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世界的圆线面,如何组成表达的游乐场 (1)- 圆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抽象艺术,在一副全黑的油画面前,全然不知所措的感觉。直到开始接触设计,如何把表达转化成高度抽象的画面,这个过程的难度高度可能取决于自己与自己玩的有多开心。 这个大概就是我想写这个主题最大的原因,不是要学会看懂抽象,而是享受在抽象世界里的自娱自乐。
抽象的起源于拉丁语中的“abstrahere,” 原意是“远离”。我们总是或抱怨或质疑抽象表达的“看不懂”。相比于具象表达的确定性,我们面对抽象的拒绝往往来自于自身:对于需要把自身的内在感受投入其中才能弥补的不确定性,抽象的“无物,无体,无形”更需要审视自我的勇气。
所以不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欣赏或表达抽象的前提是了解抽象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是什么。用最简洁的画面表达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几何图形引至我们进入纯粹的感受和传达。故而我们从此开始,看看抽象世界的圆线面,如何组成表达的游乐场。

作为展现内心情感和认知的方式之一,“圆”应该是人类最悠久的抽象符号之一。原始社会把圆作为太阳的崇高力量顶礼膜拜;宗教中以圆作为地球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生命,死亡与重生的轮回。圆作为一种“完美的精神力量”象征,成为人类表达自己内心希望的标志。
如果说圆作为符号,其本身就被赋予了一层具象的含义。直到上个世纪初,抽象表达真正与社会变动和精神诉求相关,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来传递艺术家的意志。我们不仅思考,脱离生命层面的追求,圆与个体真正的关系是什么?
圆,空间,人:张力 / Circles,Space,People:tension

圆与球是同一个形体在二维和三维空间的不同表现。宇宙中的法则总是在冥冥中影响我们的认知。在伽利略还未用望远镜探测到众多恒星,和相互运转的卫星,我们已然不知觉用圆来表达物体之间向内向外的张力。俄罗斯艺术家Kandinsky被视为抽象艺术的开拓者,他把这种张力视为艺术作品应表现的内容与沟通。“The contents of a piece of art are the sum of his tensions.” 当他第一次把圆作为一种纯抽象的表达时,如何在同一形态的几何体中规划出一种视觉的动感,圆所代表的正是这种完美几何图形在平衡和偏向的微妙拉扯中,形成的视觉张力,二维画面中创造“静而不静”的动态。

The circle is the synthesis of the greatest oppositions. It combines the concentric and the exocentric in a single form, and in balance. ——Wassily Kandinsky,1923

个体与集体:重复,扩展和无限 / Unique with similar:repeat, expand and infinite

从中心点出发,绕半径的一周形成的封闭图形为圆。作为一种基础几何形体,圆的形状本体具有和谐性和扩展性。如果说太阳作为唯一的圆是众生仰望的力量,那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大众媒体和资本全球化的衍生,同一的意识形态大量灌注到个体中,一边是认知大量被同质化,另一边是寻求文化和政治身份的需求,处于两者的相互碰撞下,圆的几何特性表达了独特性和相同性如何共存与相融。
Damien Hirst长达十年的“Spot Painting”系列中,他把圆作为纯粹的载体,去展现我们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一种戏虐关系。Damien甚至严格制定了一套如何画出“完美重复“图像的清晰规律:
• 每张画中的所有圆点都应同一尺寸。
• 每个点之间的距离应与圆点本身的直径一致 — 展现和谐。
• 每个圆点的颜色都不相同 — 展现非和谐 (人类悖论: 每个人都是同样&—独一无二的)。
• 颜色的排布必须是随机的。
在他的圆点画里,所有人类介入的痕迹都被抹除,所有的圆都像是机械的产物:不断重复,不断扩展和永续地无限生产。至于后期面对大众指责这些圆多为助理所画,Damien应是不甚在意,毕竟在创造之初他已经把这个作品定位于“出自像机器一样绘画的人类之手”,是否为自艺术家亲手所画已经不重要,甚至对艺术本身对自我复制,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另一层含义。
一方面,圆点画是一出“戏中戏”(mise-en-abyme),是无限表面化与可能性的悖论。另一方面,它们是这出“现场戏”(mise-en-scene)的背景。艺术恰恰发生在你站着的位置。
- Damien Hirst
模糊与节奏/ Ambiguity with Rhythm

2016 年,Tate美术馆的重新设计了自己的logo,来回应“Look again, Think again“的经营理念。
这个由340个不同大小的圆,和感光的差异性所组成的logo,降低了对标志的识别性需求,而更关注与品牌理念的契合和与受众的互动。步入千禧年后,互联网与技术的普及,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度越来越低。而与此背道而驰的是,当代社会中对于多元性和包容度的强烈渴望,已经成为一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需求。

在设计的应用中,模糊性(Ambiguity)被视为“更能鼓励受众和系统互动“的方式。牛津词典中对模糊性的定义甚为有趣:具有可被多种方式解释的特质,不确定性(The quality of being open to more than one interpretation; inexactness)。这种模糊性在“是什么”和“可能是什么”之间徘徊,用设计者的话说,”你可以随意按下一个按钮,把这个logo转变成一段代码,一串数字,或任何适合推广和倡议的内容。”
虽然有声音质疑这个设计近距离观看的识别度,但是不可否认看着静态Logo,我们已经能够脑补出一片光影闪烁,群星汇聚的动态。“圆”作为几何图形,在当代的特点也在于此。与Digital化和技术的强相关性,“圆”(circle)或者是“点”(spot)承接了这些技术性的视觉特点,形成新的二维世界的视觉语言。成为“在任何平台都可以适应的自信表达方式”。
《抽象游乐场(2)- 线篇》预告:简洁的线如何组成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语言节奏,来影响我们的阅读和表达的。而我们的想象空间又是如何在线的引导下,进入更多维的思考空间。
REF:
https://fabianmoronzirfas.me/gestalten-in-code/projects/vassily-kandinsky/
https://alvalyn.com/create-better-design-abstraction/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28447.html
http://www.randian-online.com/zh/np_feature/paint-spotting-a-damien-hirst-primer/
https://beyondern.com/blogs/artist/damien-hirst
http://www.damienhirst.com/texts1/series/spots
https://medium.com/leading-service-design/ambiguity-and-design-35e1982e855e
William W. Gaver, Jacob Beaver, and Steve Benford. 2003. Ambiguity as a resource for design. In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CHI '03). ACM, New York, NY, USA, 233-240.