会完好无损。但投射同一性崩溃时,真正的损害可能就发生了。有些婚姻中的投射同一性和互补性很有建设意义。但一旦主要的需求不再一致,婚姻便会出现危机。颇为反讽的是,夫妻双方被禁锢在病态的婚姻中,却又能永远地神经质地相互依存。与此同时,原本是可以变得更加健全、健康的夫妻,却可能毁掉将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安排
10、 女人成了我们初始情感和期望的感受者,男人或者父亲则不是这样。我们对无所不给的母亲提出养育的要求,早起对令人失望的母亲的愤怒,对控制一切的母亲的叛离,扭曲了我们成年后对女人和男人的幻想,这些早期的扭曲不仅损害了我们的个人成长,而且损害了我们与他人相亲相爱的能力,这可能是造成婚姻中恨意的原因之一
11、 在形成自我性别认同的过程中,小男孩必须比小女孩更加激烈地挣脱母亲的纽带。对女人而言,亲密的认同是一种既舒适又有价值的境况;但对男人而言,太多的亲密就成为一种威胁。女人需要有人和她分享情感——听到有关他的情感的谈话或者谈她自己的情感——这与男人不愿意卷入情感相反
12、 坏的一面是,成人之间对彼此的伤害没有甚于夫妻之间的了;好的一面是,经过恨意之劫难,爱可以存活下来
13、 男人追求自主,女人渴求亲密。这一性别差异导致了婚姻的紧张。虽然这种差异没有发展成尖锐冲突,但这个可以解释对于婚姻,为什么女人的抱怨总比男人多。主要是妻子而非丈夫对婚姻感受到了受挫和不满,通常是妻子感受到了消极情感,感受到了婚姻中的问题,认为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的,想到过分开、离婚,乃至于为自己的婚姻感到后悔。研究表明很少有人遇到了积极的伴侣关系。妻子更能符合丈夫的期望,而不是相反;妻子做出更多的让步,更能适应丈夫;妻子经受更多的沮丧、恐惧以及由其他情感问题而来的痛苦。“通过不计代价地依附于婚姻,她们证明了这种需要的存在”
14、 男人和女人不管以任何一种形式组合婚姻,“他们都会继续失望,同时,又会继续令对方满意”。婚姻将一直是一种“内在的悲剧”关系——在矛盾无法获得解决的意义上是一种更悲剧。那无法兼容的人类欲望、我们的矛盾与失望注定了在所有婚姻状态下都会有恨意产生
15、 婚姻都要经历这么一个时期,即两人之间所有的联结都破裂了,黑暗笼罩了一切。当他们都失去了耐心,不再能接受未被满足的期待时,他们会感受到恨意——如果他们能正视现状的话。有时通过身体上的虐待来表达恨意,有时通过语言暴力,有时也会用巧妙伪装过的、相对间接的方式表达“我恨你”这一信息,幻想也是另外一种
16、 没有侵犯就没有关联,没有侵犯就没有爱,如果我们能更快乐地恨,那么我们就能爱得更深
17、 在青春期,我们会将自己所爱之人理想化。从这种意义上,青春期的爱同样是自我包含的,是自恋的。有时还会极度理想化:我们通过让所爱之人具有某种特点而具有了这种特点。转换是这样完成的:我不完美,因此我希望使你完美,通过爱你,我将拥有这种完美。在通往成人之爱的正常发展过程中,自恋因素逐渐消失了,我们开始看到那个真实存在的人
18、 在处理成人之间的爱的时候,我们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既能把理想投射到他人身上,也能照顾到他人的情感;如果给别人带来了痛苦,会感到有愧于人,会产生修补伤害和进行抚慰的渴望。只要所爱之人的身上具有某些我们看重的特点,我们就会继续视之为理想中的那个人,但我们的理想化与对所爱之人的现实理解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我们的爱要成长为永恒的爱、成人的爱,成长为成熟持久、包含爱意的婚姻,那种对现实的认识就会让我们面对失望,面对一种苦涩的情感,一种恨意,但那种对现实的认识同样会使我们心存感念
19、 从爱的盲目中走出来后,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即其他的配偶也能激发这种感念,另外一种婚姻关系也许能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确实如此,我们会渴望别的关系。如果想要我们的爱延续下去,就必须放弃这种渴望。事实上,渴望和放弃会给我们成熟的爱增光添彩
20、 完美、幸福、拯救、超越、情爱,时间会消磨这些青春的梦想,时间最终会教会我们认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本质是什么
21、 终有一日,我们将开始面对那种双方难以相互理解的局面,将开始面对爱情带给我们的痛苦。我们将面对这样一种认知:我们永远,永远都不能对另一方有所期望。这些失去的期望是必要的丧失。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没有希望的期望中建立起成人的爱。我们可以尽全力带着矛盾的心理去爱对方。虽然爱是有局限性的,是脆弱的,但我们依然可以漫步在星空下、飞到月宫中,虽说我们不能经常如此。通过爱与恨,我们可以保持那种高度不完美的,被称为婚姻的联系。在婚姻中,相爱的伴侣也是相爱的敌人。一定要牢记,没有矛盾,情感就没有爱。我们需要知道,对于我们那“永远相爱、永不憎恨”的梦想,必要的处置手段是:让它们远离
婚姻幻想的自我感想
结婚也有大好几年了,看了这一章,再回首回首,感慨万千。“婚姻是我们这一生能获得的最好的天堂与地狱的图景”。
经历过天堂,经历过地狱,现在回到了人间。
想想“至暗时刻”,想想“成人对彼此的伤害不如夫妻深”,文章里描述的:“婚姻都要经历这么一个时期,即两人之间所有的联结都破裂了,黑暗笼罩了一切。当他们都失去了耐心,不再能接受未被满足的期待时,他们会感受到恨意”,形象而贴切。
“坏的一面是,成人之间对彼此的伤害没有甚于夫妻之间的了;好的一面是,经过恨意之劫难,爱可以存活下来”
冥冥之中的联结没有断,冥冥之中爱意仍然存活了下来,光说是天注定也不尽然。
看到李国庆和俞渔互撕成那样,未免真的感受到了一丝寒冷,夫妻一场,即便是没能相互搀扶走到最后,也不至于决裂成如此。一直以为,向这个世界传达善意,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恶意传达给世界的同时,也会留在自己心底。
自己之前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将所爱之人理想化,也许是为了修补内心某种需要,也许也只是自恋的诉求,但无论如何,这给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为对困扰的逃避又带来许多衍生的更严重的问题,带向失控的边缘。
但总的来说,磨合不可避免,双方都有一个逐渐接受对方或者拒绝接受对方的过程,但减少其中的伤害和损耗其实是可以努力的方向,明确爱与不爱,并不一定要通过相互伤害、甚至于撕到不行的方式才能实现。无论相处多久、和谁相处,有些个人的原则和底线大致上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了解对方的“边界”在哪里、避免自大引发“越界”侵犯,就成为减少伤害和损耗的重要方式。因为有时候两个人撕到最后,已经不是在为某个具体事情而撕了,就是为了撕而撕,撕一些莫名其妙、形而上学的东西,撕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最后变成了创造问题,失去了撕原本潜在的积极意义。
《我们仨》里杨先生描写出与钱钟书的那种情感和状态非常令人欢喜,但才子佳人的故事毕竟总是极少数,我们还是要回归现实、回归生活。与其接受“永远都不能对另一方有所期望”的丧失,不如接受“在婚姻中,相爱的伴侣也是相爱的敌人。没有矛盾,情感就没有爱”的理念。放下自恋、接受不完美、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感恩于对方的付出,婚姻中有太多的课题需要学习和修炼。要坚信一点,哪怕有再多痛苦的回忆,只要重新尊重彼此、适应彼此、逐渐积累起新的温暖,就一定会有“相逢一笑泯恩仇”、重遇初心的机会。
愿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相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