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期抑郁症研究简报
1
标题:以神经过敏对抑郁症进行遗传性分层:重分析诊断传统
译者:Lenore
重度抑郁症和神经过敏(neuroticism, Neu)具有大部分相同的遗传基础。本研究旨在检验这种共有基础是否能被分解,以此来确定抑郁症独有的遗传因素。抑郁症和Neu共有的普遍遗传变异主要与精神障碍的遗传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与Neu无关的抑郁症遗传因素与代谢表型及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与人格特质里的的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呈负相关。除开与Neu共有的遗传重叠,抑郁症仍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冠状动脉疾病及第一次生育年龄有特定相关性。排除抑郁症影响,Neu在溃疡性结肠炎、青春期生长、厌食症及受教育水平方面具有特定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尽管抑郁症的遗传风险因素与Neu有很多共同之处,抑郁症仍存在与Neu无关的特征。这项结果可能对进一步为患者或表型进行分层有所贡献。
关键词:诊断; 遗传相关性; 全基因组相关性研究; 神经质; 表型分层

参考文献:Adams, Howard, Luciano, Clarke, Davies, Hill, Smith, Deary, Porteous, McIntosh (2019) Genetic stratification of depression by neuroticism: revisiting a diagnostic tradition.Psychological medicine. doi:dx.doi.org/10.1017/S0033291719002629
2
标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体育锻炼可通过海马线粒体功能和神经可塑性改善精神病和认知功能障碍
译者:Sheena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与压力相关的疾病,可以通过见证或经历威胁生命的事件来触发,例如战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重大事故或袭击。PTSD是由海马功能障碍引起的,并引起与脑功能相关的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众所周知,运动对大脑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海马中。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调查了有氧运动对海马线粒体功能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PTSD动物模型的行为变化。暴露于严重压力下会导致海马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受损的Ca2 +稳态,活性氧(如H2O2)增加,O2呼吸速率降低以及膜通透性转换相关的孔相关蛋白(包括电压依赖性)的过表达,包括阴离子通道,腺嘌呤核苷酸易位酶和亲环蛋白D。暴露于极端压力下还可以通过增加凋亡和减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和神经发生而降低神经可塑性,从而导致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的增加。运动能改善海马线粒体功能和神经可塑性,以及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运动引起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改善尤其可能改变线粒体功能,神经可塑性和海马细胞凋亡率。因此,运动可能是预防和治疗PTSD病理生物学的重要非药物干预措施。
关键字: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神经可塑性

参考文献:Jin-Hee Seo, Hye-Sang Park, Sang-Seo Park, Chang-Ju Kim, Dong-Hyun Kim, Tae-Woon Kim,Physical exercise ameliorates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s by hippocampal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neuroplasticity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Experimental Neurology,Volume 322,2019
3
标题:整个青春期的抑郁症状可预测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变化
译者:Navy
目的:多项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的诊断或症状与细胞衰老和功能障碍的标志物之间存在关联。 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横断面的,并且关注的是成年人。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前瞻性纵向设计来检测青少年抑郁症状与端粒长度(TL)以及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之间的横断面关联性。 方法:通过随访121名青少年(平均年龄= 11.38,SD = 1.03;男性39%)。在基线和随访中,参与者提供了唾液用于DNA提取,从而可获得TL和mtDNA-cn的检测值。抑郁症状是通过儿童抑郁量表获得的。 结果:抑郁症状与基线时细胞衰老的标志物之间没有显著关联性;然而,在随访期内,基线时的抑郁症状预示着端粒侵蚀的发生率更高(b =-.201,p = .016),并且mtDNA-cn的增加更大(b = .190,p = .012),而基线时细胞衰老的标记并不能预测抑郁症状的后续变化。此外,包括压力性生活事件的数量并没有改变以上发现的模式。 结论:这些结果表明,抑郁症状的出现先于细胞衰老和功能障碍的改变,而不是相反的方式。 关键词:抑郁症;青春期;细胞衰老;端粒;线粒体DNA拷贝数

参考文献:Humphreys KL, Sisk LM, Manczak EM, Lin J, Gotlib IH, DepressiveSymptoms Predict Change in Telomere Length and 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 AcrossAdolesc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19), doi: https://doi.org/10.1016/j.jaac.2019.09.031.
4
标题:在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症的年轻人和有自杀倾向的年轻人之间的灰质和白质的差异 译者:He
背景:自杀未遂者(SAs)的脑神经系统异常的发现集中于双相情感障碍(BD)和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后者是在自杀中观察到的最常见的疾病。这些异常表现在青少年时期或青年时期自杀率急剧上升,而自杀是这个年龄段死亡的主要原因。识别青少年和青年SAs中常见的双相障碍和重度抑郁症的脑回路对制定广泛有效的早期预防策略非常重要。我们检查了这两种精神障碍中青少年的SAs中的大脑回路。 方法:83名被试(年龄14-25岁),46名BD患者(21 SAs)和37名MDD患者(19 SAs)接受了结构和扩散加权磁共振扫描。全脑分析比较了BD和MDD之间的SAs和非自杀者(没有自杀历史)之间的灰质(GM)体积和白质(WM)部分各向异性(FA) (p < 0.005)。 结果:在双相障碍和重度抑郁症中,SAs与NSAs在腹侧前额叶皮层(PFC)灰质体积和额边缘(包括钩状束)白质部分各向异性方面存在差异。探索性分析显示,双相情感障碍自杀未遂患者在背外侧PFC (dlPFC)、海马灰质体积和钩状束各向异性、重度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背内侧和dlPFC 灰质、背额白纸中存在额外的障碍内差异。然而,自杀企图状态和诊断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局限性:样本量大小。 结论:青少年自杀未遂者常见的额边缘灰质和白质改变是情绪障碍和MDD中自杀预防策略的潜在目标。疾病特异性区域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可能存在诊断特异性的最优目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额叶

参考文献:S. Fan et al. Gray and white matt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prior suicide attempts across bipolar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45 (2019) 1089–1097.
5
标题:母亲孕期压力或影响胎儿大脑神经发育及婴儿性别
译者:Kagami
研究亮点:尽管许多产前的研究项目都认为,对于婴儿的分娩及未来成长来说,子宫内环境因素一般要比家庭环境因素影响更大,然而这些研究很少将女性在怀孕期间的精神状态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女性在怀孕期间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压力类型,以往针对孕妇及胎儿分娩结局的研究不仅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也没有去尝试鉴别不同类型的孕期压力对于胎儿的分娩结局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孕期压力类型——精神性及物理性孕期压力,并且这两种压力类型都会影响胎儿的分娩结局,包括出生时性别,早产风险几率,以及胎儿神经发育情况。另外,是否有社会援助是影响孕期压力分型的关键因素,而早期介入干预则有助于提升胎儿的分娩结局(Offspringoutcomes)。 母亲孕期压力将会影响婴儿的神经发育及分娩结局(birthoutcomes),这其中也包括胎儿出生时的性别比例;然而我们对于孕期压力的分型及孕期压力产生的影响则知道甚少。通过问卷调差,随访日记及身体状况评估的方式,我们收集了187名单胎孕妇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提出了3种潜在的孕妇压力分型,这3种不同的压力类型与胎儿的性别,分娩结局以及早期神经发育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在187名孕妇中,大多数女性(66.8%)都处于健康组(HG)中,17.1%的女性则处于精神性压力组(PSYG)中,这些孕妇具有感知压力,抑郁,以及焦虑的临床指征;还有16%的女性处于物理性压力组中(PHSG),她们有着相对更高的动态血压以及卡路里摄取量。正常胎儿自然出生性别男女比例约为(105:100),而在PSYG组(2:3)及PHSG组(4:9)中男女比例要比自然状态下更低,在健康组(HG)中男女性别比例则为23:18,这与前期母亲置于压力环境下男婴出生率下降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PHSG组的胎儿较HG组提前了约1.5周出生(P<0.05),两组的早产胎儿比例分别为22%(PHSG)和5%(HG)。另外,PHSG组相对HG组的胎儿运动心率更低(P<0.05),这可能暗示了PHSG组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能较正常胎儿更迟缓,而PSYG组相对PHSG组胎儿则有着更多的分娩并发症,这又与先前患有精神疾病孕妇产下胎儿有着更高的分娩并发症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此外,是否具有社会援助极强地影响着孕妇压力分型,更多的社会援助会增加男婴的出生概率,而过度的孕期压力将会导致孕妇产下男婴几率减少以及更加糟糕的分娩结局。
关键词:孕期压力;第二性别比例;社会援助;分娩结局;神经发育

参考文献:Walsh, K., McCormack, C. A., Webster, R., Pinto, A., Lee, S., Feng, T., ... & Werner, E. A. (2019). Maternal prenatal stress phenotypes associate with fetal neurodevelopment and birth outcom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05890.
6
标题:抗抑郁药物vs.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的症状特异性疗效观察:个别患者数据元分析结果 译者:UTCS
一项最近的个别患者数据元分析结果显示,抗抑郁药物在降低由DSM定义的抑郁症障碍患者的总体抑郁严重程度方面,比认知行为疗法(CBT)略显有效。我们使用该数据集的更新数据,基于17个随机临床试验,通过关注个体的抑郁症状(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进行评估),来更仔细地将抗抑郁药物和CBT的疗效进行对比。 此外,网络估计技术(network estimation techniques)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外,所有的影响都是直接的,不能用任何其他直接或间接的治疗效果来解释。对比结果显示,在抑郁症的五种症状(即“抑郁情绪”、“内疚感”、“自杀念头”、“精神焦虑”和“全身躯体症状”)上,药物治疗的效果要优于认知行为治疗(效应量变化范围从13到16不等),而在其他十二种症状上,没有发现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的显著差异。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关于症状特异性疗效的信息有助于根据患者的治疗前症状,识别那些相比于CBT(效应量为.30),可能从抗抑郁药物中获益更多的患者,或者识别出那些在这两种治疗方法下可能产生同样效果的患者。总的来说,我们所探究的以症状为导向的评估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抗抑郁药物相对于CBT的疗效,并显示出了“精准精神病学”的发展潜力。
关键字:抑郁;抗抑郁药物;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状;精准精神病学


参考文献:Boschloo L, Bekhuis E, Weitz E S, et al. The symptom‐specific efficacy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v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J]. World Psychiatry, 2019, 18(2): 183-191.
校对/排版:Simon/小时(brainnews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